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演講影片錢文中
三字經是中華文化上的一座璀璨的豐碑,那麼錢文中是如何解讀三字經的呢?
演講人:錢文忠
講師簡介: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東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季羨林研究所副所長。季羨林先生關門弟子,中國僅有的幾位專業研究梵文、巴利文的學者之一。1984年考入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留學德國漢堡大學印度與西藏文化學系,主修印度學,副修伊朗學、藏學。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門立雪》,譯作《唐代密宗》、《道.學.政——論儒家知識分子》。
內容簡介: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呤。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如是。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大家對於謝道韞遠不如對蔡文姬那麼熟悉,但謝道韞的才華確實可和蔡文姬齊名,蔡文姬六歲能辯琴而謝道韞自幼善吟詩。但蔡文姬的命運坎坷一生三嫁,那同為才女的謝道韞她的婚姻會怎麼樣呢?《三字經》在列舉了兩位才女的故事後最後又講了唐朝劉晏的故事。劉晏也是歷史上一個著名人物,他少年聰慧七歲就做了一個官,官職為太子正字,那太子正字是個什麼官職?劉晏又有什麼特殊才能呢?
《三字經》之所以能流傳上千年成為儒家思想的啟蒙教材正是因為它代表的是儒家思想中的精華部分,《三字經》一反中國傳統中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例舉了蔡文姬和謝道韞兩位才女的故事,上講中已講了蔡文姬坎坷的命運和卓越才華,那謝道韞是什麼人,她有什麼超人的才華為什麼能與蔡文姬齊名,而《三字經》在列舉了許多勤學的故事之後最後又特別強調了努力學習的重要意義,對於學習的重要意義請聽《三字經》最後一集第43集。
全文:
不管《三字經》作者出於什麼目的,他畢竟在有限篇幅當中讚揚了兩位非常有才學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們比較陌生的謝道韞,謝道韞是東晉時期著名才女,我們知道有一句詩“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王謝之家和尋常百姓之家是對著講的,謝道韞就是王謝之家裡面謝家的女孩子,東晉以後歷代都非常稱讚她詠雪的才華,她之所以被大家注意到,在歷史上一直被讚頌是因為一個很偶然的場合,她小時有一天漫天飄雪,她叔父,誰呢,當然是著名人物了,謝安,謝安就讓家裡的子侄們,把家裡的晚輩召集起來大家描寫一下這漫天的雪花,中國傳統的世家大族大多會利用各種場合,一場雪、一場柳絮、一朵花開了、一朵花謝了,把子侄們召集起來賦詩寫文章,所以謝安就把子侄全部召集起來,謝家的子侄都是以文采風流著稱的,但謝安的侄子後來也很有名的謝朗這次不怎麼樣,他怎麼比喻呢,“撒鹽空中差可擬”,什麼意思,這個雪花就好比是撒了一把鹽在空中,這叫什麼比喻,就算是今天的鹽比較細的也是一粒一粒的,每一粒差不多大,你撒把鹽到天上不全掉下來了,何況古代的鹽還都是粗鹽疙瘩鹽,你撒一把不都掉下來了哪有雪花砸下來的,所以謝道韞這時在旁邊聽不下去了不服,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她把這個漫天的飄雪比喻成柳絮,因風起,因為一陣風把柳絮吹的迷迷漫漫,漫天飄揚,柳絮是不會一下掉下去的,一種動態一種滿目的白茫茫都被她形容出來了,這就是《三字經》謝道韞能吟詠的出典。
解說:大家對謝道韞遠不如對蔡文姬那麼熟悉,但謝道韞的才華確實可和蔡文姬齊名,蔡文姬六歲能辯琴而謝道韞自幼善吟詩,但蔡文姬的命運坎坷一生三嫁,那麼同為才女的謝道韞她的婚姻會怎樣呢?
