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論考證》練習及答案
【季羨林《論考證》原文】
考證是做學問的必要的步驟,必由之路。特別是社會科學,你使用一種資料,一本書,你首先必須弄清楚,這種資抖,這本書,是否可靠,這就用得著考證。你要利用一個字、幾個字或一句話、幾句話證明一件事情,你就要研究這一個字、幾個字或一句話、幾句話,研究它們原來是什麼樣子,後來又變成了什麼樣子,有沒有後人竄入的或者更改的東西?如果這些情況都弄不清楚,而望文生義或數典忘祖,貿然引用,企圖證明什麼,不管你發了多麼偉大的議論,引證多麼詳博,你的根據是建築在沙漠上的,一吹就破。這裡就用得著考證。必須透過細緻的考證才能弄清楚的東西,你不能怕費工夫。
在進行論證時,我服兩句話: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古今中外,不管是自然科學家,還是社會科學家,哪一個人在進行工作時也離不開這兩句話。在開始進行一個課題的研究時,你對於這個課題總會有些想法吧,這些想法就是假設。哪裡能一點想法都沒有而進行一個課題的研究呢?為什麼要“大膽”?意思就是說,不要受舊有的看法或者甚至結論的束縛,敢於突破,敢於標新立異,敢於發揮自己的幻想力或者甚至胡想力,提出以前從沒有人提過或者敢於提出的假設。不然,如果一開始就謹小慎微,一大堆清規戒律,滿腦袋緊,一點幻想力都沒有,這絕對不會產生出什麼好結果的。哥白尼經過細緻觀測,覺得有許多現象是太陽繞地球旋轉說解釋不了的,於是假設了日中心說。這真是石破天驚的假設,大膽的假設。沒有這個膽量,太陽恐怕還要繞地球運轉若干年。沒有大膽的假設,世界學術史陳陳相因,能有什麼進步呢?
有了假設,不等於就有了結論。假設只能指導你去探討,去鑽研。所有的假設,提出來以後,都要根據資料提供的情況,根據科學實驗提供的情況來加以檢驗。有的假設要逐步修正,使之更加完善。客觀材料證實了多少,你就要在假設中肯定多少。哪些地方同客觀材料相違,或者不太符合,你就要在假設中加以修正。這樣可能反覆多次,十次,百次,幾百次;假設也要修正十次,百次,幾百次,最後把假設變成結論。有的假設經不住客觀材料的考驗,甚至必須完全揚棄,重新再立假設,重新再受客觀材料的考驗。這就叫做小心的求證。
也有人靈機一動,提出了一個假設,自己認為是神來之筆,是靈感的火花,極端欣賞,極端自我陶醉。但是後來,客觀材料,包括實驗結果證明這個假設不能成立。在這個關鍵時刻,真正有良心的科學工作者應該當機立斷,毅然放棄自己的假設,另覓途徑,另立新說。這是正途。可是也有個別的人,覺得自己的假設真是美妙絕倫,丟掉了萬分可惜。於是不惜歪曲材料,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只選取對自己的假設有利的材料,堆累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遷就自己的假設的結論。這是地道的學術騙子。
事情是什麼樣子,你就說它是什麼樣子。這是唯物主義,同時也是真理。同樣是真理,事情卻有大小。哥白尼倡日中心說,這是大事情上的真理。語言文字學家,訓詁學家,弄清楚一個字或一句話的古音古義,這是小事情上的真理。事情有大有小,而其為真理則一也。有人誇大考證的作用,說什麼發現一個字的古音,等於發現了一顆新星,這有點過分誇張。這樣的發現與哥白尼的日中心說是不能比的。不管怎樣,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是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歷史,這一點恐怕是無法否認的。從事各種工作的人,都在自己的領域內追求真理、探索真理。
(選自《季羨林自選集》,有刪改)
【練習】
1.下列對“考證”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考證的過程就是弄清楚所引用的資料是否可靠的過程,考證是做學問,特別是進行社會科舉研究的必由之路。
B.我們使用某些字句時,要考證這些字句原來的樣子及變動後的樣子,弄清楚是否有人為新增或更改的情況。
C.考證能為一輪提供可靠的依據,不加考證而貿然引用材料證明觀點,這樣的觀點就成了無本之木,不能成立。
D.考證一字的古音等於發現一顆新星的說法無疑誇大了考證的作用,因為考證的作用無法與哥白尼日心說的意義相比。
2.下列理解和分,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本文作者推許“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態度,並要求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在課題研究中秉持這一原則。
B.大膽地假設要突破舊有看法或結論的束縛,提出以前沒人提出或沒人敢提出的假設,但“大膽”並不意味著可以胡思亂想。
C.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是建立在細緻觀測基礎之上的,這一大膽假設改變了世界學術史陳陳相因的狀況,推動了學術進步。
D.對假設中與客觀材料相違背或不太符合的部分,都應加以修正,而對已被客觀材料證實的.部分都應加以肯定。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假設能夠引導人們探討和鑽研,但它並不能直接作為結論。成為結論的假設都經過了檢驗,都經過了多次甚至數百次修正。
B.小心的求證的過程可以過濾掉經不住客觀材料考驗的假設,促成新的假設的產生,這一過程還考驗著科學工作者的良心。
C.所提出的假設已被證明不能成立,還堅持己見,不惜歪曲材料,片面選取材料證實自己假設的科學性的人是學術騙子。
D.無論對學術領域裡的小事還是大事,都要堅持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態度,人類正是在追求、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進步發展的。
【參考答案】
1.C
2.D
3.A
【答案解】
1.試題分: A原文中是“使用”,選項更改為“引用”,縮小了詞語含義的範圍。B前提條件不完整。根據文意,應是“當我們使用某些字句證明一件事情時”。D原文中“這樣的發現”指的是“發現一個字的古音”,而不是 選項中的“考證的作用”。故選C。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分綜合C
2.試題分:此題要根據對文章的大意的理解,並從原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A.“要求”這一說法與原文資訊不符,原文只是客觀交代古今中外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都秉持這一原則。B.由原文“敢於發揮自己的幻想力甚至胡想力”可知,大膽地假設是鼓勵胡思亂想的。C.曲解文意。根據文意,“世界學術史陳陳相因”只是一種假設的狀況;且說日心說改變學術史的狀況,有誇大作用之嫌,文章的意思是各種大膽假設的提出使世界學術史避免了陳陳相因。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分綜合C。
3.試題分:此題要在閱讀並對文章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帶著思考題回到原文中進行比較,篩選,然後做出判斷。“都經過了多次甚至數百次修正”說法太絕對,由原文“有的假設要逐步修正,使之更加完善”可知。
考點:評價文字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