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勸學> 【精選】勸學教案4篇

勸學教案

【精選】勸學教案4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勸學教案4篇,歡迎大家分享。

勸學教案 篇1

  第三單元 勸學

  勸學

  教學目標:

  1、透過《勸學》這首古詩的學習,體會讀書、學習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初步理解詩意。

  3、在識字、寫字過程中,進一步鞏固識字與寫字的方法。

  4、認識10個生字,會寫“更、書、勸、學、首、遲、發”7個生字,掌握一個新部首。

  教學重點:

  1、認識10個要求會認的字,會寫7個要求會寫的字。學會新部首。

  2、在識字、寫字過程中,進一步鞏固識字與寫字的方法。

  教學準備:

  1、關於讀書、學習的名人名言。

  2、生字卡片。

  3、學生提前查閱有關讀書的名人名言,以及顏真卿的資料。

  第一課時(4--1)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同學們,大家進入學校,每天都在讀書、學習,大家知道關於讀書、學習的名人名言嗎?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師也找到了一些這們的名人名言。出示:學而不厭;天才出於勤奮;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古人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後人,要從少立志讀書自強、勤奮刻苦、珍惜時間,不能虛度過光陰,否則到老的時候會後悔的。今天我們要學習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寫的一首詩《勸學》。顏真卿這個人物很有名,哪位同學能根據自己查到的資料給大家介紹一下?

  學過書法的同學都知道,顏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書法家,他創造的書法具有雄偉剛勁、大氣磅礴的獨特風格,被稱為顏體。但是大家也許不知道,他所有的這些成績都來自於他從少的勤奮好學,後來他把自己的學習經歷和體會寫了出來,為後人留下《勸學》這首詩。

  二、朗讀古詩,初步體會詩意。

  1、教師示範讀詩,詩的節奏為: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2、教師領讀。

  3、學生自由讀詩。

  4、個別學生讀詩,教師糾正字音。

  5、學生齊讀古詩。

  6、學生自由讀詩,同時找出要求會寫的字。

  三、在文字中學習要求會寫的字。

  1、學習“勸”:“勸”有兩個意思,一是拿道理說服人,使人聽從,如“勸告”;二是鼓勵,如“勸學”。誰知道“勸”字在詩有是哪個意思?

  2、學習“學”:朗讀詩的前兩句。

  3、學習“更”:指導發音。

  4、學習“書”:前兩句詩的意思是晚上要挑燈夜讀,早上雞叫就要起訂讀書。

  5、學習“發”:“發”是多音字。

  6、學習“首”。

  7、學習“遲”:後兩名詩的意思是有的人青少年時期不勤奮,等到白頭時再想學習,恐怕已經晚了。

  8、認讀要求會認的字:學習“燈”“讀”“勤”“悔”。

  四、再讀古詩,感情詩意。

  詩的用意是勉勵青少年及早努力,不虛度光陰。

  五、背誦古詩。

  六、鞏固生字

  1、送字寶寶回家。將詩文抄在黑板上,學生將生字卡片貼到正確的位置。

  2、多音字練習。

  3、字理識字練習。

  出示“道”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練習講述。

  七、課後作業

  熟練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4--2)

  三、認讀生字卡片

  四、指導書寫

  可按字形結構分類。

  五、課後練習

  1、讀一讀。

  生自由讀、開火車讀。學生選擇喜歡的詞語說一句話。體會背景圖的作用:小蜜蜂非常勤勞,我們要向它們學習。

  2、寫一寫。指導學生把這些詞寫在虛宮格里,寫美觀。

  3、背一背。指導學生熟練背誦《惜時》和三句名言,不必強調理解詩意。

  六、課後作業。

  1、書寫生字。

  2、書寫詞語:勸學、頭髮、學生、遲早、首長。

  教學反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瞭解了古詩所描繪的意思,認識了10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學會了“首”的字理。

  鼕鼕寫字

  教學目標:

  1、體會文中鼕鼕後來說話的含義,體會怎樣才能寫好字,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相關詞語。

  3、認識12個生字、1個部首、會寫8個生字。

  4、喚起表達慾望,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學重點:

  1、認識12個要求會認的字,會寫8個要求會寫的字。

  2、讓學生明白怎樣才能寫好字,激起學生養成良好書寫習慣的慾望。

  第一課時(4--3)

  一、問題匯入,激發學習情趣

  1、有一個叫鼕鼕的小朋友練習寫字,可是怎麼也寫不好。後來,他終於能寫出好看的寫了,大家想知道為什麼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小短文《鼕鼕寫字》。

  2、出示課題《鼕鼕寫字》。

  3、領讀課題,強調第二個“冬”字讀輕聲。

  4、讀到《鼕鼕寫字》這個題目時,你想到了什麼?老師想到了跟大家剛入學時寫的字相比,現在大家寫的字真是有了很大的進步!

