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陽賦閱讀及答案
秋陽賦
(宋)蘇軾
越王之孫,有賢公子,宅於不土之裡,而詠無言①之詩。以告東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陽之明;吾氣肅然,如秋陽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陽之堅百穀;吾惡惡而欲刑之,如秋陽之隕群木。夫是以樂而賦之,子以為何如?”
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陽哉?生於華屋之下,而長遊於朝廷之上,出擁大蓋,入侍幃幄,暑至於溫,寒至於涼而已矣。何自知秋陽哉!若予者,乃真知之。方夏潦之淫也,雲烝雨洩,雷電發越,江湖為一,后土冒沒,舟行城郭,魚龍入室。菌衣生於用器,蛙蚓行於几席。夜違溼而五遷,晝燎衣而三易。是猶未足病也。耕於三吳,有田一廛。禾已實而生②耳,稻方秀而泥蟠。溝塍交通,牆壁頹穿。釜甑其空,四鄰悄然。鸛鶴鳴於戶庭,婦宵興而永嘆。計有食其幾何,矧③無衣於窮年。忽釜星之雜出,又燈花之雙懸。清風西來,鼓鍾其鏜。奴婢喜而告餘,此雨止之祥也。蚤作而佔之,則長庚淡淡其不芒矣。浴於暘谷④,升於扶桑。曾未轉盼,而倒景⑤飛於屋樑矣。方是時也,如醉而醒,如喑而鳴。如痿而起行,如還故鄉初見父兄。公子亦有此樂乎?”
公子曰:“善哉!吾雖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居士曰:“日行於天,南北異宜。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溫非其慈。且今之溫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為盾而以冬為衰乎吾儕小人輕慍易喜彼冬夏之畏愛乃群狙之三四。自今知之,可以無惑。居不障戶,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無忘秋陽之德。”公子拊掌,一笑而作。
【注】①無言:內容空洞。②生:發芽。③矧:也。④暘谷:傳說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湯谷”。 ⑤倒景:這裡指彩虹。
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如秋陽之隕群木 木:樹木。
B.若予者 若:像。
C.方夏潦之淫也 淫:過度。
D.蚤作而佔之 蚤:通“早”,早晨。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此雨止之祥也
昔人云:將以有為也
B. 乃真知之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C. 奴婢喜而告餘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D. 升於扶桑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18.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貴族公子要寫一篇歌頌秋陽的賦,蘇軾聽了他的構思後哈哈大笑,認為他出生在富貴之家,出入朝廷,養尊處優,缺乏真實感受,矯情為文,寫不出好的作品。
B.本文以秋陽為題,卻花很大篇幅敘述陰雨帶給人的苦楚:小船行走城郭,魚龍游入房屋,黴菌長滿用具等等。抑揚結合,主旨是為了表達對貧困百姓生活的關注之情。
C.夏日陰雨連綿,洪水氾濫,人們在連日的陰雨中困難生活,以及天晴之後人們的欣喜,緣於蘇軾的親身經歷,亦是他貶居生活的縮影。
D.文章模仿漢賦對話形式,表現了不同境遇的人對於秋陽的'不同感觸,歌頌之情彰顯自然。行文流暢,不可遏制;多用比興手法,華麗的鋪陳,文采出眾。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且 今 之 溫 者 昔 人 炎 者 也 雲 何 以 夏 為 盾 而 以 冬 為 衰 乎 吾 儕 小 人 輕 慍 易 喜 彼冬夏之 畏 愛 乃 群 狙 之 三 四。
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
(1)夜違溼而五遷,晝燎衣而三易,是猶未足病也。(4分)
(2)善哉!吾雖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3分)
參考答案
16.A(樹葉)
17.C(C表遞進,而且。A表判斷;句末語氣詞。B副詞,才;副詞,表判斷,是。D介詞,從;介詞,對)
18.B(本文強調的創作要緣於真實感受,不能矯情為文,關注百姓不是主要目的)
19.且今之溫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為盾而以冬衰乎/吾儕小人/輕慍易喜/彼冬夏之畏愛/乃群狙之三四。
20.(1)夜裡躲避洪水先後五次(多次)更換地方,白天反覆烘烤淋溼的衣服。這些還不是最麻煩的。(違,遷,病,判斷句)
(2)說得很好。我雖然沒有親自經歷過,但我可以透過想象得知。(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