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被貶後遊玩寫的詩
蘇東坡由於在朝廷裡仗義執言,所以他經常被貶出去,他在朝廷裡呆不安穩,貶到地方上去。下面為大家分享蘇軾被貶遊玩寫的詩,一起來看看吧!
和子由澠池懷舊
作者: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譯文
人生在世,到這裡、又到那裡,偶然留下一些痕跡,你覺得像是什麼?我看真像隨處亂飛的鴻鵠,偶然在某處的雪地上落一落腳一樣。
它在這塊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為鴻鵠的飛東飛西根本就沒有一定。
老和尚奉閒已經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們也沒有機會再到那兒去看看當年題過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們的題壁,是不是同飛鴻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
你還記得當時往澠池的崎嶇旅程嗎?路又遠,人又疲勞,驢子也累得直叫。
賞析
詩的前四句對於人生的經歷,作了一個深刻的比喻,說:人生所經歷過的地方和所經歷過的事情,象什麼樣子呢?該是象天上飛翔的鴻雁踩在積雪的地上;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機會,留下了腳爪的`痕跡,可是鴻還得繼續飛行,飛向何方,哪裡還去考慮南北東西!因為這個比喻非常生動而且深刻,所以後來便成為“雪泥鴻爪”這個成語,用以比喻往事遺留下來的痕跡。
第三聯寫澠池當年寄宿過的那座佛寺的情況:當時接待咱們的那個老和尚已經死了,按傳統習慣,他的屍體經過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裡面去了;當時在上面題詩的那堵牆壁已經壞了,因此不能再見到舊時題詩的墨跡了。就是說,多少年過去了,人變了,和尚死了,物變了,寺壁壞了,世間已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化。當年在雪泥上留下的鴻爪,象是雪化了,這些爪印也不見了。言外頗有為人生的短促嘆息和對自己漂泊不定的感傷。
最後兩句,作者自己加了個註腳:“往歲馬死於二陵,騎驢至澠池。”是說:當年要去赴考時,我騎的馬在澠池西邊的二陵(今河南崤山)就死了,沒法子,只好騎著小毛驢到澠池。所以詩中說:你還記得嗎?當時我騎著小毛驢在那崎嶇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路是那麼遙遠,人是那麼疲乏,那瘦弱的小毛驢也累得叫個不停。詩人撫今追昔,抒發了對人生的深深感嘆。
和子由踏青
作者:蘇軾
東風陌上驚微塵,遊人初樂歲華新。
人閒正好路傍飲,麥短未怕遊車輪。
城中居人厭城郭,喧闐曉出空四鄰。
歌鼓驚山草木動,簞瓢散野烏鳶馴。
何人聚眾稱道人,遮道賣符色怒嗔。
宜蠶使汝繭如甕,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語,強為買服禳新春。
道人得錢徑沽酒,醉倒自謂吾符神。
譯文
東風微拂的田間小路上驚起了微塵,遊人們開始來到野外感受春天的喜悅與溫馨。
人們難得清閒,正好停車在路旁小飲,麥苗短而柔韌,不怕那輾軋過來的車輪。
城裡人厭倦了高高的城牆,嚮往著郊外的景緻,許多人家一大早就爬起來,鬧騰騰地湧出城來踏青。
鼓樂聲驚醒了冬眠的山嶺,草木在歡歌笑語中搖動。野餐用的簞瓢遍野都是,前來撿食的烏鳶像馴養熟了一樣全不避人。
那邊是個什麼人在自稱道人,引得眾人都來圍觀?只見他擋在路上賣符,臉紅脖子粗地誇說它是多麼靈:
“我這符能使你家養蠶結繭似甕大,養羊如獐圓滾滾。”
路上的人未必就信他的話,只是為了圖個新春吉利,才勉強買下佩帶在身。
道人賣得了錢就徑自去買酒喝,醉倒後還自言自語說我這符可真靈。
賞析
前半篇以輕快的筆調寫出人們傾城出郊踏青、歌舞宴遊歡樂、熱鬧的情景,猶如一幅賞春風俗畫,充滿了對美好春日、美好生活的詠贊。開端兩句,先點出新春,為“踏青”烘托了氣氛,因為踏青是在人日(即正月初七),正是新年初過的時節。“城中”四句,形象地寫出了踏青的閹熱情況。
後半篇繪聲繪色地描寫一個道人遮道聚眾,粗聲大氣地吆喝些吉利話,強使路人買他的符書祈福的生動場景,道人騙得金錢,卻不過是沽酒買醉而已,還誇說神符靈驗。這戲劇性的人物、戲劇性的場景,為春日郊遊增添了幾分幽默的色彩,令人難忘。
該詩描寫了蘇軾回憶青少年時在家鄉新春之際,與家人及“城中居人”遊春踏青的盛況,具有濃郁的鄉情。後四句刻畫了一位騙錢道人的生動形象,增添了郊遊的喜慶氣氛。故鄉的風俗民情令人倍感親切,耐人回味。全詩語言淺顯,情真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