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一剪梅> 李清照的《一剪梅》教學反思兩篇

李清照的《一剪梅》教學反思

李清照的《一剪梅》教學反思兩篇

  在《一剪梅》的教學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問題。教學反思就有利於大家更好地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一剪梅》的教學反思兩篇。

  教學反思篇一

  對《一剪梅》的課型定位,我把它定為一堂閱讀欣賞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都是語文課應該關注的。以往我們很注重提高學生的文才,但這堂課我想提高的是學生的鑑賞能力。這堂課的得與失:

  得:

  1.既然是一堂閱讀欣賞課,就要讓聲音來充實整個課堂,因此在匯入時用歌曲讓學生品讀。學生在聽唱聲中走入了這堂課,,整堂課使學生耳目一新,激發了其對課堂的愛好。

  2.透過整體感知,讓學生有一個完整的思路。

  3.教會學生鑑賞並讓他們自己動腦思考,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失:

  學生文言文的功底不足,積累不夠,有些句子不能理解。使鑑賞不能深入。

  與《孤雁兒》的比較閱讀,難度大了些,學生不能深入理解。

  反思三:一剪梅教學反思

  優點:

  1、導課利用《月滿西樓》歌曲,營造詩詞氣氛,從感性上讓學生走進課文,學習情境創設達到預期的目標。

  2、利用網路讓學生查詢關於作者的生平等情況,透過檢測瞭解學生的預習情況,促使學生二次走進課文對課文的理解達到一定的深度,讓學生準確把握愁的諸多內涵。同時在閱讀中知道作者前後期的經歷不同,詞作的風格也不同。

  3、情景描述是本節課的亮點,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依據原文將一幅幅畫面連貫起來,再用精彩的語言複述,達到了對文章的'二次創作,在這一個環節學生的激情被有效的調動起來,很多學生都寫出了優美的欣賞文段。

  3、在整個課堂中,我始終以質疑是主線。本節課可以說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的充分的發揮,讓學生自己品讀意象,說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讓學生個體直接與文字對話。老師的點撥也十分到位。

  4、課堂上討論落到了實處,使學生明確具體任務,時間充分,老師在巡堂過程中參與學生的討論,及時給予指導,切實掌握學生討論的深度和廣度。作業的處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對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起到了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4、對學生的評價基本能從理的角度出發,使學生明確了自己的優勢及不足所在。

  不足:

  1、對時間的安排不夠合理,意象品讀拓展不足,沒有完全放開讓學生去討論,所以對意象的品讀顯得不夠深刻。

  2、教師受教學設計的限制,把本該拓展的話題沒能深入下去,失去了教學良機。

  3、對學情把握不夠準確,不該講的知識點佔去的時間有點多,如作者的生平,學生已在課外作了全面地瞭解,教師加以梳理指導就行。

  教學反思篇二

  “自”字的魅力——由“花自飄零水自流”說起

  這堂課流程比較完整,生成的東西也很多,比我預期的結果要好,很可能是因為學生聽過《一剪梅》這首詞的流行歌曲版,比較熟悉歌詞。如果一定要說自己的功勞的話,就在於點撥恰到好處;這堂的不足之處在於,時間太短,有些地方(如對詞中“紅藕香殘”“月滿西樓”等意象)沒能充分展開。

  下課以後,我仍覺得意猶未盡,放下電腦,開啟書,重讀了這首詞,又回顧了學生的發言。學生一眼就喜歡上了“花自飄零水自流”這句話給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詞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歡這一句。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在辦公室來回走了幾步,開啟門和窗,覺得整個樓道空蕩蕩的,整座教學樓空蕩蕩的,好像只有我一個人佔據整個教學樓。思及此,靈光一現,“自”字讓我心頭一動,從腦海中飄然而出。於是我寫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花自飄零水自流”這句話的魅力不僅在於“飄零”,更在於兩個“自”字。花隨水流,本來是自然現象,“飄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兩個“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飄零”與“水之流動”似乎兩不相干,實則彼此一體,無法分開。兩個“自”字拉開了花和水的距離,即景抒情,又兼比興,和“一種相思,兩處鄉愁”具有相同的結構,意蘊可互相生髮。分離之苦,如同無形的上帝,亞當夏娃本應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懲罰,而事實是,李清照和趙明誠人在兩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於兩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獨之情,有分離之意,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無獨有偶,喜歡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在第一單元“以意逆志,知人論世”這個專題中,這個字就出現了很多次:

