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教案範文5篇

水調歌頭教案

水調歌頭教案範文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水調歌頭教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水調歌頭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瞭解這首詩的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

  2.瞭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3.背誦這首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配樂範讀、打拍朗誦、足踏朗誦,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充分體會作品的節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

  2.利用“主題”來建構以中秋月亮為題材的詩詞從而學會對詩詞的對比、區分與整合。

  3.古詩四步教學法:知詩-誦詩-析詩-品詩。引導學生知內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終背誦。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再現詩的意境達到感染學生的目的,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並以次激發學生的想象進行創造,溝通課內外,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審美情趣,培養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領會詩意,體會詩意,並積累名句。

  重點突破:多形式反覆誦讀,情景教學,名句賞析。

  教學難點:藉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體味作品所蘊涵的情思,理解詩人的豁達樂觀情懷。

  難點突破: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名句賞析、討論合作,幫助學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鳴。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情景教學法

  3.討論點撥法

  4.古詩四步教學法

  學習方法:

  1.朗讀理解

  2.小組合作

  3.發揮想象

  教學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帶、多媒體課件、《明月幾時有》歌曲磁帶、《水調歌頭》書法作品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引詞)

  在大自然的景物裡,月亮是極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發人的藝術聯想,一勾新月會讓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們寄託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學們能調動積累,說一說我們學過的有關明月的詩句嗎?(學生回答)那麼蘇軾仰望明月,他會聯想到什麼呢?

  二.初步感知:教師播放《明月幾時有》歌曲,多媒體配以優美畫面

  三.指導學生朗讀:(誦詞)

  (1.)教師範讀全詞(配以《春江花月夜》),學生聽讀,初步感知詩意

  提示重點字讀音(多媒體出字)

  闕(que)瓊(qiong)綺(qi)勝(sheng)

  (2.)手打拍朗讀、足踏朗讀,(教師示範朗讀、學生跟讀)

  要求:充分體會作品的節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

  (3.)抽生讀,配樂。

  要求:字正腔圓,正確斷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闕讀

  要求:抑揚頓挫,略帶感情

  四.整體把握詩意(析詞)

  (1.)學生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教師提供背景,學生參考助讀資料

  (2.)教師設計相關問題,知道學生解讀詩意

  a.詞的上下兩闕主要寫什麼?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詩意

  b.上闕中哪兩個字最能體會作者對明月的嚮往?哪兩個字又最能體現作者既嚮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又是哪兩個字把蘇軾帶回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體會作者感情起伏

  c.下闕中由中秋圓月聯想到什麼?哪兩個字最能突出月圓人不圓的憂傷情懷?又是哪兩個字把筆鋒一轉,聊以寬慰,富有哲理?哪兩個字又最能體現作者豁達樂觀的情懷?

  d.上下闕的聯絡何在?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並作補充講解

  我欲何似

  上闕:飲酒問月――幻想上天――――——熱愛人間身世之感

  又恐

  無眠但願

  下闕:月圓人離――難眠懷弟――――——美好祝願思弟之情

  難全

  五.品詩

  (1.)學生髮揮想象,描繪意境

  教師利用音樂烘托,多媒體畫面激發興趣,散文描述來激發學生想象,並帶領學生進入意境

  (2.)(學生活動)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讓學生自述眼前畫面,師生互相補充完整

  (3.)問: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那些詞句上?

  (學生活動)學生暢談對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

  1.賞析美術作品、書法、繪畫,融合音樂,激發學生別出心裁讀古詩,並教育學生熱愛古詩詞

  2.名句互通,踏雪尋蹤、聯絡課堂內外。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把酒問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月下獨酌》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六.總結:這首詞雖飽含人生哲學,但它是透過一個完美的文學意境來表現的。我們感覺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說教。詞中雖有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情與理的矛盾,但最後還是以理遣情,不脫離現實,無悲觀消極情緒,卻是豁達樂觀的祝福。怪不得人們說:“中秋詞自蘇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七.齊誦本詞。要求:沉浸詞中,飽含感情,讀出感情的起伏變化,讀出全詩高潮。

水調歌頭教案 篇2

  一、學習目標:

  1、透過誦讀來欣賞詠月詩詞。

  2、聯想《水調歌頭》抒寫的情境,理解該詞主題。

  3、體味《水調歌頭》有表現力的語言。

  二、預習

  導語:今天,我們走進中秋詠月詞中最著名的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秋使人想起團圓,但並不是人人都能在中秋享受團圓的幸福,於是在眾多的中秋詠月詩詞中,總是離不開傷感的情調。那麼宋代文學家蘇軾他又是如何面對離別的惆悵的呢,為什麼他的這首詞稱得上中秋詠月詞中最著名的呢?我相信透過大家的學習會找到答案。

  1、蒐集詠月詩詞(不少於三句)。

  2、注音:

  闕( )乘( )瓊( )不勝( )轉( )綺( ) 嬋娟( )

  3、用“/”劃分朗讀節奏。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解釋:

  達旦: 兼懷: 幾時: 把酒:

  宮闕: 何年: 乘: 歸去:

  瓊樓玉宇: 勝: 不勝:

  弄: 何似: 朱閣:

  綺: 綺戶: 無眠:

  不應: 恨: 何事: 全:

  嬋娟: 共嬋娟:

  5、翻譯全文:

  6、瞭解作者:蘇軾,字 ,號 ,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人, 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作品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等。散文、詩、詞、書、畫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詞是 派的代表,如 。與其父 、其弟 並稱為“三蘇”。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7、查閱資料,收集本詞創作背景:

  8、熟知內容:

  ①全詞的感情基調是 ,中心句是 , 。

  ②概括詞上下闋意思:

  上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課堂互動探究

  ㈠、一讀課文,字正腔圓,讀準字音。(預習2)

  ㈡、二讀課文,有板有眼,讀對節奏。(預習3)

  ㈢、三讀課文,咬文嚼字,讀懂詞意。(預習4、5)

  訂正、筆記欄

  ㈣、四讀課文,有情有味,讀透詞境。(預習7、8)

  1、詞的上、下兩闋主要寫的是什麼?(預習8②)

  2、上闋開頭四句反映了詞人對 的嚮往的心理狀態?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態呢?(聯絡預習7寫作背景)

  3、“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又反映了他 的心理。為什麼?

  4、矛盾最終結果是 。從“ , 。”兩句可以看出。

  5、下闋是 引起“離人”的無眠。作者想通了“ , ” 是自然和人生的規律,自古皆然,是任何人無法抗拒的。既然離別不可避免,詞人最終表現出了 的心態。(聯絡預習8①)

  6、這首詞表達了詞人 的思想感情?(聯絡預習8①)

  7、朗誦本詞:要求字正腔圓、有板有眼、抑揚頓挫、有情有味,要能發揮聯想和想象,讀出矛盾的心理,積極的處世態度,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四、小結收穫:

  當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與苦悶時,你將怎樣面對?

  五、課堂作業:

  1、對下列詩句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B、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C、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D、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富有深刻哲理的詩句是( )。

  A、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B、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C、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D、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六、課後作業:有感情地背誦並默寫

  結語:生活中,難免會有挫折,有不幸,但只要我們善於運用理性的繃帶包紮感情的傷口,我們人生便會少幾分痛苦,多幾分快樂,少一些無奈,多一些智慧,少一點愁腸百結,多一點豁然開朗!

水調歌頭教案 篇3

  1教學目標

  1、 透過“品讀、研讀、賞讀等一系類的活動,把握詩歌意象,進而瞭解詞中的意境。

  2、聯絡作者身世處境,結合詞中的描寫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理解並學習蘇軾對天下人的美好祝願,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2學情分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一首望月懷人之詞,詞人形象的描繪出一幅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藝術境界。詞人深掩內心的鬱憤,仕途上的失意悵惘,大醉之後的曠達,對胞弟的無限思念。或隱或現,藉助明月這一意象,表現出來,形成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全體學生對本課的閱讀興趣,,然後指出大的探討方向,鼓勵學生相互討論並主動質疑,教師在其中擔導讀、歸納、點評的任務。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開啟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

  3重點難點

  1、透過“品讀、研讀、賞讀等一系類的活動把握詩歌意象,進而瞭解詞中的意境。

  2、聯絡作者身世處境,結合詞中的描寫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匯入】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一,匯入

  1,放音樂,王菲翻唱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渲染氣氛,使學生沉浸在詞所創造優美意境中。

  2, 學生齊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感受內容。並請學生描繪詞中畫面。整體把握

  活動2【講授】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二、研讀詞前小序, 思考以下問題。{小組合作交流}

  1,小序中交代了什麼資訊?