謝家和王家是齊名的世家大族,中國傳統講究門當戶對,謝家的女孩除了王家的男孩還嫁給誰呀,所以她果然嫁給了王家的一個男孩,嫁誰了呢,鼎鼎大名的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但這個婚姻一點都不幸福,門當戶對並不能保證婚姻的幸福,雖然門當戶對的婚姻比別的婚姻也未必就差但落實到謝道韞身上的確是種痛苦,這個王凝之信天師道,在南北朝時只要名字裡帶之乎者也之的這個人一般都信天師道所以他整天在家燒香拜神把家裡搞得煙霧繚繞,心高氣傲才華出眾的謝道韞攤上這麼一位王家子弟算她倒黴,心裡非常鬱悶非常懊惱,婚後不久她就找了一個藉口回孃家,這可明顯看出她對自己丈夫的不滿,但謝道韞很欣賞自己的一位小叔子,誰呢,一想大家也都知道,著名的王獻之,王獻之是書法大家,當然王獻之絕不僅是書法大家,又一次王獻之和賓客在清談,魏晉南北朝流行清談,當時的一些親貴之家一些人見面先要就一個題目大家清談一番,比比學養比比聰明度,比比反應速度比比肚裡的貨色,王獻之在跟別人清談時理屈詞窮,那明顯地王獻之的清談水平不如他的書法水平,謝道韞在裡屋聽著,因為她不能出面去清談,但她也很有才華,她在那邊聽,聽到以後心裡心疼這個小叔子,怎麼說不過人家,丟臉嘛,就派丫頭出去傳話,說什麼呢,我能不能出來替我這個小叔子跟大家談,那誰能拒絕呢,也知道這是謝家的閨女所以就把床(當時的床是一種座椅不是榻,不是我們今天睡的床)搬出來,前面掛上青布幔,這個禮節規矩很嚴的,還不是掛上垂簾,垂簾還是能看見的,掛上青布幔就看不見了,謝道韞坐在青布帳中接過王獻之這個已經落敗的話題開始清談,把對方談得落花流水,這一段故事見於《晉書》,也是見於正史的,婚姻不美滿,謝道韞的人生結局也很悲慘,孫恩起來造反時兵臨會稽城下,王凝之這個人也真是,他也不發兵也不逃也不躲,幹嘛呢,燒香。還在那裡燒香,他信奉天師道希望能有天神降下神兵來幫忙。城被攻陷了。王凝之和幾個兒子也就是謝道韞和他生的幾個兒子都被害了,謝道韞這位女性怎麼樣大家知道嗎?在亂兵之中手殺數人。所以這個女孩是文武雙全,她不僅會讀書僅僅清談,最後與年僅幾歲的外孫一起被俘,都被孫恩的亂兵抓住了,而這時謝道韞大聲抗爭,事在王門何關他族不要濫殺無辜,你來進攻這裡不就是因為王家,王家是世家大族,所以謝道韞到這一刻還是按中國傳統的倫理把自己看成是王家的人,這事情衝著王家來的跟別的家族無關,你們不要濫殺無辜,而孫恩也很早就聽說過謝道韞的才名,在這一刻沒有再殘忍,把謝道韞和她的外孫一起釋放了。但是晚年的謝道韞就非常的悽慘了,這就是謝道韞的故事。
解說:《三字經》在列舉了兩位才女的故事後,最後又講了唐朝劉晏的故事,劉晏也是歷史上一個著名人物,他少年聰慧七歲就做了一個官,官職為太子正字,那太子正字是個什麼樣的官職,劉晏又有什麼特殊才能呢?
《三字經》前面講了各種各樣有關讀書的故事,接著兩位才女《三字經》講了中國傳統最羨慕的一種情況,也是中國傳統的家族或中國傳統的讀書人最夢寐以求的一種情況,什麼情況呢,年歲不大,但因讀書有成就已經獲得官職的例子,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如是。講了一位七歲就因讀書獲得了官職的人,這個在歷史上當然很少見,這就是唐朝的劉晏(約公元716—780,字士安,曹州南華人),劉晏七歲舉神童,就是因為有神童之名被大家薦舉,八歲時唐玄宗因為封泰山,那時候要封禪,封泰山時這位八歲的孩子獻上一篇《頌》,所以就有了官職叫太子正字。據記載劉晏十歲那年有一天唐玄宗登上勤政樓,劉晏被唐玄宗叫來,因為當時有很多人都在賦詩在展示自己的才華,那劉晏的官職不是叫正字嗎,所以就問他說“正字,正得幾字”你能正出來幾個字,正字主要是一種教刊,校對,找出錯字這樣一個職務,那麼小的孩子當這個職務說明他肚裡有貨(挑大拇指),他要挑別人錯的,大家知道劉晏怎麼回答,十歲呀,“天下字皆正,唯有朋字未有正得”,天下的字都是正的都是對的,只有朋字不正,那個朋,朋友的朋,都是往左有點歪的,這個話說得唐玄宗驚訝極了,為什麼,瞭解唐朝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句話是一語雙關,朋黨,當時唐朝的宮廷黨爭,這幫人跟那幫人鬧,各自組成朋黨,朋黨怎麼會正,朋黨都是各執一邊的都是有走極端傾向的怎麼會比較公正的呢,劉晏的回答如此使唐玄宗也好楊貴妃也好都非常喜歡劉晏經常地給他賞賜,有時甚至還賞他衣服賞他別的,賞些小玩意都有的,因為他畢竟還是個孩子,劉晏少年時期十分勤學很早就才華橫溢名噪當時,《三字經》也因此把他樹立為少年才俊的學習榜樣。