  5、出示作業比較。

  6、大家入學已經很長時間了,每個人寫都有了進步。大家想知道鼕鼕是怎麼寫好字的嗎?接下來就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聽老師讀課文,邊聽邊把自己不認識的字找出來。

  二、朗讀課文,體會課文表達的意思,隨文學字。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學生個別讀。

  2、指導學生讀出重音。

  3、朗讀第一段,找出鼕鼕說話的句子。

  4、大家是怎麼找到的?有什麼竅門嗎?

  5、原來竅門就是小小的引號。

  6、讀完了第一自然段,你能找出鼕鼕認為自己寫不好字的原因嗎?

  7、朗讀第二段,這回鼕鼕找到自己寫不好字的真正原因了嗎?是什麼?後來他為什麼能寫好字了呢?

  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回答問題,並引導學生把問題回答完整:因為姐姐教了他正確的姿勢,從此他改掉了以前的壞毛病,所以他寫的字越來越漂亮了。

  8、討論:你認為怎樣才能把字寫漂亮呢?

  姿勢正確:要做到“三個一”

  寫字要認真。

  三、練習

  1、小組比賽分角色朗讀課文。

  2、填量詞練習。

  3、補充成語練習。

  4、形近字組詞。

  第二課時(4--4)

  一、複習

  1、認讀生字卡片。

  2、有感情朗讀課文。

  二、指導書寫

  1、複習部首,書寫“對”字。

  2、指導書寫“樣、認、體”這幾個左右結構的字,總結出左窄右大特點。

  3、教會學生一個新部首,指導書寫“筆”字,注意上小下大的特點。

  4、指導書寫半包圍結構的“道”字。

  三、練習

  1、“又”“尺”在下面字中有什麼變化?寫一寫。

  有些獨體字在做偏旁、部件後便發生變化,如“又”“尺”的捺變點。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變化嗎?

  2、讀一讀,寫一寫。照樣子書寫,要求正確、美觀。

  3、寫一寫。把剛入學時寫的字和現在的字比一比,透過變化感受自己在學習上收穫的進步,激發學生進一步努力學習的慾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四、課後作業

  1、書寫要求會寫的字。

  2、準備寫好比賽的作品。

  教學反思:能正確朗讀課文,初步感悟了課文的大意,生字書寫較漂亮;筆畫記憶不夠準確;加強指導和書寫。

  小貓釣魚

  教學目標:

  1、認識14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學會兩個新部首。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讓學生續編故事,培養口語表達能力。

  4、透過童話故事中小貓的經歷懂得:做任何事都應該認認真真,專心致志,三心二意必將一事無成。

  教學重點:

  理解貓媽媽批評教育小花貓的話。

  教學難點:

  學生能透過對文章的學習懂得做事要專心致志的道理。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

  第一課時(4--5)

  一、匯入

  1、出示課件上的圖片:一條魚、一隻貓。看圖說話。

  2、匯入:同學們,看老師手中的字卡,你能借助拼音認出這個字嗎?認讀這個字,你能用“釣”字和黑板上的字或片語詞嗎?或者說一句話?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小貓釣魚》的故事嗎!

  二、用幻燈展示出課題《小貓釣魚》

  三、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

  提出下列要求:

  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確,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多讀幾遍。

  注意帶有“一”的詞中“一”的聲調變化,注意多音字“著”的讀音。

  標出自然段。

  找出文章中除了小貓、貓媽媽和魚之外的小動物,在字的下邊點上圓點。

  畫出貓媽媽對小花貓說的話。

  2、指名讀課文。

  3、齊讀課文。

  四、理解課文

  1、圖中畫的都有誰?他們在幹什麼?與哪一自然段的內容相對應?

  2、同學們,大家看到這是什麼啊?大家看到的這隻蜻蜓很漂亮,大家都很喜歡,那麼小貓看到蜻蜓了嗎?誰能找到這段文字來讀一讀呢?