  小序中哪個字最意蘊豐富?讓我們窺見到詞的基本內容。

  學生展示,教師指導

  三。品讀上闋 ,小組交流以下問題。

  1、“我欲乘風歸去”中的“歸”字應該怎麼理解。

  2、“寒”字怎樣理解?是指我們通常意義上的冷嗎?

  從“我欲 ” 到“又恐 ” 至“何似 ”顯示了此人怎樣的心理變化?

  以上過程中學生展示,教師點撥、指導。

  四、品讀下闋,小組交流以下問題。

  1、對“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這句話用藝術化的語言進行擴充套件再創作,

  2、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富有哲理,請你聯絡現實,結合事例。寫一段話進行解讀闡釋。

  解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古今中外還有哪些人在他們的作品中流露出和蘇軾一樣的心境呢。

  以上過程中學生展示,教師點撥、指導。

  五、賞讀全詞、把握全作者感情脈絡,小結全詞

  詞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變化?請用四個詞語依次描述。

  苦悶——矛盾——豁達——祝願

  這首望月懷人之詞。形象的描繪出一幅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藝術境界。蘇軾官場的失意悵惘,深藏內心的鬱憤,大醉之後的曠達、對胞弟的無限思念,或隱或現。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讀來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所謂“餘詞盡廢”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活動3【作業】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六,佈置作業

  把《水調歌頭》改成一篇文章。

  要求:結合詞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恰當的敘述,生動的描繪,很好的融入作者或顯或隱的情感。

水調歌頭教案 篇4

  設計思路

  本文是短篇精品,內容豐富字詞句方面,根據學生已經學過的基礎文言和課文註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學輔導設計進行教學,使學生認識精品,喜歡精品,在理解的基礎上,融會貫通,並聯系實際,有所啟發

  1、教學時按照“讀——品——背”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語感,初步學會鑑賞詩歌

  2.多層次誦讀法以讀為主要手段,讀前做好指導與要求

  3.採用圈點批註、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法,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淺層意義,挖掘其深層內涵

  教學方法

  “真正的閱讀是與作者話……要能形成作者——編者——教師——學生四者之間對話交流的互動關係”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設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興趣,領會、認同作者的情感據此,我指導學生走近作者、走進文字,採用誦讀法、討論法、比較法、質疑法等來啟用學生的思想,開拓他們的思維由於本文內涵的豐富性和內容與學生生活距離較遠,我採用多媒體引入了大量有關材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供感性領悟的氛圍,為學生順利解讀文字作了有力的保障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蘇軾的有關文學常識及本文寫作背景掌握重點實詞,並能準確翻譯課文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朗讀能力,.透過反覆朗讀體會情感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曠達的胸襟和美好的祝願將古詩詞拓展到現實生活,深刻領悟詞中的感情能初步鑑賞品評名句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掌握重點實詞,並能準確翻譯課文培養學生朗讀能力,.透過反覆朗讀體會情感

  教學難點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教學準備

  flsh配樂朗讀,王菲的歌曲《但願人長久》,ppt簡報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創設情境

  1、欣賞美侖美奐的月亮圖“古今一輪月,千載寄情思”,配《明月幾時有》的輕柔笛音樂曲(為營造典雅的氣氛作準備,使學生可以快速的進入學習氛圍中)

  2、古往今來,明月牽動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們信口就可以拈來幾句下面請大家背誦幾句吧,讓我們共同欣賞文人騷客鍾愛的“月亮”這些詩句,詩人常透過月亮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呢?(思念、苦悶、孤獨、惆悵等)

  (教師的一句話就可以激起學生詩情的波浪結合舊知匯入,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聯絡舊知識,起到了對比理解、融合貫通的效果)

