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蘇軾> 蘇軾的臨江仙說明了什麼

蘇軾的臨江仙說明了什麼

蘇軾的臨江仙說明了什麼

  蘇軾無疑是詩詞大家,因詞風豪放,詩意灑脫,被尊為豪放詞派的代表。

  而蘇軾的一生卻充滿坎坷,仕途上的升升降降,也讓他看透人間的許多本質,特別是那首《臨江仙》,更能說明許多東西: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首詞不同於蘇軾老先生其他名作中的大氣磅礴,或婉約情深的`詞風,初讀只覺得平淡得像是他老人家閒極無聊時的一篇日記,不過信手塗鴉之作,上闋寫自己喝多了結果回家晚了被關在了自家門外,敲了半天門都沒人理自己,然後一任性就乾脆拄著柺杖跑去了江邊吹風醒酒,乍看遣詞造句平淡,無甚亮點。但在下闋卻亮光無限,瞬間點亮了整個畫面。一句”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道盡了多少情懷與無奈?世人都道東坡先生乃性情中人,一生肆意縱情,瀟灑不羈,但其實他一生都未曾做到真正的“放下”。

  他有“竹杖芒鞋輕勝馬”的豪邁隨性,有“日啖荔枝三百顆”的苦中作樂,他一生都在追求放達超然,卻一生為名利所縛,歷經宦海沉浮,終未修得一生豁達。寫這首詞時,他正被貶黃州,心中的苦悶壓抑可以想見,縱有“夜飲東坡醒復醉”的明朗不羈,但“倚杖聽江聲”之時,又能有多少真正的逍遙豁達?江風會吹醒宿醉,這醉酒後的清醒,怕是更加明澈,更加傷人。放不下,終究還是放不下,放不下滿腔抱負,放不下家國天下,放不下這人事營營,所以最後的最後,也只能是臨江輕嘆一聲“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其實,生活中真正能放下的,卻是那詞中那個“鼻息已雷鳴”的家童,他的心簡單、實在,對世事無拘無束,了無牽掛,睡覺自然香——渾不管外面是颳風下雨,還是月明星稀。應當說,平日裡自以為境界高、“放得下”的蘇軾,在與“鼻息已雷鳴”的家童相比,是自嘆不如的,以致才會生髮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感慨!

  人心倘若能真正放下,不是口頭上的佛言仙語,也不是寄情山水的“隱人”,更不是借酒澆愁的明白人,而是生活在鬧市中,卻能淡泊少欲,追求簡單就是幸福的快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