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天祥> 寧死不降的文天祥為何卻對親弟弟降敵體諒認可?

寧死不降的文天祥為何卻對親弟弟降敵體諒認可?

寧死不降的文天祥為何卻對親弟弟降敵體諒認可?

  引導語:文天祥被俘虜後,對於敵人的脅迫寧死不降,那麼他為何卻對親弟弟降敵體諒,我們一起來了解。

  元初,就有人指責文天祥的弟弟不夠忠烈,還賦詩諷刺:“江南見說好溪山,兄也難時弟也難;可惜梅花如心事,南枝向暖北枝寒。”文天祥號文山,文壁號文溪,溪山指兄弟兩人;南枝與北枝也指兩人,因為文天祥曾寫過“江上梅花都自好,莫分枝北與枝南”的詩。如果有時空隧道,我很想去問一下那位作此詩的南宋遺民:“你為什麼不犧牲?”中國人面對英雄,在不斷的感動中,道德崇拜也往往升級。如果這種崇拜離開了大地,喪失了人性基本的理解和同情,就變成了殘忍的道德奢欲。也許有人覺得,文天祥會譴責弟弟們。可是相反,他很“理解”,文璋的逃避還是他規勸的結果。

  文壁自述投降的理由是:其一,不絕宗祀,文天祥兩個兒子一個早死,一個於戰亂中失散,文壁把自己的一個兒子過繼給了文天祥;其二,文天祥母親身死他鄉,一直沒有安葬,需要舉靈柩歸鄉;其三,不同於元軍剛侵南宋時的投降派,文壁降元之時,南宋實際上已經滅亡,抗爭的結果只能使全城百姓跟著倒黴。這樣的託辭當然無法讓道德審判者滿意,但是他的哥哥體諒他。

  1279年三月,文天祥被押解到廣州,文壁也前來與兄長告別,他是否解釋了自己的變節,文天祥當時的態度如何,都不得而知。然而,文天祥有一首寫給弟弟的詩——《寄惠州弟》,後人可以窺見一二。詩中雲:“五十年兄弟,一朝生別離。雁行長已矣,馬足遠何知?葬骨知無地,論心更有誰?親喪君自盡,猶子是吾兒。”他希望文壁替本是長子的他盡哀痛之情。

  1281年,文天祥寫信給文壁過繼給自己的兒子:“汝生父(文壁)與汝叔(文璋),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英志矣……”文天祥以“孝”明確體諒、認可了文壁的選擇。文天祥不是為了清譽犧牲一切的'道德狂,他自己盡忠殉國,並不要求別人一定跟他學。後來,他寫信給三弟文璋,只是勸勉他不仕而已。文璋也就採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終生不當元朝的官,得享天年。國難之下,文天祥三兄弟,或殉國,或投降,或歸隱,作出了迥然不同的人生選擇。這可能更加反映出人性的複雜和真實,而文天祥的寬容體諒,更讓我們在他高高的道德聖像之外,看到了一顆有情有欲的柔軟的英雄心。

  有必要一提的是,文天祥的繼子文陞也“投降”了,他在文天祥去世30年後,當上了集賢直學士,不久病死,被封為蜀郡侯。文陞之子文富,也就是文天祥的孫子,曾為湖廣行省檢校官。我想,文天祥如果靈魂有知,恐怕也不會痛罵自己的兒孫。

 

  文天祥愛國故事

  我要面向祖國而死

  公元1275年,元軍侵略南宋。元軍在元朝統帥伯顏的率領下,離南宋的都城臨安只有30里路。大兵壓境,南宋朝廷無計可施,決定求降。伯顏宣告,只有南宋的丞相才有資格與他談判。

  這時,南宋朝廷的左右丞相都聞訊逃跑了,朝廷只好讓文天祥為右丞相,去和伯顏談判。

  文天祥見了伯顏後,義正詞嚴地問:“貴國是要與我國交好呢,還是要滅掉我國?”

  “我們不想滅掉宋國!”

  “既然如此,請你們後撤百里,以表誠意,否則我們將以死相拼!”

  伯顏感到文天祥像是向元朝下挑戰書的,就扣留了他,並讓其隨行人員回去傳話說,如果南宋不投降,元軍馬上就發起進攻。

  南宋朝廷在伯顏的威脅下,向元軍投降。文天祥得知真相後,痛哭流涕,仰天長嘆。

  四年後,文天祥帶兵到廣東潮陽抗元,全軍覆沒,文天祥被俘。

  元世祖很欽佩文天祥的忠心,把他軟禁在大都的“會同館”裡,每天派人去輪番勸降,但都被文天祥罵走了。元世祖見勸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馬司衙門,戴上腳鐐手銬囚禁起來。在獄中艱苦的環境下,文天祥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正氣歌》,其中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過了幾年,元世祖決定親自勸降文天祥。

  文天祥見了元世祖,不肯下跪。元世祖和顏悅色地勸說道:“你的忠心,我非常佩服。如果你能改變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仍舊讓你當丞相,怎麼樣?”

  文天祥慷慨地說:“我是宋朝的宰相,怎麼能再做元朝的臣子?如果這樣,我死了以後,哪還有臉去見地下的忠臣烈士?”

  元世祖說:“你不願做丞相,做個樞密使怎樣?”

  文天祥看了看元世祖,斬釘截鐵地說:“我別無他求,只求一死!”

  元世祖知道勸降已沒有希望,就下令把文天祥處死。

  刑場上,文天祥面色從容。他對監斬官說:“我的祖國在南方,我要面對南方而死!”說完,整整衣冠,朝南方拜了幾拜,仰天長嘆道,“我事已畢,心無悔矣!”

 

  像竹子一樣做人

  文天祥小的時候,父親教他讀書,而且總是喜歡在功課之外給他講一些做人的道理,這些道理讓小文天祥受益匪淺。

  一天,父親和他在書房讀書,一陳涼風吹來,窗外的竹葉發出一陳細微的聲響。父親喜歡竹子,所以家裡種了好多。小文天祥看著窗外幾百棵翠竹,不禁問道:“您為什麼這樣喜歡竹子?”

  父親拉著他走到窗前指著窗外的亭亭玉立、硬朗有節的綠竹對他說:“你想想看,竹子還在沒出土的竹筍時就已經有節了,就像人從小就要有節操;而竹子長到了凌雲的高度竹竿裡還是空心的,就像很多人在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後依然很虛心一樣;竹葉也不像別的樹葉天氣寒冷就會凋落,現在即使是冬天依然是翠綠的,它有一種堅強不屈的性格。竹子本身也是,你可以將它折斷,但卻不能讓它一直彎曲地存在著,就像人一樣寧折不變。所以說,竹子本身的構造很有寓意,象徵著人的一些美好品質,做人也要這樣才行啊!”文天祥聽得入了神,也從心底萌發了對竹子的喜愛之情。還將“像竹子一樣做人”的話寫成條幅,並當成座右銘貼在床頭,掛在書桌前,以警示自己。

  文天祥從小就受到這樣的教育,所以他暗下決心:“將來,我不但要為國家做事,成就一番事業,還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不屈不撓。”從此後讀書更用功了,他要像竹子一樣,做很優秀而對社會有用的人。

  文天祥長大後果然實現了自己的誓言,在元朝軍隊入侵宋朝時,他自己招募軍隊,反抗“侵略”。在不幸被俘後,面對高官厚祿的引誘不為所動,最後被殺,成為著名的民族英雄。而他的壯節高義,也鼓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