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經> 心經的修持之善巧方便立正見

心經的修持之善巧方便立正見

心經的修持之善巧方便立正見

  修持《心經》時,首先建議大家把《心經》背起來,這是很重要的。當我們會背之後,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時時刻刻從經文去理解和體會《心經》的真義,把《心經》的正見確立起來。

  修持佛法,要很謹慎,要了解佛法中的正見。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種種造作,不管是精神或肉體,都是四大、五蘊假合而成,而我們會輪迴、覺悟,都是來自覺照的力量。這個覺照的力量,在很多佛典中的說法都不同,有的用「本心」,有的用「空性」,用「佛性」來表達,在《六祖壇經》則是用「菩提自性」。覺照的力量,是可了別的一種力量作用,但如果是雜染的,就變成意識作用,而非清淨的覺照作用了。

  我們在凡夫位者,即為雜染之意識作用,故必須從意識的力量提煉出一種正見來指導,透過正見的指引,使雜染意識,還原至清淨無染的覺照作用。

  在我們的身體中,其物質層次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的體性,及涵容這四大的空大所構成,而能分別了知這五大作用的力量是識大,此六大為我們身心運作的基本體性,在無明系統的運轉下,使我們於六道中,不斷的生死輪迴。當我們厭離生死輪迴,欲脫離時,就必須從四大當中提煉出一個殊勝的正見,指導我們達到解脫湼盤的境界;而佛典即是提供我們修行的正見之依據。

  每一部佛典所提的正見,在最深奧的體性上都是一樣的。但是,因為佛陀所面對的眾生不同,根器和煩惱也不同,故所立的方便也就隨因緣而有差別。因此往往所見經文表面上互有衝突,而使許多研究佛典的人,誤解了佛經,甚至懷疑佛陀所說之法。

  其實,這是不瞭解整個佛法的適應性所造成的結果。如果從最究竟的立場而言,每本佛經所達到最後的法性境界,一定是一樣的,所以佛陀所說之法,絕對沒有不同的見地。但是,為了適應不同的眾生,在語言及表達上會有些微的差異;在證量上絕對是同等的。因此,每一部經典都是佛陀面對特殊因緣的眾生所講演的,故而稱經典為契經,即契與特殊因緣的'眾生。當佛陀透過眾生自身的因緣,來宣說自所證悟的內容時,也希望透過這樣方便善巧的教化,而使不同因緣的人,皆能體悟佛陀的證悟內容,而跟佛陀證得等同的境界。

  《般若心經》,就是我們直接掌握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之心髓的經典。要達到般若經典之果德,就必須從中體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提示的正見,並透過經典所提示之正見,把我們修行當斷、當立的見地,整個確定無疑,並信受奉行。只有這種無疑的信受所建立的正見,來指導意識修習,才能產生轉識成智的功用;而以智慧的昇華,指導我們的五大從事種種行為、關懷和觀照,使整個世界受到我們智慧觀照的影響。如此,才能轉動這個世間,使世間成就跟經典一樣的境界,這即是轉經。

  所以我們要了知轉經,絕不是持誦經典而已;持經只是轉經、修持經典的初步功夫。我們透過正見,實際的觀行,到最後,圓滿這經典所達到的果地境界,才是真正的「轉經」,也才是我們要談的佛經修證的方法。因此,我們可以將所要修持的佛經,依見地、修道、果位,或是見、修、行、果等分明次第,使佛經成為一個日常修行的依據,以期達到生活與佛經融合為一。故而我們在修持《心經》時,首先必須徹底了悟心經的正見,使我們建立當斷、當立之修法,然後依此當斷、當立之修行,達到心經所現成佛之果德。

  我們了知這正見的重要性之後,現在就依《心經》之內文,別立出經典中所當斷、當立的正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