  3、這幅畫中的誰又去幹什麼了?與哪一自然段內容相對應?這次小貓是怎樣去捉蝴蝶的呢?出示“雙”字卡片,請學生觀察字形交猜測讀音,因為這個左右結構的字兩邊是相同的,都是“又”字,只是左邊的捺變成了捺點。讓學生觀察字形,在教師的分析基礎上自己體會理解字意。學寫“雙”字,強調字音是捲舌音。指導書寫,組詞造句。

  4、同學們,小貓在撲打蜻蜓和捉蝴蝶之後又做了什麼呢?誰能找到文章中的這個段落是哪一段?全班齊讀。誰能到講臺前,來表演一下小貓看到了一群麻雀之後的動作?誰能用一個字來表述這個動作?出示字卡並學習。說說,你是透過什麼方法來學習這個字的?指導書字。

  5、同學們,小貓釣到魚了嗎?他高興嗎?說了什麼?你能從文章中找出來讀一讀嗎?“小貓的盆子裡還是空空的。”說明小貓沒有釣到魚。教師講解“空”字的書寫及部首。小貓不高興了,他“生氣”了。讓學生做一個生氣的表情給自己的同桌看。學習“氣”字並指導書寫,誰能來試著讀一讀小貓的話呢?要讓我們感受到小貓此刻的心情。

  6、小貓不只生氣,還有些著急,看著媽媽釣了一大盆魚,小貓不禁要問:為什麼自己沒有釣到一條魚呢?同學們,大家能告訴小貓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不要三心二意,只有一心一意專心去做,才能把事情做好。同學們從小就要養成做事認真、專心致志的好習慣。

  五、課後作業

  1、熟讀課文。

  2、用自己的話把《小貓釣魚》的故事講給自己的爸爸媽媽聽,並告訴他們自己懂得了什麼道理。

  3、作業本書寫生字。

  4、想一想:如果小貓又和媽媽去釣魚,這次他會怎麼做?

  第二課時(4--6)

  一、表達訓練:根據圖片提示講述《小貓釣魚》的故事。

  二、學習生字。

  1、複習生字。

  2、學習新的生字。

  以“這四個生字可以組成兩個詞語”激發學生的興趣,“半條立”。講解四個字並指導書寫,參考基礎知識中的相關資料。

  3、遊戲“小貓釣魚”。

  4、根據書後練習題“讀一讀”開展讀詞語遊戲。

  三、選詞填空。

  四、“讀一讀、說一說”

  三個時間副詞“連忙、馬上、立刻”,課件出示相關詞句,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表演,體會它們在表達上的作用。將句子補充完整。

  五、課後題“讀一讀,再說說信的意思”

  讓學生透過圖畫,引導學生想象,猜測三幅圖說了什麼,激發學生興趣,教師領讀,透過這首兒歌的朗讀,讓學生領悟學習的重要性,激發識字的慾望。

  六、故事會

  1、續編故事:一天,貓媽媽又帶著小貓去河邊釣魚。這次,蜻蜓、蝴蝶、麻雀又飛到了小貓的身邊,大家猜,這次小貓會釣到魚嗎?

  你是怎樣專心做一件事的,講給大家聽聽好嗎?

  教學反思:能正確朗讀課文,初步感悟了課文的大意,生字書寫較漂亮;筆畫記憶不夠準確;認識14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瞭解課文的寓意。

  分組傳話(4--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感知什麼是傳話遊戲,傳話時要認真聽,記住別人說話的內容,口齒清楚地把話傳給別人。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習慣和與人口語交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感知準確傳話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聽說習慣。

  教學重點

  透過傳話遊戲,知道怎樣準確傳話,培養良好的聽說習慣及口語交際能力。

  教學難點

  準確傳話,培養良好的聽說習慣及口語交際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詞語、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師:老師有一點兒事,先出去一會兒,同學們,很對不起。

  (一名老師敲門進入)問:你們的老師在嗎?(生:不在)

  師:請轉告張老師,明天有客人來參觀,請她提前做好準備。(教師出去,師推門進入,學生紛紛舉手)

  師:剛才有點事,耽誤同學們上課了,你們有什麼事嗎?(幾個學生把事情說清楚)

  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類似這樣的事,怎樣把別人的意思準確無誤地傳達下去呢?你們一定很想知道,今天我們就透過“傳話遊戲”來揭開這個疑問。(板書)

  [由學生的實際生活匯入新課,引起學生說話的慾望,同時注重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意識、能力和習慣,使口語交際真正為實際生活服務。]

  二、看圖感知遊戲內涵

  1.什麼是傳話遊戲呢?同學們先看看螢幕,認真想一想,說一說,你看懂了什麼。(課件動畫演示:學生做傳話遊戲的情景)