  塞上長城空自許(陸游《書憤》),“自許”有一廂情願的遺憾;

  映階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無人欣賞的落寞;

  各自東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寬(鮑照《擬行路難》),“各自”有種讓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寬”有憤懣難解的自憐。

  這些句子當中“自”字的運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但相比較而言,以上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內出乎其外,能以“奴僕命風月”,又能“與花草共憂樂”。

  賞析

  這是一首傾訴相思、別愁之苦的詞。這首詞在黃昇《花菴詞選》中題作“別愁”,是李清照寫給新婚未久即離家外出的丈夫趙明誠的,她訴說了自己獨居生活的孤獨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歸來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記》說:“易安結褵(婚)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作者在詞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縱即逝的真切感受,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語言表現出具體可感、為人理解、耐人尋味的東西。

  詞的上闋首句“紅藕香殘玉簟秋”寫荷花凋謝、竹蓆浸涼的秋天,空靈蘊藉。“紅藕”,即粉紅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蓆。這一句涵義極其豐富,它不僅點明瞭蕭疏秋意的時節,而且渲染了環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閒愁起了襯托作用。表面上寫出荷花殘,竹蓆涼這些尋常事情,實質上暗含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讚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間煙火氣象”。“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寫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詞人解開綾羅裙,換著便裝,獨自划著小船去遊玩。“輕解”與“獨上”,栩栩如生地表現出她的神態、舉動。“輕”,寫手腳動作的輕捷靈敏,表現出生怕驚動別人,小心而又有幾分害羞的少婦心情。正因為是“輕”,所以誰也不知道,連侍女也沒讓跟上。“獨”字就是回應上句的“輕”字,點明瞭下闋“愁”字的癥結。“獨上蘭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並非閒情逸致的遊玩。昔日也許雙雙泛舟,而今獨自擊楫,恩愛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歸,怎不教她愁情滿懷。“雲中誰寄錦書來?”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書抵萬金”。“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現的外在表現。作者藉助於鴻雁傳書的傳說,畫面清晰,形象鮮明,它渲染了一個月光照滿樓頭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悅的背後,蘊藏著相思的淚水。“月滿西樓”寫月夜思婦憑欄望眺。月已西斜,足見她站立樓頭已久,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極。盼望音訊的她仰頭嘆望,竟產生了雁足回書的遐想。難怪她不顧夜露浸涼,呆呆佇立凝視,直到月滿西樓而不知覺。

  下闋“花自飄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飄零東流。其實,這一句含有兩個意思:“花自飄零”,是說她的青春象花那樣空自凋殘;“水自流”,是說她丈夫遠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們仔細玩味,就不難發覺,李清照既為自己的紅顏易老而感慨,更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讓它白白地消逝而傷懷。這種複雜而微妙的感情,正是從兩個“自”字中表現出來的。這就是她之所以感嘆“花自飄零水自流”的關鍵所在,也是她倆真摯愛情的具體表現。當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諸如離別,均給人以無可奈何之感。“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這是有情人的心靈感應,相互愛慕,溫存備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樣因離別而苦惱著。這種獨特的構思體現了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二人心心相印、情篤愛深,相思卻又不能相見的無奈思緒流諸筆端。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種相思之情籠罩心頭,無法排遣,蹙著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緒又湧上心頭,其內心的綿綿愁苦揮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卻上”兩個詞用得很好,把真摯的感情由外露轉向內向,迅疾的情緒變化打破了故作平靜的心態,把相思之苦表現得極其真實形象,表達了綿綿無盡的相思與愁情,獨守空房的孤獨與寂寞充滿字裡行間,感人至深。這和李煜《烏夜啼》“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有異曲同工之妙境,成為千古絕唱。

  總之,《一剪梅》筆調清新,風格細膩,給景物以情感,景語即情語,景物體現了她的心情,顯示著她的形象特徵。詞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