解說:劉晏小小年紀便如此才華橫溢那他長大後會怎樣呢,我們知道許多小神童長大後好像並無過人之處,那神童劉晏後來是否一直才華超群,他小小年紀就有了官職那長大後官至何位,他的一生又是否一帆風順呢。
後來劉晏在唐肅宗時代當過刺史,當過太守當過戶部侍郎,對安史之亂以後的唐王朝做出了重大貢獻,劉晏在任期間辦成了三件大事,這在中國歷史上都很重要,對於唐朝後期的歷史尤其重要。第一件改革漕運,第二件改革鹽政,第三件改革財政體系。作為神童的劉晏在自己成長起來以後培養了一大批在中國歷史上很重要的理財專家,所以他能夠指揮龐大的財政系統,“如臂使指,運動自如”,就好像手臂指揮手指一樣,劉晏非常勤奮他把讀書當中的勤奮一直延續到他的工作中他的為官中,歷史上講“為人勤力,事無閒劇,必一日中決之”。事情不過夜,不管這個事情難度多大,不管這個事情是緩的還是急,反正他一天就給你解決掉,而他處事還非常有長遠眼光,所謂“成大事者不可惜小費,凡事必為永久之慮”。你要做一件大事不要去算小的經濟賬,太小的經濟賬不要去算,而做事情一定要考慮永久,不要搞這種豆腐渣事情,劉晏是一直非常反對的。劉晏為了改善唐朝晚期人民的生活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他上朝時騎馬心裡還在盤算各種賬目,退朝後經常是批改公文到深夜,飲食非常簡單,而且他居然沒有丫頭,這個在高官當中是罕見的,他不用使女在家裡,他死時所有的財產就兩車書籍幾鬥麥子什麼都沒有。在官吏貪暴的唐朝晚期,在官吏大量地出現貪情況的傳統社會中,一個理財大臣掌管唐朝經濟命脈的大臣如此兩袖清風是非常值得稱道的。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如是。《三字經》在講完劉晏的故事後,又有一段用動物來比喻來強調學習對人的重要性,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這裡講的學習的意義根本不需太多的解釋,這一節拿人和一些小動物進行比較,犬守夜,狗要守夜,雞司晨,公雞要打鳴,蠶吐絲這不用講,蜂釀蜜也不用講,這些小動物都在儘自己的本分,靠自己的本分來體現自己的價值,同時也為他人當然他不一定是他人也為他者做貢獻提供服務,學習難道不也是有這樣的意義嗎?當然《三字經》在這裡最後的六個子“人不學,不如物”,就是你人不學的話還不如這些動物呢。這裡邊還有一層深意,什麼深意呢,這些動物的本領在當時中國古代人的知識水準上來看是什麼,本能。當時古人是這麼看的,狗生下來它就是會看夜的,也沒見過狗上過看夜學院,公雞生下來它總歸會打鳴的,蠶總歸要吐絲的,蜂總歸要釀蜜的,這都是本能。而人假如不學習的話,除了消耗恐怕就談不上什麼貢獻了。所以人不學習還真不如那些動物。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這是一段傳統的說教,在傳統文化中這段話被認作天經地義,幼年時你應該學習,壯年時你應該起而實踐,這樣才能上致君,上為皇帝為國君服務,下澤民,下可以使老百姓得到福澤,為老百姓造福。就你本身來講可以揚名聲,天下都知道你,你可以顯父母,父母也因為你得到榮光,為天下所知。中國古代只要一個人當官了,父母、祖、曾祖隨著官階的大小會被封為不同的官職,哪怕祖父、曾祖父都已過世,同樣會因為子孫後代的成功獲得一種榮光。光於前,裕於後。這一段也不用解釋,這一段話傳統氣息的確非常濃厚,但我們絕對不能說這段話是過時了,我個人不認為這段話是過時了,無非是在這段話裡把上致君改成上致國。今天沒有皇帝沒有君主,但每一個人還總有他認同和歸屬的國家,每個人還自有他與生俱來所屬於的民族。你如果幼年好好學習,成長起來後憑著知識將你學到的這些付諸實踐你還是可以為這個國家民族做出一些貢獻的,可以使和你生活在同時代的人或更晚的後來者多少獲得一些你所帶來的利益。所以我講像這樣的話毫不過時。
解說: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三字經》到這就結束了,錢文忠教授認為《三字經》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講教育的必要性和應該學習的內容,第二部分講了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第三部分以眾多勤學的'例子強調了努力學習的重要意義。《三字經》在最後結束語中強調給孩子留下多少金銀財寶都不如教子一經,那這個經到底指什麼,這個典故又出自哪?