  [一年級的孩子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強,由直觀形象的動畫展示,使抽象、難於理解的“傳話遊戲”變得直觀、易於理解。]

  2.傳話遊戲真有意思,我們也進行傳話遊戲,好不好?既然是傳話遊戲,首先我們要宣佈遊戲規則。(課件出示遊戲規則)

  (1)認真傾聽。(2)牢牢記住。(3)吐字清楚。(4)互不干擾。

  3.同學們自己讀一讀,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準。

  三、在遊戲操作中明理

  (一)第一輪遊戲

  1.教師準備幾組易混的詞,如:烏雲、烏鴉、烏賊等,分組傳下去。

  2.評出優勝小組。

  3.師:怎樣才能把別人的意思準確無誤地傳下去呢?結合自己小組的比賽結果,以小組為單位,大家研究研究,可以向優勝組請教,也可以向老師請教。

  4.總結要領:聽得準,記得牢,說得清。(師板書)

  (二)第二輪遊戲

  1.教師準備簡單的句子,如飯後要洗手;認真聽別人講話是有禮貌的孩子;跳繩能夠鍛鍊身體;下課了,我們要做安全遊戲等等,分組傳下去。

  2.評出優勝小組。

  [遊戲的過程由簡單到複雜,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由兩個詞到多個字的句子,傳話的難度加大,也使學生的聽說能力逐步提高,使學生自始至終都處於興奮之中。由實踐引導學生總結要領,使理論更易於學生接受、理解。]

  (三)第三輪遊戲

  1.看圖說一句話。(課件準備幾幅畫,讓每組的一名學生到計算機前來操作,給出五幅圖,讓學生選擇一幅,用一句話概括圖意,然後再傳下去。)

  2.評出優勝組。

  [由單純的文字傳遞到看圖說一句話,不僅使學生的聽說能力得到培養,而且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鍛鍊,使口語交際教學與語文教學密切相連,互相融合,不單純為了交際而說話,不單純為了學習而表達。]

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勸、中、假、絕”等文言實詞的含義及“於、而、焉、之”等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2、透過探討,使學生認識到自主學習是一個人獲得教養的重要方法;

  3、學習運用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來說明道理的方法,提高說理的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要求:

  1、 熟讀課文,藉助書下注釋與工具書,疏通字詞、文意並劃出不理解的部分與同學討論;

  2、 完成《學習與評價》“學習過程評價”相關內容和“積累與評價”1-4題;

  3、 結合文章內容,思考課本“問題探討”第1題。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作為學生,我們的首要任務是什麼?

  我們不僅現在要學習,將來走向社會還要不斷地學習,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正如荀子所說:“學不可以已”,那麼荀子是如何來“勸學”的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勸學》。

  二、解題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諸子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風格。

  三、簡介《荀子》及作者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四、整體把握

  1、聽錄音,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檢查預習

  給下列加黑字注音,並找出通假字。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2)、吾嘗跂而望矣

  (3)、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4)、其曲中規

  (5)、輮以為輪

  (6)、雖有槁暴

  (7)、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8)、君子生非異也

  3、教師作朗讀提示

  為了突出強調,有時需要重讀,有時還需要讀後稍作停頓。例如,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並且“學”後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同學們要根據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三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4、指定三名學生朗讀課文

  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明確:“學不可以已”。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五、具體研習

  (一)研習第一段。

  1、誦讀第一段,討論並解決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質疑。

  3、指名翻譯下列句子。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譯:即使又曬乾了,也不再挺直,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譯:君子廣泛的學習而且每天檢查自己,就會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

  4、歸納“於”的用法。

  5、討論。

  這一節作者是怎麼闡述學習的重要意義的?

  6、學生齊讀第一段。

  (二)研習第二段。

  1、誦讀第二段,討論並解決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質疑。

  3、指名解釋下列詞語。

  跂:提起腳後跟。致:達到。絕:橫渡。假:憑藉。

  4、歸納“而”的用法。

  5、請同學們找出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請同學翻譯)

  6、討論。

  這一節作者是怎麼闡述學習的重要意義的?

