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紅樓夢> 《紅樓夢》讀後感範文(通用15篇)

《紅樓夢》讀後感

《紅樓夢》讀後感範文(通用1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紅樓夢》讀後感範文(通用1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紅樓夢》讀後感1

  曹雪芹的《紅樓夢》和張恨水的《金粉世家》是我百看不厭的書籍,而且,《金粉世家》被譽為民國版的《紅樓夢》,這說明二者有著異曲同工的美學意義。記得看到《金粉世家》結局時,清秋帶著孩子離開了燕西,他們僅僅維持一年的婚姻就此崩塌。燕西面對妹妹梅麗的惋惜,他悵然若失:花不是開過嗎?

  是啊,花曾開過,多麼無助的慰藉。《紅樓夢》裡林黛玉最讓我惋惜,也最讓我佩服。書裡林黛玉和《金粉世家》裡的冷清秋形象相似,她們都是高潔的女子,同時又不太通人情事故,從一出場防佛就帶著悲劇的宿命。她們懷著對愛情的美好憧憬,最後,她們都沒有掙脫世俗的桎梏。一個抑鬱而終,一個失望而去。這麼一來,還是黛玉的命運更加悲情,她沒有退路,因為她一直是孤軍奮戰,她的背後沒有後援,只有無盡的黑暗。

  林黛玉。她,讓我深深的震撼,寶黛空前絕後的愛戀,流傳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貶。普天之下,又有誰有這資格呢?從那以後,黛玉姐姐的影子就盪漾在我心裡,來來回回,隱約中似乎聽到她嬌弱的喘息,腦海裡是她傷感的容顏,帶著一分憔悴卻萬分迷人。她落淚,因為只有放縱的哭過後才會更舒展,笑容才會更加綻放。閉上眼彷彿看見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閃爍著點點淚光,讓人沉迷其中,為之動情,不能自拔。

  常聽人評價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狹窄”,可我不這麼認為!因為在這背後,只是因為她太在意寶玉了,因為愛的深、愛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總覺得寶玉給黛玉的時間太少,黛玉的心太細膩,而寶玉卻體會不到。在她某個抑鬱的瞬間,心情像是走丟的小孩沒了方寸,寶玉不該到來的問候會被她駁回,狠狠的、兇兇的,卻是無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為太難受,於是她只有用詩來發洩內心醞釀已久積壓不了的情感。

  詩,是她美麗的靈魂,是她精神的寄託。每當讀到她的詩,總有振人肺腑的感覺,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像是一把尖銳鋒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讀者的心裡,讓人有至窒息的幻覺,無形之中像是有誰掐住了自己的喉嚨,掙脫不了的傷感,只能不情願地放下書,讓自己慢慢地清醒過來。記得她的《葬花詞》:“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讀完後像是被萬箭穿心,肝腸寸斷般的陣痛。

  她的淚,像涓涓細流一樣潺潺流動,匯聚成一泓清泉,澄清著她的悲劇。她哭泣,因為她太委屈,她是悲慘的、是值得人們憐憫的,她和寶玉的愛情在那樣的社會是不被容許的。她對寶玉太痴情,她一生無限傷感,然而臨終前她笑著喊“寶玉,寶玉……”然後她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雖然她的故事結束了,但是給我留下了萬千思念,合上書想要把這份內心的塵埃封住,但一閉上眼,那段應該被禁錮的傷感像塵埃一樣在空中飛揚、旋轉、舞動。

  至此,我似乎理解了金燕西的話,花不是開過嗎?是的,黛玉曾經那麼真實地來過,她弱小卻不曾怯懦,她無人理解,卻始終竭力與命運抗爭,直到最後一刻。

  花開花落,本來就是如此,讓我們記住花開的樣子,記住黛玉的美麗、真實和勇敢。

  《紅樓夢》讀後感2

  《紅樓夢》是四大名著之一,是曹雪芹嘔心瀝血之作。是中國古典小說史上的巔峰鉅著,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學藝術頂峰。全書以賈寶玉、林黛玉二人的愛情悲劇為線索,展現了廣姿多彩的世俗人情,淋漓盡致地反映了一個封建大家族的方方面面,寶玉、黛玉二人的愛情悲劇,大家族的興衰榮辱,幾代人的命運沉浮。

  媽媽說《紅樓夢》本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年輕人看到的是愛情,醫生看到了各種藥方,美食家看到了山珍海味,政客看到了家族興衰,詩人看到的是詩詞歌賦……

  而我卻是糊里糊塗,這書太複雜了,說實話我基本沒搞懂。我搞不大清楚,賈寶玉、林黛玉二人相互喜歡又為啥要相互折磨呢?薛寶釵她到底是真善人還是假裝的呢?那個可憐的香菱是誰讓她受到那麼多的苦難呢?王熙鳳的手段幹嗎要那樣的毒辣?劉姥姥是真的傻還是為了逗他人開心假裝的呢?……太多了,我搞不清了,我還是多看幾遍吧!

