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陋室銘> 陋室銘文言文

陋室銘文言文

陋室銘文言文

陋室銘文言文1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有靈氣了。這是一間簡陋的房子,只因為主人的德行美好(它就不簡陋了)。苔蘚給石階鋪上綠毯,芳草將簾內映得碧青。說說笑笑的是學問淵博者,來來往往的沒有粗鄙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耳朵,沒有(成堆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就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玄亭。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陋室銘文言文2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譯

  山不在於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於深,有了龍就成為有靈力的水了。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覺得簡陋了)。苔蘚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裡。說說笑的都是博學的人,來來往往的沒有無學問的人。[1]可以彈不加裝飾的琴,閱讀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聲擾亂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鑑賞

  1—3句

  《陋室銘》即開篇以山水起興,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那麼居處雖然簡陋,卻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說陋室因為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存在當然也能出名,聲名遠播,刻金石以記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龍而生靈秀,那麼陋室當然也可借道德品質高尚之士播灑芬芳。此種借力打力之技,實為絕妙,也可謂作者匠心獨具。特別是以仙龍點睛山水,構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龍入題,作者筆鋒一轉,直接切入了主題,看引論鋪下了基礎。也點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4—7句

  在此點看出,作者寫此隨筆是經過反覆思考的,絕對不是一時的靈感衝動。絕句可以是靈光乍現,而連線無暇卻是平時的功底積累與反覆推敲了。4—7句刁難下祭出此文,並將其刻於石上,具有很強烈的針鋒相對的性質。從全文的寫作手法來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氣呵成,而不是烘托。那麼“苔痕”和“談笑”二句究竟在說什麼呢? 青苔在石階上(照樣)綠意盎然,野草在荒地裡(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麼呢?我劉禹錫在哪裡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養的飽學之士,沒有(你們這些)無學之輩。作者以青苔和野草來比喻自己獨立的人格,這是氣節的寫照,是不屈的宣言。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兩句同樣延續了“比”的手法,只不過由類比變成了反向的對比。

  如果說本文的1~3句是一種鋪墊,那麼4~7句則進入了真正的對抗。作者以一般優美的語言展示了自己的錚錚傲骨,同時,也對勢利小人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8—9句

  結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說明陋室“不陋”。表達了他對當時封建禮教的最高道德品質的追求。用聖人肯定的操守來規範要求自己,也許就是劉禹錫對自己的道德品質的最高要求。這樣的結句,不說其中的內容是何種意思,但結合題意,卻是妙手天成。因為封建禮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標準為最高道德標準的,孔聖人的肯定,也就為他道德品質的論注下了最好的定論,論文當有論據,而引孔聖人言作為論據,無疑在當時是最好的論據,充分而不可辯駁。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作類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們一樣擁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想,同時暗示了陋室不陋。實際上劉禹錫這樣寫還有另一層深意,即諸葛亮是閒居隆中草廬以待明主出山。而楊雄呢?卻是淡薄於功名富貴,潛心修學之士,雖官至上品,然他對於官職的起起落落與金錢的淡泊,卻是後世的典範。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達的意思是:處變不驚、處危不屈、堅守節操、榮辱從容的意思。既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負,若無明主,也甘於平淡的那種志向吧。這結合作者官場的起起落落,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

陋室銘文言文3

  比較閱讀((12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小題1】.下列句子中的“之”字與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2分)

  A.董宣廉潔,死乃知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將士效力,飛何功之有?

  D.無案牘之勞形

  【小題2】.根據你對文段的理解,完成下列各小題。(2分)

  (1)甲文中統領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語句是:(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的作用是:

  【小題3】.甲文先說“斯是陋室”,結尾又說“何陋之有”,是否矛盾?請簡要分析。(2分)答:

  【小題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甲文表現作者安貧樂道的情趣,乙文表現作者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

  B.甲乙兩文都是託物言志的名篇,文字優美,意味深遠。

  C.“銘”和“說”都是古代文體,“銘”側重於議論,“說”側重於敘事。

  D.甲文句式整齊,對仗工整;乙文語言精練,駢散相間。

  【小題5】.翻譯下列句子。(4分)

  (1)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2)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答案

  【小題1】D

  【小題2】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襯托蓮之高潔。(如果答“對比”或“襯托”也給分)

  【小題3】不矛盾,因為居室環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小題4】C

  【小題5】(1) 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2) 對於牡丹的喜愛,人當然是很多了。

陋室銘文言文4

  [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吾與回(顏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論語))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語。(2分)

  ①談笑有鴻儒 鴻儒

  ②人不堪其憂 不堪

  【小題2】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小題3】[甲〕文在寫法上的特點是 ;〔乙)文顏回採用的學習方法是課上 ,課下鞏固、發揮;他安心於尊師悟道,將學問做好做透。(2分)

