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我村的獨杆鞦韆經典散文

我村的獨杆鞦韆經典散文

我村的獨杆鞦韆經典散文

  “打鞦韆”是我村村民在每年冬春之際的主要娛樂活動,也是村民們聚集的唯一場所。

  我村的鞦韆比較獨特,它是一個高達二十四米的巨型獨杆鞦韆,在方圓村鄰極為罕見,鞦韆活動時,清脆的鈴鐺聲在空中迴盪,村民們的臉上個個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鞦韆下圍觀者不斷的叫好喝彩,打秋的人特別的自豪,這種感覺是村民在別處難以得到的。

  據悉,巨型獨杆鞦韆在我村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這個鞦韆雖然體型巨大,但是結構非常精巧。所謂的獨杆,就是指鞦韆只有一根松木主柱支撐,主柱立在一個石碌碡中間的孔上。在石碌碡的孔中有一個鐵尖球,一端鑲嵌在主柱內,用以支撐鞦韆的主柱,另一端鑲嵌在碌碡上。主杆雖是活動的但它卻不會倒下。在主柱離地七米高處搭著一架橫樑,從橫樑的兩臂上,各甩下鞦韆繩一副,就成了兩個鞦韆,人要站立的繩中央有一木板從繩中穿過。為了平衡,在鞦韆的橫樑兩端分別有六根鋼絲繩向地下牽引,從而也穩固了支架。在主柱的頂端,插有一枝翠竹,再往下依次掛著三個斗方,分別寫著“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寄託著村民們的美好願望。為了增添色彩,鞦韆的橫樑上還掛著幾個大鈴鐺,隨著鞦韆的擺動,鈴鐺發出清脆的響聲,到了晚上還有彩燈在不停的閃爍。

  村中男女老少都想在鞦韆上一展風采,誰也都能來展示,也都敢展示,也都會展示。這也是村民們釋放自己的最好去處。心情不好了,打一場秋,在眾人的喝彩聲中,一切不快煙消雲散。

  我村打獨杆鞦韆的習俗在元末明初就有了。每年臘月初八以後,村民們就搭好獨杆鞦韆,這被村民們稱為“縛秋”。縛秋是一個村子村民和諧相處的象徵,也是村民凝聚力的所在。縛秋也是需要資本的,小村子還不具備這個能力。

  正月裡,村裡耍社火離不開這架鞦韆,因為有了這個鞦韆的吸引,村裡熱鬧了許多,四鄰八村的村民也都趕來了,靜寂的'村子活躍了。從“縛秋”以後,直到清明節前後,村民們只要有閒暇時間,都會上鞦韆去玩一玩。村民們打起鞦韆來花樣繁多,立著、坐著、躺著都能打;還有單打、雙打。

  全村大多數村民都能打鞦韆,上至八十多歲的老人,下到六七歲的幼童。上了年紀的村民會在傍晚時分慢慢地蕩蕩鞦韆,村民們把這稱為“遊秋”。兒童還有趣地喊著:“秋遊停,不得病。”

  年齡大的人‘遊秋’也是一種享受,是對年輕時‘打秋’樂趣的一種重溫。打完鞦韆心情特舒暢!年輕人精力旺盛,打秋時盡顯自己的本領,瞪秋時瞪得秋板閃過秋梁才過癮,惹得在地上觀看的人大呼小叫才覺刺激;兒童玩秋都有大人在一旁守著送秋,送的高遠是對孩子膽量的一種鍛鍊,每每這時孩子就增加了自信心。

  “打鞦韆”對村民們來說,不只是一種娛樂活動,同時它還表現了村民們對生活的熱愛,對豐收的嚮往,對幸福生活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