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不羨他人亭臺樓閣,只戀自己一畝良田哲理散文

不羨他人亭臺樓閣,只戀自己一畝良田哲理散文

不羨他人亭臺樓閣,只戀自己一畝良田哲理散文

  01

  前一段時間回家,吃飯時父母提到了一個和我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說她畢業後考入了廈門民航局,月收入頗高。

  話題進行到這,我大概能猜到接下來的內容。

  父親試探性地問了一句:“你現在一個月到手有多少啊?”

  我低著頭,一口一口把飯往嘴裡送,小聲回答:“三千左右吧!”

  我不再說話,話題到此也就戛然而止……

  父母雖然沒有多說什麼,但從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他們對別人家的孩子十分羨慕,而對我,每月只能拿到足夠養活自己的工資,頗感無奈。

  我的工作很清閒,每天整點上下班,幾乎不用加班,也沒什麼壓力,我有大把的閒暇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

  一直以來,我並不認為我拿到的工資與我自己的付出不成正比,在自己的小天地裡,我自得其樂。

  可這舒服的狀態,卻總是會在和別人比較中被打破。

  每次和長輩出去,他們總會提起誰給父母買了新手機,買了新衣服,誰又帶家人去旅遊......當這一條條他們眼中的孝順行為羅列出來時,我就會深切地意識到:我賺的錢,並不能滿足別人攀比的需求。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都被放進了一張張對比圖中,每一個方面都成了比較的內容。

  從工作、收入到物件,再到孩子,人生的每一步都會有一些無形的對手,能拔得頭籌自然最好,若不能,也不允許拖了大部隊的後腿。

  有人說,在這世界上,我們那麼努力地往上爬就是為了想要過比別人都好的生活。

  但我覺得,我們努力,只是為了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與別人毫無關係。

  02

  在為自己而活的時候,我們會因為一些小小的收穫而無比滿足。

  但選擇了攀比,就意味著人生開始為他人而活,我們的快樂、痛苦等種種情感都是在與另一個人的比較中產生,漸漸我們就會忽略自己的付出和所得的回報,失去成功的快感。

  年底,又到了發年終獎的時候,朋友小優在一個機關單位工作,年底七七八八的'補貼加起來,獎金也有兩萬多元。

  但小優還是對單位有很多抱怨,我就感到疑惑:對於一個在單位工作一年多的人,年底能有上萬的獎金,已經不錯了,為什麼還是不滿呢?

  後來,她在電話裡給了我答案:和她同期進來的同事,因為是研究生,每月工資比她高好多,加上人才引進政策,每年能比她多好幾萬的補貼。

  小優的抱怨,是因為她只看到了事情的結果,卻沒有發現,不同的結果是因為不同的過程。

  她和同事,不同的起點,不同的年齡,自然得到的也不一樣。

  其實像小優這樣一畢業就能找到穩定工作,在別人看來,已經是人生贏家,可生活中每個人都傾向於往更高的地方看,看的太高往往忽視了自身。

  發年終獎本應該是一件讓人期待、興奮的事情,可小優卻在與別人的攀比中,失去了得到獎金的喜悅,這難道不是一種遺憾嗎?

  03

  攀比不同於簡單的比較,“攀”讓比較的人不可以而為之,最後得到的只是落寞和自卑。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著名的情節“三氣周瑜”,文武雙全的周瑜,本是東吳的一名大將,但卻陷入了與諸葛亮攀比的漩渦中。

  有大將之才,卻無大將之氣,最後才會在討伐荊州失利後,被活活氣死,只能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憤恨。

  但其實這世界上,哪有什麼人可以自詡無人能敵呢?

  所謂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總會有人在某一些方面比自己優秀,但再優秀的人也會有自己的弱點。

  人們需要的並不是自己要比誰強,而是在與強者的較量中學會進步,讓現在的自己可以戰勝曾經的自己。

  倘若小說中的周瑜能謙虛地取諸葛亮之長來補自己之短,相信故事的結局定會更加圓滿。

  小說中的情節,沒有人可以證實是真是假,多少也帶有誇張的成分,但從“三氣周瑜”的故事中,我們還是能看出,攀比的人生真的很辛苦,到頭來只會發現,一輩子都在為別人而活,錯過了無數美好時光。

  我們不必羨慕別人的亭臺樓閣,我們有自己需要的田園小築,人生在世,雲聚雲散,寒來暑往,花開花落自有時。

  拒絕攀比,傾聽自己的聲音,豁達寬容,學會放下,安於平靜,這樣的人生才是自己的人生,這樣的人生才能獲得更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