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維> 王維山水詩文獻綜述

王維山水詩文獻綜述

王維山水詩文獻綜述

  王維一生受到儒釋道三家的影響,其思想是複雜的,我們不能單獨說他只受某家思想影響。接下來小編蒐集了王維山水詩文獻綜述,歡迎檢視。

  一、佛家思想與王維的山水詩

  張麗娟(2010)在《王維隱居終南期間佛教思想研究》中總結了學界對王維研究的現狀:“國內學術界對王維的深入研究大體上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的。此後,各種形式的研究成果連續不斷地出現,至今蔚為大觀。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對王維生活方式的影響、佛教對王維文學創作手法與內涵的影響、王維詩表現的禪趣禪意和佛理等幾個方面。”由此可見佛教對王維的影響之大。

  徐流奇(2010)在《禪學理念與王維詩風》中分析到:“王維前期詩歌受北宗禪思想影響,多為佛道禪理的直接傳達;後期受南宗禪影響,將玄冥的禪意化入詩。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禪宗審美觀,尤其是對空寂之美的追求和讚頌和以自我心性的圓滿和靈動為目標,並且將這種宗教體驗與審美體驗融合為一體,最後導致王維詩歌空靈、清麗風格的形成。這種詩風包含著空虛與靈動這對矛盾統一的二級。同時作者還指出禪學理念對王維山水詩創作手法的影響,即:首先,在禪學理念指導下,山水詩做到形與意的完美結合;其次,詩歌能夠藝術而辯證地處理動靜描寫使得意境玄遠蘊藉;再次,王維詩歌的意象創構中多‘不拘形似’的運用;最後,多以簡約的意象來表達意境,達到意多而筆少的境界。”

  臺灣學者林明昌(2011)在《非禪而禪——談王維詩的禪化》中一改前人王維詩歌“禪化”的說法,認為王維詩歌禪化是後人解讀的結果。他從唐代禪詩傳統說起,指出“唐代自有其神僧與禪詩傳統,以此傳統發展形成中國的禪詩譜系,而且這個譜系與王維詩並無關聯”。作者又從近代文藝學理論的角度運用多個學者的理論觀點指出“後人將王維詩作解讀為禪詩除因其習佛外,也有讀者原本的解讀許可權”。作者還總結了林柏儀、杜昭瑩、皮述民、孫武昌、杜松柏等禪解王維詩的成果。最後作者指出王維詩的解讀由“非禪詩”轉變為“禪詩”是由於解讀方式和禪詩定義改變的結果。作者不隨前人蹤跡,大膽質疑“禪詩”的正確性。 使我們必須在“王維禪化”這一觀點上做出省察。

  劉軍(2008)透過《佛教與隱逸——王維詩歌淺論》中解讀了佛教與詩歌的合流和王維與生俱來的隱逸理想佛家的信仰。作者認為王維是“把入世法和出世法連線了起來——亦官亦隱”,他的為官是以親情為重,以“官隱而隱,以居士奉佛”。作者還總結了隱逸詩歌的變化:世界的由狹窄而寬廣,畫面由單一而多樣;詩歌中隱逸思想的加入,自然環境和心境的沖淡;佛教意象以及“空”、“靜”的藝術境界。平淡、自我消解、靈性的隱現是其與以前隱逸詩歌的不同點。另外,“隱逸詩出了空明超逸一面外也有沉重深厚的一面:哀傷與解悟”。王維是大唐的清音,宣示對於人世的超越。作者從隱逸的角度出發解讀王維的思想和詩歌,但是我不認可“王維隱逸的理想是天生的”這一說法,因為少年時的王維同樣朝氣蓬勃的且有很多進取詩歌。但是文章關於佛教思想對王維的影響分析很透徹。

