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沉思閱讀答案
在考試中閱讀理解的比重一直都很大,而要提升閱讀理解的能力就必須要多練習,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舌尖上的沉思》。希望能到幫到大家。
舌尖上的沉思
①中國人的食物,就像一幅風景畫,能表現出四季的流轉,變幻萬千的色彩;也像部電影,凝聚著人間百味,折射著陳年的鄉愁,傳遞著人性的溫度;還像一座博物館,記錄著人與自然的愛恨交戰,更濃縮了民族文化的精髓。《舌尖上的中國 · 第二季》一書寫道:“在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客易流失的,便是美食的技藝”,但那縱橫在中國人胃裡的味道,會一代代傳承,留下民族的根。
②李安的電影《飲食男女》中老廚師的女兒如此理解食物:“我好像沒有童年的記憶,除非我把它們煮出來。”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吃飯二字,最能表達出本能的慾望。認真起來,飯桌之間能吃出大千世界,冷暖人生。
③《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極端悲傷的小曲,詩人說:“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遊子離鄉,行行重行行,眷侶即將天各一方,相思之情如萬箭穿心。不管有多少顛沛流離,有多少望眼欲穿,最終都落到勸親人好好吃飯上。
④人世無常,相逢離別、悲歡喜樂,千言萬語都包含在了飲食中。古來的遊子,半個世紀漂泊,一推開門,陣陣黃粱飯香。美食中蘊含的鄉愁總是揮之不去,春夏秋冬的光陰,刻骨銘心的愛戀,都能被食物的滋味喚回。美食,是人類的忘憂谷,溫柔鄉。
⑤中國人的飯桌上,流淌著大自然賦予的無窮詩意。春天摘下的香椿,鮮嫩的葉子上滴下大顆露珠;雷雨後冒出來的筍尖最為生脆,剪下來烹飪的,是最美的一抹春色;初夏時的碧海,魚蝦跳躍,蹦躂出生猛鮮活的夏天;大雁歸來時松樹底下鑽出菌子,摘下來與鴨子同燒,便知道秋天到了。
⑥飯桌之間,香氣氤氳,其間滿溢的是大江南北的風土人情。你能在食物中找到江南水鄉的溼潤蔥蘢,東北黑土地的漫天冰雪,甚至吐魯番葡萄園裡的斑斕色彩。食物也是一首恢宏的交響樂,你能聽到絲綢之路上的駝鈴聲聲,海浪輕拍岩石的潮聲,或是久違的熟悉鄉音。
⑦美食與之學結合,更增無窮雅趣。我喜歡看《射鵰英雄傳》中黃蓉煮飯的場景,她妙手一煮,一道:“玉笛誰家聽落梅”令遍嘗天下美味的武學宗師洪七公也甘心折服,再多英雄好漢,也不敵世間珍饈。《紅樓夢》,大觀園裡令人叫絕的美食紛至沓來,玫瑰清露,胭脂鵝脯,雞髓筍,碧粳粥,讓人在字裡行間盡享絕色佳餚。
⑧然而這般風雅早已遠去。現今“中國式飯局”豪吃海飲,浪費無數,全然不解食物的風情。“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這樣的古訓包含著祖先對食物的珍視之意,提醒後人始終保有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⑨過度的饕餮狂歡,是對自然的褻瀆和輕慢。人們貪得無厭的胃口,正是破壞生物多樣性的罪魁禍首。賣熊膽的藥店裡常年售賣著黑熊的呻吟與痛苦;候鳥遷徙是一場艱辛而漫長的旅程,而埋伏在千年鳥道上的槍口正在對準天空最靈動的`身影;莽莽大興安嶺中,不在動物發情期狩獵本是鄂倫春獵人對森林的承諾,然而旅遊開發帶來的遊人卻毫無顧忌地槍殺馴鹿。調查資料顯示,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一個物種的滅絕都無法挽回。導致這一切的,正是人類對大自然毫無節制的索取,對自然規律的無知。
⑩人生如同一次修行,好好吃一頓飯,沒那樣簡單。《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說,做食物的人最能瞭解自然。中國農民有最精深而樸素的哲學觀念,懂得春種秋收,順應時令,不思不躁的勞作,以得到最時鮮的美味;而一味莽撞蠻幹,只能顆粒無收。老子有言:“治大國若烹小鮮”,說明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已經影響到中國人的為人處世、倫理觀念。
11《舌尖上的中國 · 第二季》一書不僅用精美的圖文留住了紀錄片帶給人們的饕餮享受,更具有閱讀和收藏價值,書中加入的美食溯源、文化考據、營養知識和名家名篇等內容,使讀者獲得了閱讀與美食的雙重極致體驗。這本書讓我們得以品味中華飲食文化,在文字中領略到大自然饋贈的美妙,感受著食物蘊藏的歡喜與哀愁,搭建起一座人與自然、美食與社會聯結的橋樑。
(取材於袁玥《舌尖上的中國 · 第二季》書評)
閱讀題:
20.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準確的兩項是(4分)
A.文章開篇即以一組比喻從情感、文化等方面形象道出了食物對於中國人的重要意義。
B.作者借用“棄捐匆複道,努力加餐飯”的詩表達了對漂泊在外的親人的思念之情。
C. 第六段以充滿抒情色彩的筆調、豐富的聯想和生動的比喻寫出食物鮮明的地域色彩。
D. 售賣熊膽、候鳥遷徙、槍殺馴鹿場景,是物種滅絕的明證,隱含著作者的無盡傷痛。
E. 作為書評,本文介紹了該書內容,更道出此書引發的有關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思考。
21. 下列對相關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古詩十九首》是在漢樂府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人五言詩,長於抒情,多寫離愁別緒和失意彷徨,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B.貪食曰“饕”,美食家常自稱“老饕”,老舍劇作《北京人》的主人公祁瑞宣“便最講究吃,是個有名的饕餮,精於品味食物的美感”。
C.“治大國若烹小鮮”語出老子《道德經》,意指治國如同烹魚,不宜過多幹預,這一政治智慧折射出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D.《紅樓夢》內容宏富,詩詞書畫、匠作構造、栽種花果、針黹烹調等,包羅永珍,鉅細無遺,被稱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
22.本文表達富有特色。第五段說到“中國人的飯桌上,流淌著大自然賦予的無窮詩意”,請結合文段內容說一說這“詩意”是什麼,作者又是怎樣寫出這“詩意”的。(4分)
23.作者說:“人生如同一次修行,好好吃一頓飯,沒那樣簡單。”請結合文意,說說“好好吃飯”為什麼“沒樣簡單”。(5分)
參考答案:
20. (4 分) B D
21. (3 分) B
22.(4分)意思對即可。
詩意:人們對時令變化的敏感體察、對大自然氣息的美妙感受。(1分)
怎樣寫出:(3分))
“鮮嫩”“碧海”等詞著意描摹食材的鮮明質感、色彩,“最美的一抹春色”的比喻寫出新鮮食材帶來關於春天的美妙聯想,“冒出.跳躍.蹦跳”等富有表現力的動詞呈現物候變化的細膩與鮮活,這些描繪將新鮮食材帶給人們的詩意感受生動傳遞出來,富有感染力。
23.(5分)
“好好吃飯”,(2分)
選取食材時,應順應時節,索取有節,尊重規律,敬畏自然;烹製食物時,應精心取材、恰當調配,珍惜食材;享用食物時,宜品味雅趣,追求詩意,為生活增添藝術美感。
“沒那樣簡單”:(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