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文大全> 《詩詞曲五首》課文說明的內容

《詩詞曲》課文說明的內容

《詩詞曲五首》課文說明的內容

  【過零丁洋】

  此詩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於被俘後第二年正月過零丁洋時。後來元軍統帥張弘範再逼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將領張世傑等人,文天祥作此詩以明志節。

  詩歌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兩件大事:一是在他21歲時,明經入仕,因科舉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關頭,起兵勤王抗元。第2聯寫國家山河破碎,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盪不安,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歷經艱辛危苦。第三聯上句追憶當年兵敗福建時,憂念國事的心情,下句寫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獨處境。詩歌很巧妙地借惶恐灘和零丁洋兩個地名,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最後一聯,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決心,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全詩概括了作者一生的重大事件,融敘事和抒情言志為一爐,慷慨悲涼,感人至深。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關於這首詩的主題,歷來眾說紛紜,比較通行的說法是詞的上片寫詩人在“天上”、“人間”之間的徘徊、矛盾與難以抉擇,下片寫對月懷人。詞前小序是我們理解這首詞的重要線索:“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小序雖然只點明瞭詞的一個主旨“兼懷子由”,其他就語焉不詳,或者說是略而不談,但從透著作者的肆意與張揚的“歡飲達旦”“大醉”這樣的字眼中,我們仍獲得了一些理解本詞的線索與暗示。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起句陡然發問,這是詞人酒酣之時,對著皎潔的月亮,所產生的遐思。中秋之夜月亮是當然的主角,可月亮看上去是那樣可望而不可及,它似乎是貼近人間、關注人間的,又似乎超然地置身天外,只把清冷的光輝灑向人間。月亮的這種親切與神秘相糅的特質,總令人浮想聯翩。唐代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問道:“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白《把酒問月》中問:“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正可看作本詞的先聲。“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承上問而來。“今夕是何年”可能是基於“人間一日,天上一年”來說的。

  天上到底是怎樣的?這隻有上了天才知道,於是接以“我欲”一句,蘇軾飄然若仙的精神狀態如畫。上天而說“歸去”,也隱含了作者棄絕人間,另覓家園的心曲。“又恐”兩句一轉,月宮雖然是“瓊樓玉宇”,可位置既高,氣候必冷,去了恐怕受不了吧。這兩句設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麗,夜氣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對人間終不忍棄絕的複雜心情。

  天上既不可去,只好仍滯留於人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作者在月光下盡情起舞,瞻顧自己的身影,陶醉其中,忘卻了萬物,不知身在何處。這和在天上似乎也沒什麼兩樣吧!

  至此,作者那想飛天探月的出塵之思終於可以暫時得到安頓。

  下片寫對月懷人。開頭仍然承上寫月,並由月而及月下的人。“轉朱閣,低綺戶”──月光的移動,都是“無眠”者眼裡看到的,可見“無眠”者久久不能入睡。為什麼不能入睡?因為“別(離別、分別)”。心中滿是對親人不能團聚的惆悵,對月亮也不免心生怨懟了:“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為什麼偏在人們的分別時才圓呢?問得無理,可是有情。“人有”三句是推開一層來說。人事固多變化,月輪也有盈虧。這原是從古以來就難得完全的事啊!這三句表現了作者從心有所結到盡力開釋的心理過程,作者再將眼光放開去,將人與月、古與今都納入視野與心胸,就不得不發現,“此事古難全”,對於人事自然也會作達觀之想了。所以引出下面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稱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人能夠健康長久地生活著,那麼,即使相隔千里,也因能夠共賞明月而得到些許安慰吧。這也正是作者的進一步自我解脫。

  蘇軾寫作此詞時在山東密州(即現在的諸城),政治上不得意,和弟弟蘇轍也有七年不得相見了,他的苦悶、惆悵的心情可想而知。他的這種心情在詞前小序以及詞作裡都微露端倪,但他的不羈的才情與超脫、達觀的個性,都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悶與惆悵,並最終發出了喚起人類普遍情感體驗的名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山坡羊·潼關懷古】

  這首曲是作者於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年)在就任陝西行臺中丞的途中所作。潼關位於東西兩京(洛陽、長安)之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常常觸動行經者的懷古之情。這首曲借憑弔潼關古蹟,表現了一個歷史的主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無論怎樣改朝換代,人民依舊過著痛苦的生活。

  全曲可分三層:第一層(前三句)寫潼關的雄偉氣勢,以“聚”形容潼關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之中,以“怒”形容黃河之水的奔騰澎湃,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寫出潼關的'險要,然後用“表裡山河”一語收住,暗示它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層的感慨內容。第二層(中間四句)寫作者路經潼關時的所見所想。“望西都,意躊躇”寫作者駐馬遠望、感慨橫生的樣子。“西都”即長安,曾經是好幾個朝代的都城,它的繁榮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過記載,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涼。“宮闕萬間都作了土”,便是這由盛到衰的過程的真實寫照,是何等令人“傷心”啊!這一層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直接提到戰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爭的慘烈圖景卻躍然紙上。第三層(最後兩句)寫作者的感慨: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豪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其實是作者對以往歷史所作的概括與評判。作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這樣的認識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