  孫楠、王茹君(2009)在《空觀不空》中從王維佛教思想的來源、山水詩的禪味、生命意識三方面進行分析,著重論述了王維山水詩中的禪味和生命意識。作者總結了詩中的禪味:一是悠遠靜謐、物我冥合的空靈之境。代表作是《鹿柴》《鳥鳴澗》;二是無執無滯、隨遇而安的自在之境,這是禪宗與老莊思想結合的結果。代表作《終南別業》。同時他們認為王維不是一個純粹的佛教徒,詩歌所真正追求的思想與禪宗思想是相悖的,並對其生命意識的形成從儒釋道三方面做了闡述,總結出生命意識的`表現即:詩人擇取的物象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選擇的色彩在青白的基色之外也有極具表現性的色彩;詩人在空寂後隱藏著對現實的憂憤和不能忘懷於世的感情。最後作者總結到“禪宗只成為他表現藝術的一種 方式,他骨子裡實則依然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人”。我認可作者的觀點,從他的《辛夷塢》中就可以看到作者對自然萬物的熱愛,更何況是人世。

  楊曉慧(2010)在《試論佛禪思想對王維山水田園詩創作的積極影響》一文中,總結了佛禪對王維山水詩創作的貢獻。首先,培養了詩人一種安詳的心境。作者透過分析其早期和安史之亂後的作品少有山水詩得出:山水詩創作多於天寶年間是其無心仕進、流連山水,加上受佛學影響形成寧靜和平的心境的結果。這種心境使他專注於感悟自然,因而對景物有細緻入微的觀察。同時使他神思飛越,寫出詩境或聽覺上都超越常理的詩。其次,開啟了山水詩寓有禪意的新境界。作者認為禪意表現在追求空淡、靜寂、絕俗的境界,這是王維詩禪意的根本所在。再次,山水詩總流露出一種超脫塵世、親近自然的意趣和“隨緣任運”的思想,《終南別業》是最具此特點的作品。此篇文章中作者認為對禪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不應坐實,因此沒有論述。我認為作者可以說出自己的見解,畢竟禪意是王維佛家思想的核心所在。

  代軍詩(2008)在《王維詩歌的禪理意趣探究》中對王維山水詩中的禪意進行了自己的理解:“一是,詩中流露出的人生哲理,體現出禪宗認為的生滅無常,萬物在生生滅滅,無窮無盡之中;二是,表現在追求空與寂的境界。代表作是《竹裡館》。同時詩人透過動靜結合,以動態襯托靜態流露出禪趣。王維所追求的“空寂”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蓬勃生機,是內心與外物和諧統一的超脫;三是,禪意內容多為一種無我境界。詩人多以無待、忘我、互靜、超然物外入詩。”這些禪理意趣給予讀者啟發或心靈上的洗禮。此文作者不同於上文,對禪意給出瞭解釋。關於禪意的解釋,許革晨(2008)在《王維詩歌的禪宗美學思想及多樣化詩風評述》中也指出,王維山水詩中的禪意集中表現為空與寂的境界,追求寂靜清幽的意境。還表現為無我之境。同時也常常流露出隨意去留,但求適意的理念。

  張麗娟(2010)研究了王維隱居終南期間佛教思想的主要特徵。她認為佛教思想主要表現在禪悟性方面並且其更傾向於南禪的頓悟。禪悟還體現在他全力奉行佛教的“空”。其次,佛教思想也體現在圓融性上,即以佛教思想為主線,也滲透著儒家、道家精神,三家精神獲得了某種程度的圓融一體。再次,佛教思想表現為生活性,呈現出居士佛教的特點。有很多作品都是對佛教生活的寫照。第四,地域性。佛教思想與長安及終南山有密切關係。長安城是多發之地與見證之地,而輞川為隱居者提供了精神上的滋養。第五,審美性。王維對佛教的理解以及由此理解呈現出來的佛教實踐均具有審美意義。

  此外,孫金榮(2010)的《再論王維的禪宗思想及其詩歌的禪宗意象》中也指出王維詩歌“空”“靜”的特點皆因禪宗。同時他也認為王維並不是一個徹底的佛教徒,因其還對社會政治有所關注。

  二、道家思想與王維的山水詩

  老莊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構成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文學創作影響深遠。唐代“三教並重”的文化背景使得道家蘊涵的人生價值理想、豐厚的人文精神以及對待萬事萬物的態度影響了王維的山水詩。

