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梁實秋> 我眼中的梁實秋

我眼中的梁實秋

我眼中的梁實秋

  【我眼中的梁實秋】

  許久未曾見過這麼好的陽光,我隨意輕撫著風中翰墨的香,縷縷都是文字的流淌。在文字裡,有人見了淡淡的血痕;在文字裡,有人孕育了岩漿般湧動的力量。而我眼中的梁實秋,卻始終在文字裡散淡地編織著閒庭落花,雲影似夢,簫訴流芳……

  “散淡“,這便是我對梁實秋的印象。無論他怎樣的樂生曠達,優雅風趣,都匯不濃他品味人生的從容。忽然憶起聞一多先生形容孟浩然的話,說他將詩衝散了,平均分佈,談到令你疑心其有無,於是成了一個詩的孟浩然。我想這樣的評價於梁老,也是相宜的。儘管梁老未必就同了孟夫子那樣避世隱遁,寄情田園山水,但他們對於生活的態度,那份恬淡與達觀自樂,卻已古今相通。因而梁老的文字與人生,也就如“微雲談河漢,疏雨滴梧桐”一般經得起時間的玩味了。

  然而我初識梁實秋,卻並非因為“散淡”。多年前,當我拜讀魯迅的雜文,我便與梁老相識。周樹人寥寥數筆,而梁老即榮了“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這一尊稱。我也曾一度以為梁某人不過一“御用文人”,但我終究理解了他,理解了他溫和的無奈。在大時代裡,面對民族的疾,以梁實秋為代表的一批知識分子,同樣在探尋著濟世良方。他們不是激進,他們亦沒有鋒芒。他們不同於學究天人而稽古治學的章炳,他們亦不同於心憂天下而大聲疾呼的魯迅。他們溫和的文人,信奉的是中正平和。我媽見得梁實秋是多麼殷切地向傳統的閒情雅趣中去追溯,去重新起遺忘了的溫暖記憶。於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切器物,山水,人情,風月,生靈,也就在他的筆下活泛起來……沒有幾人能像他那樣質樸而閒適地體察萬物,如清泉般細細勾勒事物的生機煥發。我疑惑他是怎樣以淡定從容去應對不關風月的.刀光血影,去應對“走狗”的責難與質疑,然而我見著了他的微笑。也許梁實秋們、林語堂們所主張的情調確實無法解救當時的國民,但卻無損於他們人格的光彩。他們的成與敗,意義已盡在言外。

  讀梁實秋的文字,你會感到他那種不同於自然的天成。她是如此的熱愛生活。所以生活才在他筆下綻放了那樣美妙的趣味,在他曠達的心裡,世間萬物皆可去細細體味其中的情韻。因而他的文章裡有的是雅緻,是練達,是洞明,是會心一笑的風趣。可難道他就沒有苦楚嗎?在悽風苦雨籠罩過的海島上,面對病痛的捉弄,他卻依舊風度翩翩地把玩著人間風景,並以一顆孩童般的心自得其樂。梁老暮年,身患糖尿病,然餮之性不改。一日赴宴,凡遇“冰糖肘子”之類的甜食均是停箸不食,大家固深以為然,不料待到八寶飯上桌,梁老卻一改前態,大快朵頤。——原來梁老性愛啖八寶飯,苦於疾病而不能多吃糖,只好舍“肘子”以就“八寶”,苦也?樂也!有人說是從中悟出了梁老的人生取捨之道,但在我看來,這分明是他以如此天真而頑皮的態度去笑對苦難。既然如此,人生中一切的痛苦也變成了趣味,成了體驗,成了甘之如的風光。然而流雲易過,再艱難的旅程便也不經意的駛過了。

  有些人執著於大街上的熙熙攘攘,可他只會靜佇在書房獨擁一方陽光。清風拂過,一切尋常,他輕呤著雋永的芳芬,一杯香茗,一曲流觴,浮生擾擾若夢,不如閒斟流光……

  【梁實秋簡介】

  梁實秋,原籍浙江杭縣(今杭州市),光緒二十八年臘月初八(1903年1月6日)生於北京。學名梁治華,字實秋,一度以秋郎、子佳為筆名。

  1915年秋考入清華大學。在該校高等科求學期間開始寫作。第一篇譯小說《藥商的妻》1920年9月發表於《清華週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詩《荷水池畔》發表於1921年5月28日《晨報》第7版。1923年畢業後赴美留學,1926年回國任教於南京東南大學。第二年到上海編輯《時事新報》副刊《青光》,同時與張九合編《苦茶》雜誌。不久任暨南大學教授。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義,發表不少詩作。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學習時受新人文主義者白壁德影響較深。他的代表性論文《現代中國文學之浪漫的趨勢》1926年在《晨報副鐫》發表,認為中國新文學存在浪漫主義混亂傾向,主張在理性指引下從普遍的人性出發進行文學創作。1930年,楊振聲邀請他到青島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長。1932年到天津編《益世報》幅刊《文學週刊》。1934年應聘任北京大學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創辦《自由評論》,先後主編過《世界日報》副刊《學文》和《北平晨報》副刊《文藝》。

  七七事變,離家獨身到後方。1938年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到重慶編譯館主持譯委員會並擔任教科書編輯委員會常委,年底開始編輯《中央日報》副刊《平明》。抗戰勝利後回北平任師大英語系教授。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範學院(後改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後兼系主任,再後又兼文學院長。1961年起專任師大英語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1987年11月3日病逝於臺北。

  40歲以後著力較多的是散文和譯。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從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輯。30年代開始譯莎士比亞作品,持續40載,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譯,計劇本37冊,詩3冊。晚年用7年時間完成百萬言著作《英國文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