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天祥> 文天祥之死談中國族群和國家觀念

文天祥之死談中國族群和國家觀念

文天祥之死談中國族群和國家觀念

  在傳統中國,與族裔認同相比,政治認同更佔支配地位。二者之間可能存在張力,但並不相互顛覆。其中佔第一位的是政治認同,也就是王朝國家認同。文天祥等人的做法,並不是出於現代人理念中的民族主義立場。他們所表達的,是一種“遺民”立場。對於遺民的這種道德約束,成熟於宋代。在文天祥的境遇之中,這就是儒家道德對他的全部要求。他做到了這個要求,因此成為偉大的道德英雄。我們沒有理由要求他具有當時根本不存在的民族主義立場。如果以此苛求古人,看來像是在拔高他,實際上卻是對他真實形象的歪曲和侮辱。

  當代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統一國家,是漢族以及諸多的中國少數民族一起參與中國國家構建的共同歷史成果。中國的疆域,是分別由數十個不同民族各自世代居住、或在由若干個不同民族共享的場合下世代居住的歷史家園所構成的。

  中國古人有不願意受外族統治的意識嗎?

  12世紀,南宋將領岳飛面對自己國家的北部領土落入女真人之手的嚴峻局面,在一首中國人都知道的詞裡寫道:“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舊山河,朝天闕。”比岳飛稍晚,一個出使金國的南宋使臣范成大,描寫他在宋朝故都開封城的地標“州橋”遇見當地百姓的情景說:“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問使者,幾時真有六軍(天子統領的軍隊)來?”錢書以為,在女真國家統治下的北方漢人,大不敢站在大街上攔住宋使臣高聲問話。但他同時又引用其他幾種史料,證明本詩確確實實傳達了藏在他們心裡的真正願望。推蒙元王朝的朱元璋,曾用這個口號來動員反元:“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在此之前,他還說過:“慨念生民久陷於胡,倡義舉兵,恢復中原。”此種意識也同樣生動地反映在南宋士人不甘接受金統治華北的事實的議論中:“一屈膝則祖宗廟社之靈盡汙夷狄,祖宗數百年之赤子盡為左。……天下士大夫皆當裂冠毀冕。”這些只是很多類似例證中之最廣為人知者。因此,若問中國古人有沒有不願意受外族統治的意識,答案是“有”。但這其實不止是一個簡單的有無問題。所以需要對這種意識作以下四點更深入的說明。

  明人臨宋畫《胡笳十八拍》。長期處於契丹人統治下的北方漢人,並不因為朝廷與自己之間在文化、族屬上的差異,以及他們對這種差異的不滿,而動搖對於遼王朝的政治忠誠。

  第一,這種意識反映出對不同人群間文化差異的鮮明而強烈的意識,如“左”、“冠冕”。

  第二,被明確感知的,還不止是文化差異,而已經從文化差異被提升為一種族群的、即對是否出於共同血統的認知與區別。在這裡,“夷狄”指的就是與漢人不相同的族群。請看下面一段話:“良嗣族本漢人,素居燕京。自遠祖以來,悉登仕路。雖食祿北朝(此指遼朝),不絕如線。然未嘗少忘遺風,欲左,而莫遂其志。……良嗣雖愚憨無知,度其事勢,遼國必亡。……欲舉家貪生,南歸聖域。”

  為了理解這段材料,需要對它的背景作一簡單介紹。12世紀初的中國,統治著大部分漢地社會的是宋王朝。但漢地最北方的一部分地區,則位於宋朝之北的遼王朝版圖之內。這時女真人建立的金國從遼朝的東北邊境發展起來。金先攻滅遼朝,佔領了屬於遼的那部分漢地,後來又進一步南下,逼迫宋朝向南撤退,佔領了漢文化的發源地和歷來的根據地,也就是整個華北。所以在這段時期內,華北的漢人,在先後被迫接受遼、金統治之際,曾經歷過一個希望自己所生活的那片土地能迴歸宋朝的短暫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