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崑曲文化的結與解》節選閱讀答案

《崑曲文化的結與解》節選閱讀答案

《崑曲文化的結與解》節選閱讀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百戲之祖”的稱號象徵著崑曲在擁有三百來個劇種的中華戲曲版圖內所擁有的崇高地位。其“盟主”之位的形成,往往可以追溯到一個獨特的文化身份:崑曲幾乎是所有劇種中唯一擁有雅文化傳統的劇種,很受文人士大夫們的肯定和推崇。但這背後有一個看上去很怪異的現象:從事崑曲職業的藝人與伶人們,並沒有改善千百年來形成的被醜化被侮辱的形象。作為崑曲文化真正的載體,他們雖然並沒有在現實舞臺上消失,但卻在文化象徵體系裡缺失了。崑曲演員也和其他傳統戲曲一樣,其文化體系中有一個致命的缺陷:演出文化長期處於評價系統中最弱勢最低階的.一端。演出文化中所包含的許多內容如演員、劇場、觀眾、劇目往往成為政治力量威權打擊的物件。不過大量的史料又向我們證明:歷代統治者對於戲曲演出文化真實的態度往往是矛盾的——他們既打壓又拉攏,既覺得卑俗低下又覺得興味盎然。尤其到了明清時代,這種矛盾因為戲曲演出文化的高度發展而顯得格外突出。

  其實從元雜劇開始,文人們就在尋找著一種可以被主流文化接納的參與戲曲文化的方式。文人解決這個文化史上的矛盾,關鍵之處在於他們從戲曲整體之中單獨提升了“曲(包括詞和樂)”的價值,並將其拔高,高於整體中其他一切元素之上。這個過程可以稱為“曲的獨立化”。到了明清,戲曲整體中兩個最大的組成部分受到了國家體制完全不對等的待遇,有時候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待遇:一方面“曲”在被不斷地雅化、美化、文人化;另一方面“劇”的內容在進一步醜化、俗化、受打擊。打擊與醜化主要有兩點表現:一是國家威權的大規模刪戲、禁戲;二是對藝人活動進行限制管制。國家政權頻繁釋出管制政令,反過來也讓我們注意到問題的另一方面:崑曲中以演出為主體的“劇”,越禁越發展,甚至出現了一個“普及性”的現象,伴隨著十八世紀崑曲普及化程序的一個重要現象是,中國戲曲基本完成了它的程式化體系建設。“曲”與“劇”,它們本是同宗同源,卻不能同呼吸共命運,一切肇始即是十八世紀崑曲內部的歷史性分離。雖然從大的範疇看,它們還處於一個文化系統內,但各自的趨向造成了它們“平行發展”的命運。在各自發展成就的掩蓋下,造成了崑曲事業整體的下行。進入新世紀,中國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遴選為第一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這是否意味著崑曲作為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的迴歸已經開始?

  (節選自《崑曲文化的結與解》,有刪改)

  7.下列對崑曲文化真正的載體在文化象徵體系裡缺失的原因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演出文化長期處於評價系統中最弱勢低階的一端。

  B.統治者對戲曲演出文化往往取“恩威並施”的矛盾態度。

  C.演員、觀眾、劇場、劇目往往成為政治力量威權打擊的物件。

  D.從事崑曲職業的藝人和伶人們往往是被醜化被侮辱的形象。

  8.下列關於“戲曲整體中兩個最大的組成部分”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曲”“劇”之間保持一種“間離”。從元代開始,文人們就在尋找一種可以被主流文化接納的方式。

  B.文人從戲曲整體之中,單獨提升了“曲”的價值,將“曲”“獨立化”,說明“曲”比“劇”更受歡迎。

  C.到了明清時期,國家威權之下采取的措施及對藝人活動的管制顯示出“曲”“劇”完全不同的命運。

  D.十八世紀崑曲內部開始分離,雖然從大的範疇看,“曲”“劇”還處於一個文化系統內,卻各自“平行發展”,不能同呼吸共命運。

  9.從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A.正因為崑曲是所有劇種中唯一擁有雅文化傳統的劇種,所以崑曲被稱為中華戲曲的“盟主”。

  B.十八世紀崑曲發展有一個重要現象,就是伴隨崑曲的普及化程序,“曲”“劇”各自發展而崑曲事業整體下行。

  C.雖然明清時期國家政權頻繁釋出管制政令,但崑劇卻越禁越發展,甚至出現了“普及性”的現象。

  D.中國崑曲被評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說明崑曲作為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已經開始迴歸。

  參考答案:

  7.B(答非所問,不是缺失的原因)

  8.B(無中生有,文中並沒有“曲”比“劇”更受文人歡迎的意思)

  9.C(A項構不成因果,也不是“所有劇種”;B項張冠李戴,“與崑曲普及化程序相伴隨”的應該是“中國戲曲基本完成了它的程式化體系建設”;D項涉及到文章最後作者的觀點,但作者對此是持懷疑態度的,原文是設問句,並不是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