  【小題4】劉禹錫和顏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對此,他們的態度如何?體現了他們怎樣的精神品質?(4分)

  答案

  【小題1】①博學的人。鴻,大。儒,舊指讀書人。②無法忍受。

  【小題1】①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②課餘(我)考查顏回私下裡的言行,(發現他)也算得上能夠充分發揮(我課上講的內容),他並不愚鈍。

  【小題1】託物言志 傾聽、思考、記憶

  【小題1】劉禹錫:陋室不陋;顏回:不改其樂。安貧樂道。

  解析【小題1】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即可,有時還要注意詞語的特殊用法。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實重點詞語的能力,不能遺漏,同時要與上下文連貫,有時還要補出省略的主語,同時要抓住其中的關鍵字。

  【小題1】本題考查文章的寫法以及內容的理解。結合對文章的理解來分析寫法即可。

  【小題1】本題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結合文中對這兩個人的描寫來分析他們的性格特徵即可。

陋室銘文言文5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⑾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釋下面句中的加粗詞。

  ①談笑有鴻儒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我酌油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宜乎眾矣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後遂無問津者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其兩膝相比者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島具對所得詩句云云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B.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起左膝。

  C.翁曰:“無他,但手熟爾。”

  D.昌以犛懸蝨於牖,南面而望之。

  3.下列“之”字用法不同類的一項是( )

  A.無絲竹之亂耳

  B.無案牘之勞形

  C.漁人甚異之

  D.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4.翻譯下列句子。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濯清漣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一句中“上”與“入”兩字用得好,請寫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神”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大 ②憑藉 ③應該,應當 ④渡口 ⑤靠近,挨著 ⑥回答、對答

  2.D

  3.C

  4.①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②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

  ③在清水裡洗滌過,而不顯得妖媚。各1分,意對即可。

  5.化靜為動,使景物人格化,有生氣而活躍的動感,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6.表達了他對某些人燈紅酒綠生活的鄙視。意對即可。

陋室銘文言文6

  (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9.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談笑有鴻儒(博學的人) B.可愛者甚蕃(多)

  C.陶後鮮有聞(少) D.宜乎眾矣(適宜)

  10.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文言句子的大意: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11.簡要回答問題。

  (1) 甲文中統領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語句是

  (2) (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這樣寫的作用是

  12.甲文先說“斯是陋室”,結尾又說“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請簡要分析。(3分)

  1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甲文表現作者安貧樂道的情趣,乙文表現作者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

  B.甲乙兩文都是託物言志的名篇,文字優美,意味深遠。

  C.“銘”和“說”都是古代文體,“銘”側重於議論,“說”側重於敘事。

  D.甲文句式整齊,對仗工整;乙文語言精練,駢散相間。

  【答案】

  9.D[解析]宜:應當。

  10.沒有嘈雜的音樂來擾亂我的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來使我的身體勞累。

  11.(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襯托蓮之高沽。(如果答“對比”或“襯托”也給分)

  12.不矛盾,因為居室環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13.C[解析]‘‘說”側重於議論。 (20xx年湖南長沙中考語文試題)

陋室銘文言文7

  【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劉禹錫《陋室銘》)

  【乙】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①。隱心而後動②,謗議庸何傷③? 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④。在涅貴不緇⑤,曖曖⑥內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⑦。行行⑧鄙夫志 ,悠悠故難量。慎言節飲食⑨,知足勝不祥。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 (東漢崔子玉《座右銘》)

  註釋:①紀綱:法度;行動準則。 ②隱心而後動:三思而後行。 ③謗議庸何傷:別人的非議怎麼會中傷到自己呢? ④臧:褒獎。 ⑤在涅niè貴不緇zī:比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汙染。 ⑥曖曖:光線不夠明亮的樣子。⑦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徒,同“途”,道路。老子認為,柔弱者久長,剛強者先亡。⑧行行:剛強的樣子。⑨慎言節飲食:說話須謹慎,飲食等慾望須節制。

  12.解釋下列加點短語。(4分)

  ①惟吾德馨 ( ) ②無案牘之勞形( )

  ③有仙則名( ) ④行之苟有恆 ( )

  13.下面句子中加點詞意思哪一組相同?( )(3分)

  A.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嘗駕黃鶴返憩於此,遂以名樓。(《黃鶴樓》)

  B.策之不以其道。 執策而臨之。(《馬說》)

  C.可以調素琴。 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人琴俱亡》)

  D. 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馬說》)

  14.用現代漢語翻譯。(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

  15.請從乙文中找出與甲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思想傾向最相近的一句話。(2分)