  張華(2008)在《“詩佛”王維詩歌中的老莊思想探微》中寫道:“王維思想中真正的佛教信仰是居次要地位的,對其思想影響最大的是道家。幾千年來中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的生活態度一方面採取儒家倡導的入世的生活態度,另一方面又採取道家返璞歸真、清靜無為的哲學思想。道家思想是王維詩歌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以‘道論’為依據,強調“美”與“真”的和諧統一”,《竹裡館》是很好的代表。詩歌以“超以象外的特徵體現了《老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王維擺脫物慾的束縛,返還心與道合的先天境地,這是莊子的‘心高’”。莊子哲學中的“無己、無功、無名、外物、外天下、外生死”的精神體現在王維身上就是對庸俗主義、現實世界、物質侷限的超越。另外,作者指出王維亦官亦隱包含著莊子“無用之用”的生命境界,把“道”視為心靈境界。⑩作者用道家的諸多思想與王維詩歌中的思想相聯絡,運用山水詩進行解讀,分析很有力度。

  賴愛清(2010)在《從“歸心”看王維詩歌的本真之美》中從三方面對王維道家思想進行探究。首先是本真的審美主體。王維和他的朋友都是“天機清妙者”,就是能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歸心之境。本真也是順其自然,無所憑依。王維山水詩的表現題材也是如此。本真的人還要求真純率性。其次是忘我的觀照過程。王維的詩歌是內在生命與自然高度默契而生成的無為狀態,是虛靜後表裡澄澈的最高境界。山水詩中對大自然的生命觀照不僅停留於對山水景物的摹寫,也是對宇宙生命的感悟。作者例舉《歸輞川作》說明了審美主體將自己的心境和山水完全融合。再次是“歸心”的自由境界。“歸心”使得王維的詩作散發著獨特魅力。歸心的自由境界體現在自然生意上。詩人透過主觀體驗使詩中的物象成為自己心象的寄託。最後,作者總結到:王維山水詩中的意境催生了“韻味說”,美學也轉向了對“取境”的追求。從此,意境和境界成為詩學評判的標準。作者運用美學理論對王維的老莊思想進行解釋,並且最終把詩人的審美歸結於“歸心”之境。

  孫明材(2004)在《道家思想對王維詩歌創作的影響新探》中,總結了三方面影響。第一,營建了適宜的創作心境。滌除一切私心雜念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虛靜狀態是詩人最佳的寫作狀態。這正是道家給予王維的。第二,促成了兩種範性的審美思維。道家思想成就了王維一個既能寫“有我之境”又能寫“無我之境”的豪傑之士。首先,以我觀物受老子理想化色彩的社會政治思想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君主、臣子的理想化和對農民形象、農村景象的理想化。其次,以物觀物的“以明”觀照方式。王維吸收莊子的齊物思想,觀照大自然,使其得以創作出大量山水詩。另外,道教神仙思想也影響了其詩歌。但這與山水詩無甚關聯。作者以清晰的脈絡解釋了道家思想對王維詩歌的影響,但是對其貢獻最大的山水詩缺乏詳細論述。

  武軍(2006)在《試論王維自然詩中的生態智慧》中以現代人的生態理念解讀道家對王維的影響。作者指出,“道教的生態觀主要表現為對人生命的關注,人物同源是道教生態觀的重要思想,強調人和自然是統一整體。”王維與道士有密切交往也受到道家影響。例如《秋夜獨坐》就顯示了他由“禪”轉“道”。其詩歌中處處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道家“無為而治”“委身自然”等情緒。作者總結出,王維的生態觀是佛、道生態智慧的融合。作者研究道家的生態智慧這一角度很新穎,但是沒有充分展開。

  王繼承(2007)在《王維山水詩境與莊子思想》一文中指出王維山水詩境的形成與莊禪的互動影響最為相關。“王維去掉了莊子傲世的鋒芒而對其‘婆娑數株樹’的境界情有獨鍾。詩人好清淨厭人事的心境是莊禪的共同影響。”王維所用莊子意象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引述遺世而行的高人逸士。二是描述厭人世的內心感受,化用莊子厭煩世事意,表達歸山向往。三是流露欣園林諧萬物的適意自足。作者總結到“‘物任其性, 事稱其能, 各當其分’是莊學的理念, 也是王維山水詩境中物物親諧的生髮點。而禪以‘無念’為宗, 講求‘直悟本人之本心’, 正是兩者相輔相成構成王維獨特的人生態度。”王維既未迷失在抽象佛道之中,又能擺脫為具體物象所累,所以才有了其詩境雖靜寂卻包含無限生意的別具一格。

