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兩篇陋室銘教案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 有感情的朗讀、背誦課文。
2. 理解並積累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和句式。
3. 學會託物言志的寫法。
4. 體會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 1.理解並積累文言知識。2.疏通文言語句,分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準備 PPT課件、音訊
教學過程 【A】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呈示內容【B】學生活動
一、匯入:
我們經常見到一些文章寫蜜蜂表現勤勞,寫黃牛表現忠厚,寫梅花表現傲氣等,都是用了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今天我們要學習兩篇很典型的託物言志的小短文,大家先看一下自讀提示。
二、 介紹作者和文體。
作者劉錫(772—842),字夢得,貞元九年進士,唐代詩人,哲學家。劉錫生活在安史之亂以後的中唐時期,關心社會現實,憂慮國計民生。因參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運動得罪了當朝的權貴,被貶成安省和州通判。按當時規定,他應住門裡的三間屋子。可是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半年時間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成了一間陋室。在此背景下,劉錫憤然提筆寫了《陋室銘》一文。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要用韻。文辭精練,讀來鏗鏘有力;篇幅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與格言相似。
三、 全班齊讀。
四、 結合書下注釋,請學生嘗試譯。
五、 提出重點字詞。
六、 理解主旨。
結尾引用孔子的話,與開頭的“惟吾德”相呼應,表明作者要立志效仿古人,做一個品德高尚、受人敬仰的君子,這就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七、 當堂背誦全文。
學生舉例
學生完成學案中“夯實基礎”部分的題目。
學生自主思考,理解文章內容
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檢查學生預習的效果。
學以致用
括總結
板書設計
作業佈置 完成學案
課題 22《短文兩篇》
課時 第 2 課時,共 2 課時 課型 講讀課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有感情的朗讀、背誦課文
2. 理解並積累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和句式。
3. 學會託物言志的寫法。
4. 體會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情感目標: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 1.理解並積累文言知識。
2.疏通文言語句,分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1、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準備 課件ppt、音訊
教學過程 【A】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呈示內容 【B】學生活動【C】備註
(活動目的或其他)
一、 默寫《陋室銘》。
二、 匯入新課。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一起來看周敦頤的《愛蓮說》。
三、 介紹作者以及文體。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字茂叔,道州營道人。晚年在廬山蓮花峰下建濂溪書堂講學,世稱“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學的創始人,對宋明的哲學思想有很大影響。
“說”是議論文的一種文體,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愛蓮說》就是說愛好蓮花的問題。
四、 檢查預習。
五、 教師範讀。
六、 學生自讀自譯。回答問題。
1、你認為蓮花具有哪些高貴品質?
2、陶淵明為什麼獨愛菊花?
3、文中為什麼要寫牡丹?
七、 當堂背誦全文。
分小組演示學習成果
檢查上節課學習效果
學習能力的培養
板書設計
作業佈置 完成學案
【教後反思】
《陋室銘》是唐代劉錫所寫的一篇託物言志的名篇。文章借“陋室”,來表現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結合本文的教學過程我有幾點反思:
一、想出新穎的匯入方式吸引學生對文章的感悟。
劉錫的《陋室銘》運用託物言志的方法表達了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安貧樂道的情趣。這與今天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如果學生不知道劉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了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在匯入部分以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了本文的寫作背景,讓同學們瞭解到這是一篇不畏權勢的戰鬥文,從而帶著對劉錫錚錚傲骨的佩服學習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發學習興趣。
二、分層次的朗讀教學貫穿文章的始終。
這篇課文文質兼美、篇幅短小,讀起來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學習本文時,讓朗讀貫穿整堂課,學生在讀中感知語言,在讀中揣作者的`感情,充分“發揮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設計了幾個朗讀環節:1,講完背景故事後,學生已有了學習本文的興趣,我於是進行範讀,讓學生初步感受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味,產生閱讀的慾望。2,學生自由讀,這是初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初步進入文字。3。指名朗讀,要求讀出情感。讀後學生帶著對文章的理解進行點評,對什麼地方應該重讀,什麼地方應該輕讀,什麼地方應該停頓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學生根據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讀課文,就不僅讀出了情感,更讀出文章的韻味。
三、培養學生主動質疑,大膽發問的習慣和能力。
在疏通字詞這個環節,我改變了以往以老師串講為主的方法,而採用同學互相質疑、解答的方法,鼓勵學生從書中發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然後同學們互相解答。對於重、難點教師適當點撥、強調。
但可惜的是這個環節安排的時間太少了。文言文畢竟是一種與現今實際使用的活的語言相去甚遠的古代書面語,學習時會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學生連字面意思都還沒有搞懂,就很難理解此文的深層含義了,因此掌握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應該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可是,我因害怕設計的內容上不完,有意縮短了這個環節,使很多重要的字詞沒有得到解答,學生沒有很好的理解,感到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