《三字經》最後還是用一個故事來結束了它整個一部書。人遺子,或叫人遺(wei)子,遺留的遺在這裡應讀wei了,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別人留給孩子的是一籮筐滿滿一筐或滿滿一擔黃金,錢,我交給孩子的只不過是一經,一部經書。這部經書不一定指《三字經》也有可能指《三字經》,而這一部經書也泛指中國傳統知識的結晶,這些結晶以書冊的形式以書卷的形式穿過歷史流到了今天。這裡的典故用的是漢代的韋賢,約公元前148—公元67年,西漢大臣,字長孺,魯國鄒人,也就是跟孟子是同鄉,他非常質樸而且非常善於學習,精通《詩經》《禮記》《尚書》當時就號稱鄒魯大儒,是個非常著名的學者,他當過博士當過給事中,而且進宮為皇帝講解過《詩經》。在公元前71年他曾當過丞相併且封為扶陽侯,食邑七百戶。到了公元前71年韋賢已70多歲了,在當了五年丞相這之後以老病為由請求退休漢宣帝也同意了,因為覺得這位大儒年事已高就準他辭職賞給他一百斤黃金,幾年後韋賢去世,他還有個諡號叫節侯,所以他的地位是很高的,受到皇帝的器重。韋賢有四個兒子,長子韋方山曾當過一個縣令,這樣的官一個州縣令不是很大,次子當過太守,第三個兒子留在鄒縣為父親守墳。小兒子韋玄成又以才學超群受到皇帝的重用再次擔任丞相,而鄒縣留下了一個諺語“遺子黃金滿贏,不如教子一經”。這個是鄒縣的諺語。韋賢當過丞相當過帝師,退休時皇帝又賞賜給他一百斤黃金,但他都沒有留給兒子。這些錢他的俸祿所得完全用來教育子孫,給子孫創造一個必要的或者說是和別的人相比略好的一些讀書條件,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小兒子又當上了丞相。那在傳統當中這當然是件了不起的事,父子丞相。也可見在《三字經》作者眼裡或在中國的文化傳統當中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是得到一致公認的。這句話並不僅是西方的諺語,實際上也存在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中。
解說:韋賢久居相位,退休時皇帝又賞賜給他百斤黃金,但韋賢清楚地認識到如果他把這些財富留給子孫享用,金山銀山也有吃光花完的那一天,所以他只是用這些錢為子孫創造了一個更好的學習條件讓子孫獲得了更多的知識,這才有了後來父子丞相的美談也因此留下了“遺子黃金滿贏,不如教子一經”的典故,那這個典故對我們今天的現代人有什麼特別意義呢?
這樣的觀點在今天特別地教有育意義。我們現在都在忙碌都在奔波,都在面對各種競爭,很多人都講我為什麼要這樣,我為了給孩子留下一點東西,為了給孩子留下房子財產留下一筆錢希望他們將來能生活得更好,這無可厚非,但與其給孩子留下有形財產不如給孩子準備好教育不如給孩子留下知識,或至少別忘記在給孩子留下財富的同時也要使他們成為受過真正良好教育擁有真正知識的人。孩子是花朵但應該是也必須是健康的花朵。《三字經》講到這裡在最後又加了四句“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這個四句放在最後實際上是一種語重心長,真可說是一種諄諄囑咐。勤有功不是說勤奮是有功勞的,勤有功是指只要你勤奮總歸會有所成,只要你耕耘總歸會有收穫,只要你努力總歸會有所得。“戲無益”這個戲並不是泛指所有的遊戲而是一種遊戲人生之戲,《三字經》並不排斥一些有益的遊戲,這裡的戲是一些特指,特指那些沒什麼好處的徒然耗費精力甚至會帶來一些不良影響的遊戲,在這種不良遊戲當中人生不僅被虛度,光陰不僅被浪費而人生本身將受到摧殘,人生本身將受到玷汙。“戒之哉,宜勉力”,是希望大家在學習過程中在成才過程中能保持一種戒懼之心。能時刻牢記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必要性,能時刻以傳統當中那些勤奮學習刻苦學習善於學習的人物作為自己的榜樣,古語講“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其實人生就是一座山人生就是一片海,我們必須至少經歷過清苦才會有快樂才會有成功,才可以有權利期盼某種收穫,在《三字經》中提到很多勤學的故事,而我想《三字經》所要告訴大家的特別它最後一部分諄諄囑咐大家語重心長提醒大家的只不過是這樣一句話“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希望《三字經》能夠讓大家永遠牢記這句話。
解說:現代社會的教育是以教授知識為主而傳統文化的教育則更注重教給孩子們應該如何做人的道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給我們留下許多文化的精華而《三字經》只是其中的一部,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惟一經。做父母的即使給孩子留下金山銀山也有吃光花光的一天,而讓孩子學會做人的道理則可以讓孩子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