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三字經”
父親的“三字經”是什麼?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父親的“三字經”,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父親的“三字經”
時光在飛逝,歲月在遠行。
一晃,離開父母身邊已經快30個年頭了。儘管許多往事早已從記憶中慢慢褪去,成為再也撿拾不起的“過去時”,但是,父親教誨我的“三字經”,卻始終銘刻在心田,成為鞭策我、影響我一生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更值得咀嚼的是,隨著時事的發展和環境的變換,我愈發覺得她的意味深長和彌足珍貴,讓我久久難忘,並將思想深處的堅守,向行為舉止的表現自然升騰而來,指引我朝著正確的人生航向闊步前行,且執著而堅定。
我出生在東北黑土地上一個偏遠的小山村。由於家境貧寒,加之理科成績不好,21歲那年,正在上高二的我,主動要求輟學回家務農。
是年秋天,國家徵兵。父親看我實在不是幹莊稼地活兒的料,便動員我去參軍報國。臨行前的頭天晚上,父親把村裡小學校的赫校長請來,對他說:“我給華子(筆者乳名)買了個筆記本,想送給他幾句話,可我沒文化,不會寫啥,你幫我在上面寫幾個字吧。”
“想寫什麼你只管說,把意思說清楚就行。”赫校長是個文化人,寫字、作文對他而言不算是難事。
父親終歸是因為讀書少,加之連生產隊的小組長也沒有當過,說話顛三倒四的,有條有理自然談不上了。好在赫校長善於歸納總結,很快弄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他說:“你是想讓兒子參軍後做好三條,一個是要對黨、對祖國、對領導忠誠,不三心二意;另一個是要努力工作,力爭上游,不混日子,在隊伍上成為有用之人;再一個是遵守紀律,不犯錯誤,對不對?”
“對!對!我就是這個意思。”父親知道我在文學上有點“研究”,便對赫校長說,“你給孩子整兩句詞兒寫上,讓他受受教育。”
赫校長斟酌一番後,揮筆在筆記本扉頁上寫道:
吾兒華子參軍贈言勉勵
忠:要對黨忠誠,對祖國忠誠,對領導忠誠,對人民忠誠,凡事一心一意,絕不三心二意,能夠早日加入黨組織。
中:要努力工作,積極進取,多出成績,成為部隊建設的中堅力量、有用人才。
鍾:要嚴於律己、遵紀守法,潔身自好,做到警鐘長鳴、警鐘自鳴,不犯錯誤。
父親:李德永
1987年11月20日
父母都不識幾個字,赫校長便把寫的內容一字一句地念給他們聽。
父親雖然沒啥文化,但他會背誦幾句《三字經》,且知其道理。父親很嚴肅地對我說:“咱也叫‘三字經’,你要記在心裡,不能瞎了爸爸的心思。”
就這樣,懷揣著父親的諄諄教誨、牢記著家人和鄉親的殷切期望,我這個從未穿過皮鞋、從未進過澡堂、從未帶過手錶的“鄉巴佬”,走出偏遠的大山,走進了綠色的軍營,成為了一名解放軍戰士。
八十年代末的軍營,無論是生活環境還是訓練條件,都無法跟今天相比。特別是我所在的連隊,因為各項工作始終在團裡“打狼”,屬於那種吃啥啥不剩、幹啥啥不行的一類,被全團官兵戲稱為“老太太三連”。
在這樣的連隊當兵,戰友們大都有一種“破罐子破摔”的情緒,混著過日子、盼著早復員,似乎成了每個人心中唯一的`“念想”。而我的日子卻過的有滋有味,沒有軍事訓練、政治學習和生產勞動的時候,我不是捧著參軍時帶來的初高中課本自學,就是琢磨著向《解放軍報》、《前進報》和駐地的報紙寫稿子。尤其是連隊交給的每項工作任務,我都一絲不苟地去落實,得到了連隊幹部和戰友們“忠誠老實、積極肯幹”的評價。
當兵剛一年出頭,團裡的報道幹事發現我“肚裡有點墨水”,喜歡往報紙上投稿,就把我推薦給師裡報道組,成了一名戰士報道員。到了大機關,距離大領導近了,慢慢地我的眼界開闊了,見識也長多了,寫報道的水平也日漸提高了。特別是政治思想素養有了較大提高,對“為什麼要當兵”、“當一個什麼樣的軍人”等,有了更加清醒而深刻的認知,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了質的飛躍。