  二、傾聽作品,整體感知

  1、欣賞課文的音畫朗讀,說說聽完朗讀後的總體感受

  (“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見,情感與知識的雙向交流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出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與情緒文章的flash朗讀兼具美麗的畫面和聲情並茂的朗讀,對於學生讀準字音進入情境非常有效)

  2.、ppt作者簡介,生平經歷,代表作品及其風格

  3、關於宋詞的基本常識,學生簡析這首詞的結構

  三、反覆誦讀,走進詩詞

  1、聽配樂範讀,學生小聲跟讀,讀準字音

  2、全體同學模仿配樂範讀有感情大聲跟讀,要求讀出節奏與韻律來

  3自由朗讀體驗,並請個別學生展示朗讀,集體評議

  (選配古箏曲目《春江花月夜》,以及投影這首詞的內容)

  4、老師讀小序,男生配樂朗讀上闕,女生配樂朗讀下闕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先跟讀,後自由誦讀再請幾名學生朗讀,在此過程中組織學生聽讀、評議,然後集體朗讀在這基礎上,讓學生配樂朗讀《明月幾時有》這首樂曲節奏舒緩而有力,正好適宜這首詩的基調,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詩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詩奠定良好的基礎)

  5、這首著名的中秋詞中,蘇軾借吟詠月亮抒發了什麼情感?”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在課堂上丟擲一個主問題來帶動學生對全篇進行質疑、分析、探討,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層浪;而不是象從前一樣用一個個瑣碎的問題來牽著學生鼻子走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說過這樣一句話:“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在探討文意之初就丟擲主問題,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同時又統領全文的教學活動)

  (1)學生探討交流:小序交代了寫作時間是中秋,目的是“兼懷子由”蘇軾借月表達了對弟弟的思念

  (2)蘇軾為何在這時會懷念他的弟弟呢?

  學生討論並展示顯示蒐集到的背景資料:

  蘇軾和他弟弟七年沒有見過面了而且他們兩兄弟感情特別好他們從小志同道合,在文學上珠聯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官到黃州,蘇轍馬上上書皇帝,願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為他哥哥贖罪這足以證明他們兄弟情深他們的書信往來也是非常頻繁的蘇軾寫給蘇轍的詩歌多達104首,而蘇轍給蘇軾的詩歌更多,有130首

  (3)品讀詞句,你能不能從詞中找到表現蘇軾懷念子由,渴望和他團聚的句子呢?

  學生自由朗讀,並勾畫表達思念的語句,自由回答,發表觀點教師點拔追問)

  語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何事長向別時圓”、“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

  (4)、小結:透過對詞的解讀,發現蘇軾在這首詞中緊緊圍繞月亮,藉助月亮抒發了對弟弟的懷念雖然,蘇軾不能和弟弟團聚,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悲觀,最後還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們發出美好的祝願蘇軾這種樂觀豁達的胸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6、蘇軾寫這一首詞難道只是為了借月表達對弟弟的思念嗎?

  (這一問題的設計緊緊承接上一問題,層層推進,探尋作品的深層涵義)

  (1)學生探詞索句發現:從小序“兼懷子由”中的“兼”字看出蘇軾寫這首詞還有其他目的

  (2)蘇軾還有什麼目的呢?月亮在詞中還代表什麼呢?讓我們先來了解蘇軾的生平經歷

  (多媒體顯示背景資料)

  從背景材料中我們可以得知,雖然蘇軾一心報國,最後還是被貶黃州政治上的失意讓他心情十分悲痛所以說本詞除了表達他懷念子由,更傳達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3)朗讀上片,找出描寫月亮的句子聯絡背景,思考文中月亮代指什麼?可以先結合註釋翻譯上片再思考

  學生交流明確:“明月幾時有”、“天上宮闕”、“瓊樓玉宇”、“高處”等都是在寫月亮月亮在這裡還有另外一個更深的含義,代指朝廷

  (4)讓學生把“朝廷”代進上片,重新說說這段的.意思

  學生自由表述:不知道朝廷現在的情況是什麼時候?我想乘風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

  (5)蘇軾想回到朝廷嗎?朝廷又如何呢?寒冷應如何理解呢?回到朝廷做官又會是怎樣的情景呢?

