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天祥> 文天祥視死如歸事蹟

文天祥視死如歸事蹟

文天祥視死如歸事蹟

  南宋忠臣烈士、民族精英文天祥為抗元曾兩次路過明溪,皆有停留過夜,並留下了種種感人義舉,產生了廣泛影響。

  文天祥於1256年20歲時進士及第,第二年參加殿試,考取狀元。歷任寧海軍節度使判官、刑部郎官、知瑞贛等州。1259年,文天祥以《已未上皇帝書》提出改革政治、軍事方案,未被採納。時蒙古軍發動了連讀的聲勢浩大的滅宋鬥爭,文天祥堅決主戰,反對遷都逃跑。1275年,文天祥在贛州變賣家產組織起了幾萬人的勤王軍隊入衛臨安。1276年,出任右丞相兼樞密使,與陸秀夫等擁立益王趙於福州。1277年進兵江西,收復州縣多處,終因寡不敵眾,敗退廣東,堅持抵抗。1278年12月,在廣東五坡嶺被俘。後被押到元大都,元世祖忽必烈五勸其降,並逼其親弟弟文璧(文璧在宋亡之後為保百姓而降無可厚非)出面規勸,文天祥也讀到了獄中妻女的來信,但沒有動搖。最後,忽必烈召見,文天祥以外臣之禮長揖不跪,對元世祖的宰相之位相邀婉言以謝,並說:“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願賜之一死足矣。”

  文天祥寫下了《過零丁洋》《正氣歌》《衣帶贊》等詩詞以明志,其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氣所、凜冽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舉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等經典名句,撼人心胸,震人魂魄!1283年1月9日,元世祖忽必烈在萬般無奈之下斬殺文天祥,時年47年。文天祥精忠浩氣,視死如歸的精神,永垂千秋萬世!

  就是這樣一位氣貫長虹的民族精英曾兩次親臨明溪。1276年,文天祥隨帝御駕南征,由南劍州赴汀州時,路過明溪留宿明溪驛站(此地後稱為“皇帝殿”),拜謁奉祀五代奇女子莘七娘的顯應廟,並題詩留壁。詩曰:百萬掃犬狼,家山萬里受封疆。男兒若不平妖虜,慚愧明溪聖七娘。很顯然,這是一首因感佩莘夫人的高風亮節而抒發志向的詩,號召民眾挺身而出掃除“犬狼”,驅逐“妖虜”,保衛國家。這首詩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明代正德八年,蒞任的歸化知縣楊在《刊宋丞相先生題夫人小引》中說“他原來懷疑莘七娘月下吟詩一事,及見文天祥詩,深深信服。”文中說:“蓋丞相文公乃宋之忠臣烈士,赤身火膽以身報國者,其言即春秋筆也。其所以為夫人題者,其知之詳、信之篤,然乃敢發於言,成於詩、見於筆。否啟託諸空言,以誣天下世者哉!予疑釋然。。。。。。。至夫人之廟,其借文公之詩為益彰。”據民國《福建通志》載,文天祥為莘夫人題詩,元末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陳友定位莘夫人重建廟宇,他們對莘夫人事蹟的肯定,致使其聲名由明溪傳至外地,從周邊縣直至江西贛州一帶。

  這僅僅是反響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文天祥的號召之下,明溪有不少青年報名參加勤王之師,抵抗元兵入侵。隊伍很快就要出發了,親人們商量以什麼禮物贈送入伍的青年,一個教書先生從束這種學生送給老師的禮物中受啟發,提議送肉乾方便攜帶和充飢。於是引創了閩西八大幹之首的特色食品——肉脯幹。如今,這種名特食品已經在全國各大城市上市,而且隨明溪出國人員的從商活動銷往世界許多地方。

  1276年7月,歷盡艱險的文天祥在福州擁立8歲的.趙罡為端宗皇帝。1277年,為抗擊元軍,護送幼帝從福州轉至惠州,文天祥又一次蒞臨明溪,途經夏陽今紫雲村,夜宿古剎君峰寺。為感謝寺廟僧眾的盛情,文天祥親手感題“顯蓋紫雲”四字,此匾懸掛寺中幾百年,至今尚存,這是不可多得的宋丞相手書真跡,筆力蒼勁奇雄,字字蘊含著浩然正氣,使廟宇蓬蓽生輝,揚名八閩。文天祥一行途經中和裡魚林村時,突然山風乍起,呼呼作響,折樹斷草,飛沙走石,一股狂風一下子就把幼帝的御轎轎簾吹走了。正當隨護軍眾驚疑未定時,當地一位張姓村民將撿到的轎簾恭敬地送回,幼帝和文天祥感觸良深。幼帝即賜魚林村為御簾村,以示恩榮。文天祥見狀賦詩證其事。詩曰:山村何取御簾名,大宋南征重此行。珠箔忽因風捲去,芳名留與世恩榮。就這樣,明溪縣的一個自然村是皇帝賜名的,這在全國也可能為數極少,文天祥一行對村民將撿到的轎簾送回這麼一件小事十分看重,先賜名後賦詩,既重視良好民風的弘揚又著意於民心的提升。因此,這件事成為美談,傳為佳話,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文天祥的道德人品、詩詞瑰作和在明溪的感人義舉長久地賦予明溪人以多方面的啟迪和激勵。如今,當明溪人在例舉歷史名人或名宦鄉賢時,“文天祥”這個響亮的名字必在其中,成為明溪這個地域的重要標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