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經> 《心經》觀照法門與唸佛法門

《心經》觀照法門與唸佛法門

《心經》觀照法門與唸佛法門

  一般人修《心經》的觀照法門,如果不是慧根上乘之人或有明師指點,很難成功。但是,唸佛法門就不同,人人都能一句句“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地念,只要一直念下去,自然親證甚深般若波羅密多的境界。

  今天早上去南方醫院附近那邊跟朋友聊天,我個人感覺他是一個出世高人。在聊天的過程中,他問我,你覺得《心經》觀照法門和唸佛法門兩者之間有何聯絡?當時不知怎的,應該是有點緊張吧,我沒有很完整地說出自己個人的一些觀點,只是用有點拗口的表達粗略地說了一點。然後,在回來的路上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故此就有了這篇文章。

  首先,《心經》觀照法門,它所運用的“般若波羅蜜多”跟唸佛法門所證得的“唸佛三昧”是一樣的。 般若,中文譯為“智慧”,是諸佛之母,能生一切法,其本體是“定”,“般若”是“定”之妙用。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裡說: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故此,透過六祖大師的開示,我們可以直接地認為,禪定就是慧(般若波羅蜜多),慧(般若波羅蜜多)就是禪定。

  唸佛法門所證得的“唸佛三昧”,就是不念而念、非定而定的那種境界(這個只有親證的人才知道是什麼回事,我沒有親證,我只是引述而已)。那麼這個跟禪定的觀照有何區別?禪定,它兩邊都不著,但卻清清楚楚而妙用無窮。唸佛三昧也是這樣,它也在定中(定住在一句佛號裡),但是外界發生什麼事情、該怎麼處理,這個得唸佛三昧的人統統知道,而又不執著於任何東西。

  第二, 真唸佛的時候,人是能感知心裡其他的念頭的,而且,當唸佛人一旦感知這些念頭,這些念頭就已經消失的,也就是說,就會發現這些念頭是空的。這就是《心經》裡所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從狹隘的角度來講,這些念頭,屬於五蘊裡的“想”和“識”,這也是五蘊中的核心。很簡單,假設人沒有“思想”和“識別”,一直處於一種如如不動的禪定中,哪裡還有“受”(對外界的感受)、“行”(行為或思維過程)、“色”(物質或概念)的存在呢?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修唸佛法門,其實就是同時在修觀照法門。

  第三,《心經》裡所提到的,生滅、垢淨、增減、六識、六塵、無明、老死、苦集滅道、智得這些生滅法,它是相對於凡夫和小乘聖人(如阿羅漢、聲聞緣覺之類)而存在。但是,對於大乘菩薩和佛的境界而言,一切非空非有,不存在任何生滅法。

  西方極樂世界,它那裡純粹是大乘菩薩和佛才能到的.地方,凡夫和小乘聖人絕對到不了。而《無量壽經》裡所講的,阿彌陀佛有無量聲聞緣覺弟子,這個是方便說法,是對於當生而未生的眾生而言,哪怕是西方極樂世界真有這些小乘聖人,那都是阿彌陀佛或其他菩薩化現的,其目的只有一個,廣宣正法。

  唸佛人,當他/她真誠地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的那一剎那,那就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了-------心物一元,心是極樂之心,外在的一切自然就是極樂之境,儘管一般人看不到這個事實。能身在極樂世界(哪怕唸佛的這個時間很短暫,但是確實已經在那裡了),那麼絕對就不是凡夫和小乘聖人,這個人就馬上從俗地凡夫直超大乘菩薩或成佛。既然是大乘菩薩和佛,那麼就無所謂“生滅”、“垢淨”、“無明”,亦即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等等。

  最後,一般人修《心經》的觀照法門,如果不是慧根上乘之人或有明師指點,很難成功。但是,唸佛法門就不同,人人都能一句句“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地念,只要一直念下去,自然親證甚深般若波羅密多的境界。簡單、易行、無風險、不需要什麼慧根或老師。極圓極頓!其他的法門,能這樣嗎?

  上面所述之言,僅為我個人極淺極陋之言,難免有錯漏,還是那句,拜請高明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