  學生討論明確:蘇軾藉助月亮表達了分充滿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卻又害怕朝廷中爾虞我詐的政治鬥爭所以說蘇軾這首詞中月亮代表了兩種情感:懷念和失意

  (6)“何似在人間?”這句中“人間”作何理解?這句詞讀出了作者怎樣的政治理想?

  學生:雖然政治失意,但對生活的熱愛依舊遠離了爾虞我詐的官位要職,在自己貶官的卑微職位上,盡心盡責,造福一方百姓

  四、品味詩歌,體會情感

  1、《水調歌頭》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其豪放詞風在本詞中是如何體現的?(讓學生自主誦讀體會之後再討論回答)

  (現代的詩詞教學中,背誦理解是基礎,賞析詩句是學習的難點,也是學生知識到能力的轉變要相信學生的感悟能力)

  學生1:乘著酒興,他舉杯質問青天——“明月見時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長向別時圓”將青天擬人化,人與天對話,想像大膽奇特

  學生2:“把酒”“歸去”“弄清影”幾個詞語同樣有一種揮灑自如的氣派想象著作者端著酒杯在月下舞蹈,無拘無束,感情奔放豪邁

  2、找出詞中蘊涵人生哲理與表達美好祝願的句子,並作分析

  3、小結:這首詞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在前面感知的基礎上,學生自主歸納)

  4、學生再次朗讀全詞,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語氣和語調

  五、情境說話,能力遷移

  (創設生活情境,既能學以致用,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檢測對詩句理解程度)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親人,這時引用這首詞中哪一句祝福?

  2、你媽媽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學的哥哥,請你引用《水調歌頭》中一句詩來勸勸她你會怎麼說?

  3、詩中哪一句與李白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有異曲同工之妙?

  六、對話詩人,情感昇華

  (創設多種情境,讓學生髮揮想象,激發學生對文字的感知老師與學生融洽交流體驗,很好起到了“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加深體驗)

  1、用心聆聽王菲歌曲《但願人長久》,你想到了什麼?你似乎看到怎樣的畫面?(再次回到詩詞的意境之中,情感再現)

  2、讀完這首詞,你有何啟示?(學生結合自身體會,談出一種感受即可)

  3、如果你透過時間旅行,回到宋朝,站在大師面前和他談起這首詞,你將對他說些什麼?

  4(《望月》的曲聲漸起,“望著月亮的時候,就想起你、、、“婉轉而感染人的樂曲,將對作品的理解感知,上升到了對作者人生境界的理解)

  老師誦讀:(投影)你,從遙遠的北宋走來,衣袂飄飄,把酒問月你留給我們的何止是這幾個名句呢?你像我們一樣刻苦讀書——“閉門書史叢,少有凌雲志”,但是“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你也買了房子——“隻影自憐,命寄江湖之上”,卻又“驚魂未定,夢遊縲紲(léixiè)之中”你也娶了妻子,可是剛至而立之年,又是“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你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你說:“此心安處是吾家”你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醜態,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有人這樣總結你的一生:“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

  學生集體誦讀:

  啊,蘇東坡,你的一生比之常人,有太多太多不幸,可是你卻能以你廣闊、博大的胸懷一一化解,為後世留下一個光輝的形象

  七、內容遷移和寫作實踐

  1、將《水調歌頭》改成現代詩歌

  2、課後隨筆《我眼中的蘇軾》

  3、閱讀蘇軾的《念奴嬌?赤璧懷古》《赤璧賦》

  (尊重學生的不同個性特徵,讓其自主選擇,關注語文與生活的聯絡,課內與課外的結合,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為培養生語文素養服務)

  教學反思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學如何才能超越工具理性,讓閱讀成為自由的夢?新課改探索了多年,這些問題,依舊困擾著每一個語文老師,本篇教案,試圖突破傳統的以知識本位為主的教學模式,構建以“語文素養”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把文字僅僅作為語文實踐活動的一個載本注重對學生興趣的激發,注重學生的理解,體驗和感悟拓展學習空間,打通課內與課外的聯絡等方面努力作出嘗試

  回顧備課過程,我想我應該教給學生什麼?以自己研讀教材的體驗作為設計教學的立足點、出發點,而非一味地依賴教參、教案在查閱、鑽研教學參考資料上不能替代自己對文字的獨立鑽研,有了對文字獨立鑽研,才會知道教材最動人的是什麼,理解上最困難的是什麼,能夠開發進行的能力訓練是什麼教師鑽研教材的過程,往往就是教學方案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在解讀文字時首先要求自己擷取該詞的精華,深刻透徹地領會作品的思想實質及其表達形式,力求創新,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啟發學生,自己的收穫能有效地幫助學生.