  16.學則須疑,尤其是學習文言文,這樣能夠更好地學古通今。例如,學習《馬說》一文,我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但當今更需要人們對自身能力的培養和毛遂自薦的勇氣;學習《陋室銘》一文,我們讚賞劉禹錫?_____________的情懷,但同時也應該摒棄孤芳自賞的落後思想。(4分)

  參考答案:

  12、

  13D

  14世人的讚譽不值得羨慕,只要把仁愛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就行了

  15、在涅貴不緇,曖曖內含光。或:在涅貴不緇

  16人才的培養離不開伯樂 不慕名利,安貧樂道

陋室銘文言文8

  閱讀下面《陋室銘》,完成問題。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為文中劃線句斷句(斷三處,不要求加標點)。

  可 以 調 素 琴 閱 金 經 無 絲 竹 之 亂 耳 無 案 牘 之 勞 形。

  2.解釋下面句中的劃線詞。

  (1)有仙則名________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

  (3)惟吾德馨____________________

  (4)談笑有鴻儒__________________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原文的語句回答下面問題。

  (1)點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寫陋室環境幽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點睛之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往今來,有許多像“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一樣的典型事例,請你仿造該句再寫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2.(1)出名

  (2)這

  (3)我

  (4)博學的人

  3.(1)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裡。

  (2)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4.(1)惟吾德馨。(或: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3)何陋之有?(或:孔子云:何陋之有?)

  5.示例:成都子美屋 蒲引蹲松齡齋 貴州大禹穴 延安潤之洞

陋室銘文言文9

  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16――19題。(共8分)

  (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劉禹錫《陋室銘》

  (二)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論語》節選

  註釋:①回:即顏回,孔子的弟子。 ②不堪:無法忍受。

  16.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2分)

  (1)有仙則名 名:

  (2)惟吾德馨 德馨:

  17.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點的詞。(2分)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陋室銘》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無人,水流花開”二句,極琴心(寄託心意的琴聲)之妙境;“勝固欣然,敗亦可喜”二句,極手談(下圍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極交友之妙境。

  19.劉禹錫和顏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對此,他們的態度如何?體現了他們怎樣的精神品質?(3分)

  答案:

  16.(1)出名(或:著名)(1分)(2)品德高尚(1分)(共2分)

  17.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答出句子大意1分,兩個加點詞語解釋正確1分。共2分)

  18.談笑有鴻儒 往來無白丁(1分)

  19.劉禹錫:陋室不陋 顏回:不改其樂(1分)安貧樂道(意思對即可。2分)(共3分)

陋室銘文言文10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註釋

  ⑴ 在:在於,動詞。

  ⑵ 名:出名,著名,因--而著名,名詞作動詞。

  ⑶ 靈:顯得有靈氣,名詞作動詞。

  ⑷ 斯是陋室:這是簡陋的屋子。斯:此,這。是:表判斷。陋室:簡陋的屋子。

  ⑸ 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惟:只。吾:我,這裡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氣,這裡指品德高尚。

  (6)上:動詞,長到,蔓到。

  ⑺ 鴻儒:即大學問家,這裡指博學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鴻:大。儒:舊指讀書人。

  ⑻ 白丁:平民,這裡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⑼調素琴:彈奏不加裝飾的琴。調:調弄,這裡指彈(琴)。素琴:不加裝飾的古琴。

  ⑽金經:指用泥金書寫的佛經。即《金剛經》。

  ⑾絲竹:指琴瑟、簫管等樂器,這裡指奏樂的聲音。“絲”指絃樂器,“竹”指管樂器。這裡指音樂。

  ⑿之:助詞,不譯。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⒀亂耳:擾亂雙耳。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亂,擾亂。

  ⒁案牘(dú):官府的公文。

  ⒂勞形:使身體勞累(使動用法)。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形:形體、身體。

  ⒃南陽:地名,今河南省南陽市西。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陽臥龍崗中隱居躬耕。

  ⒄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這兩句是說,諸葛廬和子云亭都很簡陋,因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出仕前曾隱居南陽郡隆中山中。揚雄,字子云,西漢時文學家,蜀郡成都人。廬,簡陋的小屋子。

  ⒅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屬於賓語前置。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不譯。全句譯為:有什麼簡陋的呢?

  (19)孔子云:孔子說,雲在文言言中一指都指說。

  譯文

  山不在於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於深,有了龍就成為有靈力的水了。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覺得簡陋了)。苔蘚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裡。說說笑的都是博學的人,來來往往的沒有無學問的人。[1]可以彈不加裝飾的琴,閱讀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聲擾亂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陋室銘》寫作歷史背景

  劉禹錫因參加過當時政治革新運動而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裡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縣看人下菜碟,見劉禹錫是從上面貶下來的軟柿子,就故意刁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吩咐衙裡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於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劉禹錫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閒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想想這位勢利眼的狗官,實在欺人太甚,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並請柳公權刻上石碑,立在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