關於《無言之美》的閱讀題及答案
試題內容: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題。(9分)
無言之美(節選)
朱光潛
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興地對他的學生子貢說:“予欲無言。”子貢就接著問他:“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這段讚美無言的話,該怎麼理解呢?
言所以達意,然而意決不是完全可以言達的。因為言是固定的,有跡象的;意是瞬息萬變的,飄渺無蹤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沌的。言是有限的,意是無限的。以言達意,好象用斷續的虛線畫實物,只能得其近似。
文學是以言達意的一種藝術。文字語言固然不能全部傳達情緒意旨,假使能夠,也並非文學所應希求的。譬如《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幾句話絕沒完全描寫出孔子說這番話時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籠統,沒有把當時的流水形容盡致。如果說詳細一點,孔子也許這樣說:“河水滾滾地流去,日夜都是這樣,沒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這流水時常變化不盡麼?過去的事物不都就永遠過去決不回頭麼?我看見這流水心中好不慘傷呀!……”但是縱使這樣說去,還沒有盡意。而比較起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九個字比這段長而臭的演繹就值得玩味多了!
在上等文學作品中——尤其在詩詞中——這種言不盡意的例子處處都可以看見。譬如陶淵明的《時運》“有風自南,翼彼新苗”;《讀〈山海經〉》“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本來沒有表現出詩人的情緒,然而玩味起來,自覺有一種閒情逸致,令人心曠神怡。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末二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也沒有說出詩人的心緒,然而一種淒涼惜別的神情自然流露於言語之外。此外像陳子昂的《幽州臺懷古》:“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溼,不知心恨誰。”雖然說明了詩人的情感,而所說出來的多麼簡單,所含蓄的多麼深遠!
再就寫景說,無論何種境遇,要描寫的惟妙惟肖,都要費許多筆墨。但是大手筆只選擇兩三件事輕描淡寫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淵明《歸園田居》:“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陰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四十字把鄉村風景描寫多麼真切!再如杜工部的《後出塞》:“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悲笳數聲動,壯士慘不驕。”寥寥幾句話,把月夜沙場狀況寫得多麼有聲有色!然而仔細觀察起來,鄉村景物還有多少為陶淵明所未提及,戰地情況還有多少為杜工部所未提及。從此可知文學上我們並不以儘量表現為難能可貴。
流行語中有一句話:“言有盡而意無窮。”無窮之意達之以有盡之言,所以有許多意盡在不言中。文學之所以美,不僅在有盡之言,而尤在無窮之意。
8. 對“言所以達意,然而意絕不是完全可以言達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 語言因為其固定、散碎的特點,往往難於充分表達人們混沌而多變的情緒意旨。
B. 言不達意,是人們主觀刻意追求的結果,目的是為了讓言更值得玩味。
C. 語言是有限的,而人們要表達的意義是無限的.,以言達意,是無法充分完整。
D. 以言達意,好象用斷續的虛線畫實物,只能得其近似。
9. 下列觀點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 陳子昂《幽州臺懷古》“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用語淺白直露,沒有含蓄深遠的餘味。
B. 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與對它的演繹一樣都是言不達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內涵。
C. 錢起“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和杜甫“悲笳數聲動,壯士慘不驕” 都是情感自然流露於言語之外,有異曲同工之妙。
D. 文中列舉詩詞中“言不盡意”的例子,意在說明文學作品的語言簡單而含蓄,並不以儘量表現為可貴。
10. 結合文章論述內容,文學作品怎樣才能做到“無言之美”? (3分)
試題答案:
8、B 【解析】A、C、D三項來源於第三段文意,B項錯,第四段“文字語言固然不能全部傳達情緒意旨,假使能夠,也並非文學所應希求的”,說明“言不達意”是客觀事實,不是主觀追求的結果,且“言不盡意”才讓言更值得玩味。
9、D 【解析】A項錯在“直露,沒有含蓄深遠的餘味”;B項錯在“言不達意”,應該是孔子原話體現了“言不盡意”的特點;C項錢起詩句體現“情感自然流露於言語之外”特點,杜甫詩句作者用來說明簡筆刻畫,“不以儘量表現為難能可貴”,說兩句詩是“異曲同工”,是無中生有。
10、追求含蓄,避免直露,用簡練的語言表達豐富深刻的情感意旨,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