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清照> 百家講壇李清照觀後感

百家講壇李清照觀後感

百家講壇李清照觀後感

  李清照(1084年~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百家講壇李清照觀後感1

  在《李清照之國難當頭》這一集裡,金國的兵隊已經打到了李清照所在的國家,還打到了他們的首都,像現在的北京一樣重要。

  那樣的話,李清照和她丈夫收藏的文物、字畫該怎麼辦呢?後來李清照把體積大、不重要的文物排除掉,剩下的還能裝載幾車呢?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寫道,還能裝上十五車。可是青州還有一大批文物,後來青州兵變,李清照還是搶出一些最珍貴的文物。而在去江寧的路上又幾次被搶,李清照還是來到了江寧。

  在這危難之時,李清照寫出了《臨江仙》,表達了金人鐵蹄踏碎了她平靜的生活,讓她感到國破家亡的沉痛心情。

  百家講壇李清照觀後感2

  《康震評說李清照》這本書一口氣讀完了,其中對於李清照詩詞風格的分析和背後蘊含美學情感的表述流暢到位、情節感人,自不必說。讀罷有些許感嘆惋惜也久久揮之不去。

  感到書中亮點是在第122、第123頁,《再嫁婚變》裡的“信其所守、得其所哉”一節。(李清照是否再嫁,從古至今研究者各持一說,爭論不休。此本學者專家之分內,而非我等普通觀眾所能。)但真如文中作者觀點,甚至從張汝舟的角度來分析李再嫁後的感情和家庭生活,則讓人眼前一亮,“文物字畫既不可得,家中一應事務也不能完全做主,自己粗鄙的言論行為也許還曾遭到李清照的冷嘲熱諷,這對於五十歲的張汝舟而言也難以忍受。由此看來,兩人在思想情趣、生活觀念、雙方的期望值都存在較大差距,兩人之間齟齬爭吵甚至打鬧勢必難免。”對於李清照這樣的愛情理想主義者,沒有共同語言怎麼能夠在一起走下去?誠如作者所說,這是造化弄人的婚姻悲劇。而在今天不如意的婚姻又何嘗不是如此?人畢竟是高階生理動物,再嫁又離婚,在傳統的男權社會,李清照這樣的舉動要付出多大的勇氣,背後又要承當多少流言蜚語、悲憤和孤獨!然而曾經和趙明誠彼此真心相愛,這對李清照來說就已足夠。為真愛的短暫難得而嘆,為愛情的理想主義而嘆。

  在《金石錄後序》裡記載經過顛沛流離,文物終去十之七八,不禁令人扼腕。然而又怎能苛求李清照對文物的保護不周呢?在國破家亡的大時代裡,個人的力量終究微弱渺小,以一女子孱弱之身卻要在趙明誠後保護數量巨大的金石字畫文物,談何容易。假若文物未經收集整理,而是藏於民間,是否就能逃過戰火洗劫和宵小計算?她說:豈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歟?或者天意以餘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猶斤斤愛惜,不肯留在人間耶?何得之艱而失之易也?”又說:“嗚呼!餘……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這是多麼無望的表達,無助的曠達,無奈的坦然!為散失毀滅的文物而嘆,更為箇中折射出的民族空前災難和時代悲劇而嘆。

  及至晚年,李清照欲授其生平所學於孫氏小女,豈料孫氏小女一句“才藻非女子之事也,這與朱淑真《雜題》雲:“翰墨文章之能非婦人女子之事”何其相似,“朱淑真等到的是死亡”,而李清照則陷入更深的失望。多年後,陸放翁在為孫氏女寫的墓誌銘雲:“夫人幼有淑質。故趙建康明誠之配李氏,以文辭名家,欲以其學傳夫人。時夫人始十餘歲,謝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渭南文集》卷三十五《夫人孫氏墓誌銘》)。一代詞宗就此沒有傳人,誠如作者所述:“這是中國文學史的巨大遺憾,也是古典知識女性的遺憾。”所幸還有《後序》、《詞論》,還有易安詩詞傳於後世,至今研讀不衰,它滲入文明的點滴,甚或成為我們的文學生活方式之一,這正是易安永恆之所在!為李清照沒有傳人而嘆,更為她的詩詞穿越時空,依然優雅鮮活而嘆。

  掩卷長思,時移事易。感謝康震老師帶我走近李清照。雲濤曉霧,星河帆舞,在時光深處,仍舊佇立著那個美麗的身影,清新婉約、風骨卓然,直到永遠。

  百家講壇李清照觀後感3

  終於決定要看一看康震教授對於李清照的解讀了。今天晚上看了第一集《書香才女》,“書香”“才女”也正是因為李清照生長在書香門第,才會孕育出這位千古難得一見的才女。書香:康震教授解讀中說,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當時考中了進士,非常有才,做了山東鄆州教授。是蘇門四學士之一。

  而她的母親王氏祖父王拱辰是宋仁宗朝的時候的科舉狀元,在《宋史》中被提到:“易善文”,也就是說王氏在家庭的薰陶之下在文學方面就有很高的造詣。那麼父親李格非和母親王氏除了在文化教育和個性發展上對李清照言傳身教之外,也為她創造了一個遠比當時的一般女孩子更加寬鬆自由的教育環境,她不再是一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嬌滴滴的`小姐。她的心智在這種教育環境下得了良好而健康的發展。

  為她以後遭受國破家亡,喪夫失財,病魔纏身等一系列的苦難仍然可以堅強的面對打下了基礎。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教育和生活成就了她在文學不可替代的地位。創造了巾幗不讓鬚眉的“易安體”,成為了為後人稱道的婉約派的詞宗。才女:在第一集中,康震教授講到了李清照少女時代的兩首詞《如夢令》,在解讀中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李清照作為才女的與生俱來的潛質。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看這首詞中有鮮豔亮麗的色彩,燦爛的朝霞,碧綠的湖水,多彩的荷花,碧綠的荷葉,少女們因喝酒微醉的緋紅臉龐,這是詞的色彩,更是少女時代李清照生活的色彩。從這首詞中也能感受到這群美麗的少女對於生活的無限的熱愛和不同於那是女子的生活情趣。單純而又幸福。隨著年齡的增長豆蔻年華的少女們也開始思春了。

  第二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依然有色彩但卻有了淡淡的憂傷,因為“風驟”,擔心花園裡的花草樹木,但真的擔心的只是那開花的海棠嗎?不,“綠肥紅瘦”,如此巧妙,看似是綠葉因為風驟雨疏之後綠葉肥大,花兒凋謝。實則呢,卻是對於青春容顏易逝的淡淡的感傷。

  真是“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所以也正是李清照生長在文學氣氛十分濃厚的家庭裡,因父母的開明教育,年青的時候李清照就誦讀經史子集,詩詞歌賦;筆記小說、軼事遺聞,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她的詞才能自成一體,成為宋代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