水調歌頭教案 篇5

  一 教學目標

  1能獨立認識本課生字“軾、廷、皓、轍、嬋、娟”;積累詞語“朝廷、皓月當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誦、嬋娟”。理解“嬋娟、皓月”的意思。

  2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3 能借助課文中的故事內容,透過聯想和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瞭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4 透過學習,體會中國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想感情,瞭解中秋這個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深意。

  二 教學重難點

  1 能借助課文中的故事內容,透過聯想和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瞭解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2 透過學習,體會中國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想感情,瞭解中秋這個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深意。

  教學過程:

  一 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 師: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你知道哪些關於中秋的習俗或故事呢?

  說明: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入手,便於教師瞭解學情,更好地進行接下去的教學。

  2 學生交流。

  3 師:中秋是團圓的象徵,遠在他鄉的遊子,望著天空的那一輪明月,常常湧起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又稱“團圓節”。

  4 出示課題:*39、但願人長久 齊讀課題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學生自由讀課文。

  3 交流

  (1)學習生字

  軾 轍:讀準字音(翹舌音)

  偏 扁:辨別讀音

  廷:複習筆順

  說明:三年級的學生,對於字詞的教學依然不能放鬆,對於一些容易讀錯、寫錯或混淆的詞語要幫助學生加以辨析。

  (2)開火車讀課文,思考: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情?

  出示:古時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寫下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什麼時間) (誰) (誰)

  個別說

  三 重點突破,讀中感悟

  1 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蘇軾在中秋節的夜晚對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思念之情?用“——”劃出有關句子。

  2 自讀體會、交流。

  3 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這天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雲。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嚐著瓜果,只有蘇軾卻在為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

  (1)“皓月”是什麼意思?

  (2)師:在這樣美麗的月夜,蘇軾卻思念著自己的弟弟,心緒不寧,他想起了什麼呢?

  (3)齊讀2——5小節。

  出示:在這皓月當空,萬里無雲的中秋之夜,蘇軾在深深地思念著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

  師:你可以聯絡上下文,也可以發揮你的想象力,用書上或自己的語言來說一說。

  學生思考、交流

  說明:在教學時,老師以一個填空來幫助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並以這個填空作為主線貫穿整篇課文的學習。先從填空中的“思念”出發,請學生找出能反映蘇軾對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透過聯絡上下文朗讀、理解,來思考一下當時蘇軾的心理活動,讓學生學會把書本上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文字和現有資源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 師:於是,蘇軾寫下了一首小詩,它成了流傳千古之作。讓我們好好地來誦讀一番。

  (1)以各種形式吟誦

  (2)思考: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古” 查字典理解意思

  “嬋娟” 透過課文後的註釋來理解

  我們在學習古詩時,對於不理解的字詞和句子,既可以聯絡上下文,也可以藉助工具書來幫助我們理解。

  說明:文中《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片段的意思,文字中有現成的解釋,學生只要找到相對應的小節朗讀一下就能自己理解,這裡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但是其中,有兩個詞的含義,學生理解起來有一些困難,一個是“古”、一個是“嬋娟”。理解這兩個詞的解釋並不難,但是,老師完全可以利用這樣一個機會,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學習古文的方法。例如:“古”可以透過查字典、“嬋娟”透過看課文後的註釋就可以理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掌握了一些學習的方法,今後學習起來,就有法可循了。

  (3)對照解釋背誦

  四 拓展延伸,擴大閱讀

  1 出示完整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學生誦讀,配樂演唱。

  2 師介紹蘇軾以及蘇軾的其它作品供學生課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