辛勤的耕耘換來了收穫的喜悅。當兵第二年立功、第三年入黨、第五年從士兵直接提幹,並在參軍不到十八年時,走上了作戰師組織科長的崗位,成為一名副處級領導幹部。
這期間,無論崗位如何變化,不管榮譽取得多少,亦或是順境、逆境,我都老老實實地按照父親當年贈送的“三字經”,嚴格規範自己的言行,老實做人、紮實工作、務實為官、嚴於律己,潔身自好。
二十年的軍旅生活,說“順風順水”也好,說“小有成績”也罷,除了個人的不懈奮鬥、組織的教育培養外,也得益於父親緊箍咒般的“三字經”教誨。特別是他那次對我的面對面教導,更是令我在做官、為人上不敢有絲毫的“非分之想”。
母親去世那年秋天,寂寞的父親來部隊探親。當時,我在師裡當組織科長,妻子和兒子隨軍來師部家屬院和我一起生活。
父親來家的第二天晚上,我們一家四口正在吃晚飯,突然傳來“咚咚”的敲門聲。我開啟門,見來人是某團的後勤處長,手裡拎著水果。這名處長跟我是同年兵,雖然是團裡的常委,但卻是正營級的職務。
出於禮貌,我將這名處長讓進屋裡。他見我家裡有“外人”,就把我從屋裡拉到門口,小聲地說:“科長,你看咱倆是同年兵,你副團都快兩年了,我還是個正營,求你幫幫我,年底給我評個先進。”邊說邊從兜裡掏出一個牛皮紙信封,硬往我的手裡塞。
我知道他想拿錢賄賂我,就很認真地說:“錢我不能收,你好好幹工作,只要你具備條件,你們團黨委推薦你,我就幫你向師黨委舉薦。”
然而,不管我怎麼拒絕,那名處長還是扔下信封,撒腿跑了。
“給你送禮了?”父親拉著臉,“這可不是好事,收人錢財替人消災,弄不好別人的災沒消除,自己卻栽了。”
“錢我是不會要的!”我很堅定地對父親說,“明天一上班,我就打電話讓他把錢拿回去。”
“把持住就好。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啊!”電視新聞中報道的許多反面典型案例,讓“大老粗”的父親也記住了不少名言警句。
父親的“三字經”,猶如一副良藥,不僅預防我“感冒”,還能在我“疑似犯病”的時候,起到治病救人的妙效。
正是有了父親的“三字經”鞭策,讓我20年的軍旅生涯沒有留下任何汙點。先後3次榮立三等功、2次被團樹為“優秀機關幹部標兵”、1次被集團軍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1次被師評為“優秀指導員”、多次被師以上評為新聞報道先進個人,2008年初轉業時,我被瀋陽軍區評為“優秀軍轉幹部”。
轉業回地方後,尤其是當了警察,社會接觸面寬了,面對的誘惑也多了。但是,不管以前是在政治機關工作,還是現在任辦公室副主任,在領導身邊當“參謀”、“幹事”,我都一如既往地秉持著父親“三字經”的教誨,擺正位置,放下架子,撲下身子,埋頭苦幹,謹言慎行,從不打著領導旗號,搞那些中飽私囊、損公肥私的“小動作”。
應該說,作為一名副團職轉業的處級幹部,在市公安局辦公室任正科級副主任,對於很多人來講是“委屈了”。可我覺得,組織和領導能夠把自己用在重要崗位上,是對自己的信任,必須以實際行動回報組織和領導的期望。
行動是最好的表態。任辦公室副主任一年半多來,為了不負領導的賞識,我愛崗敬業、忠誠履職,遵規守紀、率先垂範。去年夏天,主任外出辦事,我在右腿得滑膜炎、膝蓋腫脹疼痛難忍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上班。坐著辦公難受,我就躺在辦公室的床上批檔案、寫材料。
“不像是裝相,佩服!佩服!”
“行,像個當過兵的人。”
“……”
我的行動,贏得了上上下下不少民警的“點贊”。
“在領導身邊工作,千萬不能出毛病呀!”每次通電話,年邁的父親幾乎都是這樣叮囑我,“咱是窮人出身,能出息到今天不容易,可不能壞了組織和領導的名聲,更不能給家鄉人丟臉呀……”
父親的“三字經”,對於我來說,既不是簡單的“商標”剽竊,也不是故弄玄虛的“文字遊戲”,而是一名黨員領導幹部最起碼應該恪守的人生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