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汪曾祺> 汪曾祺《茶幹》練習及答案

汪曾祺《茶幹》練習及答案

汪曾祺《茶幹》練習及答案

  【汪曾祺《茶幹》原文】

  連萬順是東街一家醬園。

  連萬順的東家姓連。人們當面叫他連老闆,背後叫他連老大。都說他善於經營,會做生意。

  連老大做生意,無非是那麼幾條:

  第一,信用好。連萬順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鄉下生意。東鄉和北鄉的種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掛好了船繩,就直奔連萬順,打油、買醬。他們把油壺往櫃檯上一放,就去辦別的事情去了。等他們辦完事回來,油已經打好了。油壺口用厚厚的桑皮紙封得嚴嚴的。桑皮紙上蓋了一個墨印的圓印:“連萬順記”。鄉下人從不懷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對不對。多年的老主顧了,還能有錯?

  第二,連老闆為人和氣。鄉下的熟主顧來了,連老闆必要起身招呼,小徒弟立刻倒了一杯熱荼遞了過來。他家櫃檯上隨時點了一架盤香,供人就火吸菸。鄉下人寄存一點東西,雨傘、扁擔、籮筐、犁、壇壇,連老闆必親自看著小徒弟放好。

  連老闆對孩子也很和氣。醬園和孩子是有緣的。很多人家要打一點醬油,打一點醋,往往派一個半大孩子去。媽媽盼望孩子快些長大,就說:“你快長吧,長大了好給我打醬油去!”買醬菜,這是孩子樂意做的事。

  一到過年,孩子們就惦記上連萬順了。連萬順每年預備一套鑼鼓傢伙,供本街的孩子來敲打。傢伙很齊全,大鑼、小鑼、鼓、水、碰鐘,一樣不缺。到了元宵節,家家店鋪都上燈。連萬順家除了把四張璃宮燈都點亮了,還有四張雕鏤得很講究的走馬燈。孩子們都來看。孩子們都不是空著手來的,他們牽著兔子燈,推著繡球燈,繫著馬燈,燈也都是點著了的。燈裡的蠟燭快點完了,連老闆就會捧出一把新的蠟燭來,讓孩子們點了,換上。孩子們於是各人帶著換了新蠟燭的紙燈,呼嘯而去。

  預備鑼鼓,點走馬燈,給孩子們換蠟燭,這些,連老大都是當一回事的。年年如此,從元疏忽忘記的時候。這成了制度,而且簡直有點宗教儀式的味道。連老大為什麼要這樣鄭重地對待這些事呢?這為了什麼目的,出於什麼心理?實在令人捉摸不透。

  第三,連老闆很勤快。他是東家,但是不當“甩手掌櫃的”。大小事他都要過過目,有時還動動手。切蘿蔔乾、蓋醬缸、打油、打醋,都有他一份。到了出茶乾的時候,醬園上上下下一齊動手,連老大也算一個。

  茶幹是連萬順特製的一種豆腐乾。豆腐出淨渣,裝在一個一個小蒲包裡,包口紮緊,入鍋,碼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頭壓實,文火煨煮。要煮很長時間。煮得了,再一塊一塊從麻包裡倒出來。這種荼於是圓形的,周圍較厚,中間較薄,周身有蒲包壓出來的細紋,每一塊當中還帶著三個字:“連萬順”,——在扎包時每一包裡都放進一個小小的長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著字,木牌壓在豆腐乾上,字就出來了。這種茶幹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開了,裡面是淺色的。很結實,嚼起來很有咬勁,越嚼越香,是茶的妙品,所以叫做“茶幹”。連老大監製茶幹,是很認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許馬虎。連萬順茶乾的牌子聞出來了。車站、碼頭、茶館、酒店都有賣的。後來競有人專門買了到外地送人的。雙黃鴨蛋、醉蟹、董糖、連萬順的茶幹,湊成四色禮品,饋贈親友,極為相宜。

  連老大就是這樣一個人,一個開醬園的老闆,一個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沒有什麼特別處。這樣的人是很難寫成小說的。

  連萬順已經沒有了。連老闆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歲的人還記得連萬順的樣子,記得醬園內外的氣味,記得連老大的聲音笑貌,自然也記得連萬順的.茶幹。

  連老大的兒子也四十多了。他在縣裡的副食品總店工作。有人問他:“你們家的茶幹,為什麼不恢復起來?”他說:“這得下十幾種藥料,現在,誰做這個!”

  一個人監製的一種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產,真也不容易。不過,這種東西沒有了,也就沒有了。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練習】

  19.文章的題目是“茶幹”,可為什麼用那麼多的篇幅介紹“連老大的生意經”?(4分)

  20.簡要述連萬順茶乾的特點。(4分)

  21.文中說“這樣的人是很難寫成小說的”,作者為什麼還要寫連老大?(4分)

  22.結合全文探究一下最後一段中劃線句子的深層意蘊。(6分)

  【參考答案】

  19.作者介紹連老大的生意經是為了表現連老大的誠信、善良和勤勞,(2分)為介紹他的優質茶幹做充分鋪墊。(2分)。

  20.一是要工序考究(或複雜或不馬虎);二是使用藥料多;三是成品精緻好看(或外皮呈深紫黑色裡面是淺色);四是有結實有咬勁,越嚼越香,是茶的妙品。(答對1條得1分,答對2條得2分,答對3條得4分)

  21.雖然連老大隻是—個普通正派的生意人,沒有曲折動聽的生活經歷。但是他的誠實守信、為人和氣給人們樹立了—個好的榜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2分)所以作者還是寫出來頌揚他的這些可貴品質。(2分)

  22.這句話包含了豐富的意蘊的,探究一下,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對像茶幹這樣傳統東西失傳的惋惜之情(或無奈);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某些事物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三是對有些傳統中的好的事物,我們應該有責任搶救保護。(每條2分,意思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