  7、學生齊讀第二段

  (三)研習第三段。

  1、誦讀第三段,討論並解決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質疑。

  3、指名解釋下列詞語。

  焉:。之:。

  4、討論。

  這一段作者闡述學習應持有的正確態度有哪些?請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

  5、學生齊讀第三段

  六、問題探討

  荀子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如果我們把這句話理解成自主學習、從師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超越前人,你是否同意這樣的觀點?說說理由。

  提示:超越前人什麼要先弄清楚,自主學習,從師而學的最終目的是對“教養”的追求,超越前人的核心是道德境界的提升而不是知識的擁有。

  七、課堂小結

  1、荀子主張“學不可以已”,這個“學”當然指“學習”,但是他到底“勸”什麼學習什麼呢?

  明確:課文中,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從上句的“故”字看,這是荀子透過一組比喻得出的結論。從這一點看,荀子勸學是“勸”人們首先要學習做人。另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一句同樣著眼於品德的養成。在荀子看來,學習可以改造人惡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養。所以,學習的物件是明確的,也就是品德的學習。

  歷史和現實無數的事實證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國。時至今日,先賢的宏聲巨音仍迴響在現代都市和鄉村的上空,引領著人們求善、求美。

  2、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文章的大體內容,作者連用很多比喻,反覆論證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妙語連篇,具有激盪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語言大師。請同學們根據板書試背課文。

  八、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結合文章內容說說運用比喻、對比等論證方法的好處。(課本第39頁第3題)

  3、完成《學習與評價》第25-26頁,第5-6題。

  九、組內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板書

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借鑑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2、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於)”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從三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方法。

  4、學習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習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虛詞和實詞。

  教學難點:對荀子的學習觀的理解。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1、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2、介紹作者、解題;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5、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匯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匯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註釋,藉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生xìng通性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結合“思考和練習”二,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佈置作業。

  1.認真閱讀註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

  2.書面作業:“思考和練習”二、三、四。

  3.熟讀課文,初步自析課文,思考題:

  (1)課文的三段各是從什麼角度論述的?

  (2)課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它們之間在意義上有什麼內在聯絡?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1、每組比喻的意義和內在聯絡;

  2、論述中心的三個角度;

  3、設喻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二、研讀課文。

  圍繞三個問題討論:

  第一題: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題:本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育什麼內在聯絡?

  第三題:本文設喻有什麼特點?

  由學生分段試譯,試講,教師重點點撥。

  1.結合課文段落層次分析,討論第一、二題: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

  “青出於藍”、

  “冰寒於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

  “直木為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

  ——推論出人必須透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闡明瞭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利用和藉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藉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並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後天善於學習。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

  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不積跌步”、“不積小流”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

  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

  “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鍥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才會有所成就。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

  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

  ——本段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2.討論第三題: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

  (2)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②正反設喻、③反覆設喻,

  (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三、佈置作業。

  1.書面作業:“思考和練習”一;補充練習。

  2背誦全文。

  3、用一個寓言故事;用五個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體的比喻

  板書設計

勸學教案 篇4

  一、 匯入新課

  1、導語設計

  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勸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古樂府詩《長歌行》 :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麼,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麼?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於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瞭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裡,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二、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 況 , 字 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孔孟之後最著名的儒家學者,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學識淵博,重實踐,具有一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

  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三、研習課文

  1、 首先,聽教師範讀一遍,同學們認真看課文,注意字音、句讀及語調。 2、 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抑揚頓挫。

  3、學生個別朗讀課文, 根據學生朗讀情況,正音及強調某些句子的句讀。 4、 這篇文言文較淺顯,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結合註釋看能否讀懂文章內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詞、句先圈出來,過會兒提出來集體解答。 辨析字音

  (學生根據導學案中的字音,上講臺寫出答案)

  木直中(zhng)繩 輮(róu )以為輪 雖有(yu )槁(g?o)暴(pù) .....金就礪( lì)則利 參省(c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無過....

  須臾(xū)( yú ) 跂( qì ) 彰(zhāng)....

  輿( yú )馬 生(xìng )非異 跬( kuǐ)步 ...

  騏驥( qí )(jì)駑馬( nú ) 鍥(qiè)而不捨....

  朽木不折( zhé ) 鏤 ( lu )螯( áo ) 蛇鱔( shàn ) ....

  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智慧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有”通“又”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生”通“性”,資質,稟賦

  4.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輮”通“煣”,使彎曲

  5、研習第一、二段:展開 學--議--評--練

  步驟:齊讀一二段後,由學生自主合作,結合註釋疏通兩段文意,並由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疑問,其他同學幫助解決;如解決不了,老師適當引導。 如果學生沒提出疑問,那麼就提問學生,相關文言知識點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教師作補充歸納,擴充套件延伸,同時利用練習鞏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