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華蓋集》雜文集:《長城》
引導語:魯迅先生《華蓋集》雜文集中的《長城》,讓各位想到些什麼?下面就是原文,大家一起閱讀了解吧。
長城〔1〕
偉大的長城〔2〕!
這工程,雖在地圖上也還有它的小像,凡是世界上稍有知識的人們,大概都知道的罷。
其實,從來不過徒然役死許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嘗擋得住。現在不過一種古蹟了,但一時也不會滅盡,或者還要儲存它。
我總覺得周圍有長城圍繞。這長城的構成材料,是舊有的古磚和補添的新磚。兩種東西聯為一氣造成了城壁,將人們包圍。
何時才不給長城添新磚呢?
這偉大而可詛咒的長城!
五月十一日。
【註解】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五年五月十五日《莽原》週刊第四期。參看本書上篇注〔1〕。
〔2〕長城 戰,齊、楚、魏、燕、趙、秦等國都築有長城。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防止北方遊牧民族貴族集團的侵擾,將秦、趙、燕三國的北邊長城加以修繕,連貫為一。故址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北傍陰山,東至遼東,俗稱“萬里長城”。此後一直到明朝,歷代都有興築增修,形成今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的長城,總長六千多公里,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工程之一。
魯迅:偉大而可詛咒的長城
我們認為萬里長城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分界線。在這條分界線上,可以看到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衝突與融合,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看到羊性與狼性、自封與開放的文化差異 。
姜戎在《狼圖騰》中說:農耕民族被糧食蔬菜哺養得像綿羊一樣怯懦了,這種窩囊性格,早已失去炎黃遊牧先祖的血性,不僅獵性無存,反而成為列強獵取的物件。軟弱的農耕民族願意 選擇專制,農耕人群是集權專制制度的衣食父母,因此,如何能更文明地對待、安置和養活性格弱勢人群,轉化他們的軟弱性格,將成為中國天大的社會難題。而且,以後政治體制的攻堅任 務,還可能由於民族性格的軟弱而久攻不克。而這些難題又必須依靠剛毅強悍堅韌的狼精神來攻克。
小農意識是集權專制滋生的土壤,而集權專制主要表現為官僚主義。馬克思說:“這些田園風味的農村公社不管初看起來怎樣無害於人,卻始終是東方專制制度的牢固基礎,它們使人的 頭腦侷限在極小的範圍內,成為迷信的馴服工具,成為傳統規則的奴隸”;“權威是它的知識原則,而崇拜權威則是它的思想方式,但在官僚界內部,唯靈論變成了粗劣的唯物主義,變成了 盲目服從的唯物主義,變成了對權威的信賴的唯物主義,變成了例行公事、成規、成見和傳統的機械論的唯物主義” 。
小農意識注重的是上尊下卑,論資排輩,無條件服從,對內集權專制,對外圍城自封。唐代詩人陳陶在《續古》中詩曰:“秦家無廟略,遮虜續長城。萬姓隴頭死,中原荊棘生。”常建 《塞下曲》詩云:“北海陰風動地來,明君祠上御龍堆。髑髏皆是長城卒,日幕沙場飛作灰。”可見,修築長城是秦家沒有智謀膽略的表現,它留下的.是中國人內戰不斷、自相殘殺、觸目驚 心的斑斑血跡。因此魯迅在《長城》一文中說:其實,從來不過徒然役死許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嘗擋得住。我總覺得周圍長城圍繞。這長城的構成材料,是舊有的古磚和補添的新磚。兩種東 西聯為一氣造成了城壁,將人們包圍。何時才不給長城添新磚呢?這偉大而可詛咒的長城!
可詛咒的東西其實並不偉大。在充滿開放意識的草原人看來,中華民族的屈辱歷史早已結束,膽小怕事圍城自封的狹隘心理早該改變。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隨著全球經濟一體 化的形成以及熱愛和平的世界各國人民融入一個社會大家庭,造成城壁將人們包圍的長城,就變成了人們心靈的溝通與交流的一種障礙,因此現在我們自信的中國人,應該不僅“不給長城添 新磚”,還要堅決勇敢地拆除心靈裡的“舊有的古磚”。
在草原人看來,我們根本沒有必要用奴性的心態,去塑造圍城自封、挨打受氣、冒著敵人炮火前進的可憐模樣的心理模式,而是用我們全體中國人民的卓越智慧和豪邁氣慨,去營造自由 民主、和平友好以及充滿鮮花和掌聲的和諧的國際社會氛圍。因此,我們願化干戈為玉帛,在內心深處裡把用來禦敵的萬里長城,化作迎接遠方賓客的一條聖潔的哈達——在無形的變換昇華 中,舉重若輕,充滿自信——這是草原人所特有的一種境界和神態。在我們看來,只有敢於拆除因為心虛膽怯才需要固步自封甚至畫地為牢的圍城,以大無畏的精神和坦蕩寬闊的胸懷,舉起 聖潔的哈達走向世界的時候,那才真正體現出國泰民安的盛世景象,體現出中華民族騰飛的雄偉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