  宋玲(2010)在《王維詩文道教意識探微》中分析王維作品中折射出來的道教思想。一是,慕道求仙的言行。諸多詩歌表明,他和道士們多有來往。丹藥、仙境,都反映了這一意識。二是,頻繁使用的道家典故。這些表現在除山水詩之外的詩歌中,不做敘述。三是,樂天安命的隱逸生活。這一點影響了王維親山諧水的詩作。作者以《輞川集》中對“漆園”的吟詠為例證,說明折射以莊子寄意。最後,作者總結出王維的信仰是融合了佛道的複雜思想。我認可作者做的總結,王維詩歌中表現了諸多不一致性和複雜性,要全面理解不可偏執佛教一端。

  王志清(2006)在《道學視閾的王維解讀》中也以莊子虛靜主義分析其對王維審美直覺和創作靈感的影響。反映其虛靜精神的詩歌也自然呈現出空靈澄澈、素淡陰柔的清遠品格。王維山水詩的取境、運思和情氛渲染,無一不可尋繹出道學意蘊。

  三、儒家思想與王維的山水詩

  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對王維的影響也不可小覷。但是,儒家思想更多的體現在王維前期的詩歌中。如邊塞詩、政治詩等,山水詩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不大。以下簡要例舉一些文獻作為參考。張海蘊(2008)《論儒家思想對王維詩歌創作的影響》從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儒家政治道德觀念、儒家詩教說的體現“詩可以怨”三方面進行了闡述。作者所例舉的作品多是邊塞詩、贈答詩。

  熊慧玲(2010)在《論王維詩歌創作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以“仁”為中心解構》中概述了王維追步儒家思想的背景,以及王維詩歌中傳承的儒家“仁”的思想,即孝親思想、忠君愛國思想、重視修己。作者特別指出,“山水詩中‘物我兩忘’之感再另一層面上闡述了儒家生態價值體系。合理利用自然,保持生態平衡。同時這種‘萬念皆寂’之感也和王維的內修有關。”作者提到了儒家思想對山水詩的影響,但是很泛華。此外,許革晨(2008)在《王維詩歌的禪宗美學思想及多樣化詩風評述》中也從修身、治國、平天下等君臣父子倫常關係角度進行論述。

  畢寶魁(2009)在《談王維的儒家情懷》中得出了一個結論:王維終生以儒家處事方式行事,其思想本質和主流也是儒家的。他把佛教作為心靈痛苦的避難所,認為佛教有助於王化,對於儒家追求的王道政治有幫助而已。“佛教只不過是他消解內心痛苦的靈魂避難所, 並不是靈魂皈依之處。他的靈魂深深紮根在儒 學的沃土中, 他屬於內儒外佛型的文人。” 作者雖然未涉及山水詩,但是文章中的觀點很另類。我們大多認為主導王維的思想是佛禪,作者卻認為這不過是種外在形式。雖然作者分析的也有道理,但我不是很認可。

  周薇(2007)在《王維思想中的儒學積澱》中提到了儒家思想對其山水詩的影響。作者認為“不少詩作中體現出類善合一的美學思想,從施政的實踐中超脫出一種恬淡瀟灑的人生鋒範與人格魅力。王維的山水詩以儒家厚德載物的思想為體綻放的禪趣之花”。同時,作者認為王維吸收的南禪融入了儒家文化因素,不求苦修,但求頓悟地乾坤的冥和。這種希圖透過天人合一使人性從神性的啟示中,獲得人性的淨化與昇華的方式是對儒家立足於人之存在,謀求天人合一的和諧境 界的繼承。 作者強調了王維思想的多元性,也闡述了儒家對於山水詩的一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