  《紅樓夢》讀後感3

  小說人物有名有姓的有四百多個,許多人一看小說那麼多人物,背景強大,關係複雜,就不敢看了。被這陣勢嚇倒了,加上文化、歷史、詩歌、詞曲、傢俱、陶瓷等等包羅永珍的知識,就更是不敢閱讀了。我爺爺就是如此,我說可以看看,他就搖搖頭,說看不下去。其實,小說一寫完,就定型了,不會再增加新的東西了。只要堅持下去,總有一天,你會看懂的。好比愚公移山,只要山不增加,堅持移山,總有一天山被移走。這時你就可以大聲唱:好嗨喲!感覺身體已經被掏空,感覺人生達到了高潮,感覺人生達到了巔峰。讀小說也是如此。看一遍不懂就看兩遍,看兩遍不懂就看三遍。這次著重看人物,下次著重看結構,第三次著重看故事。每讀一遍,就有收穫,時間久了,就成為行家了。如果我不看幾遍,哪裡那麼快就寫出來了。這就是個積累的過程。事情都是如此,開始做了,就成功了一半。

  小說中的老女人,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賈母,一個是劉姥姥。一個生於官宦之家,一個生於平民百姓之家。兩者形成鮮明對比,特別是在劉姥姥進大觀園後,賈母要求劉姥姥小住幾日,順帶講講鄉下的一些新鮮事情。劉姥姥第一次進來攀交情,得到了些小好處。而這次,是送來許多新鮮瓜果蔬菜,讓老祖宗、祖宗、太太、小姐、姑娘們嚐個鮮,瞧瞧劉姥姥多會說話。其實,劉姥姥這種互動是非常好的。人與人的交流就是如此,有時帶點東西,順便來看看人家,再說說好話,關係自然就漸漸提升上去了。這個人生啟示就是,有機會就要爭取,多到外面看看,多走動走動,不要老是呆在家裡或是辦公室裡。而且去的地方、見的人,要是比自己厲害的人,那樣才有意義,也讓自己得到較快的提升。向強者學習,永遠是一條快速晉升之道。

  賈母這個大家長,舉止、談吐、言行讓人欣賞。劉姥姥卻是鄉土氣息濃厚,讓人感覺接地氣。大家對賈母這個人都是印象比較好的,雖然手中有權力,卻不濫用權力。只要王熙鳳之流不用陰謀詭計,賈母還是能秉公辦理的。而且,大家對於這種有權力在威望的人,心中還是羨慕的。劉姥姥與賈母相比,就顯得土氣得多了。賈母在劉姥姥在大觀園小住幾日,更多是為了讓大家笑笑,也就是說,把劉姥姥這個鄉下人,當成一個笑話來看。大觀園中的人,除了薛寶釵真正沒有在心中鄙視過劉姥姥,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想法。特別是出身在官宦之家的妙玉,一個那麼好的杯子,只要被劉姥姥用過一次,就要扔掉。王熙鳳更是為了討賈母的歡心,一直調戲戲弄劉姥姥。劉姥姥也願意,能讓大夥樂樂就好。

  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物,對這些打擊早已習慣,甚至覺得再正常不過了,已經達到了不要臉的境界。劉姥姥第一次來攀親戚,不就是如此,沒事都能說得有那麼回事樣,沒什麼大不了的。所以,大觀園中的人,對劉姥姥雖然有取笑之意,但卻並沒有惡意。妙玉起初要扔掉劉姥姥用過的杯子,那是成化杯,放現在值好多錢,哪怕在清代也值不少銀子。寶玉勸說了以後,妙玉還是把杯子送給了劉姥姥。劉姥姥要離開大觀園時,許多人又是送銀兩,又是送衣裳,又是送小玩意的,都覺得是非常自然之事。讓人的心裡也暖暖的。其實,人們普遍更能同情弱者,幫助弱者。這個人生啟示就是,人不要太強勢,適當示弱有時效果會更好。

  劉姥姥給人最溫暖的地方。當賈家沒落了,多數人都是唯恐避之不及,樹倒猢猻散。而劉姥姥卻主動地尋到關押賈家人的監獄裡,逐個探視。給錢給看守人,讓看守人對他們好點。送吃的,送穿的給賈家人。特別是,當王熙鳳跪下求劉姥姥去救賈巧姐時,劉姥姥二話不說就答應了。為了這個承諾,為了救賈巧姐,劉姥姥去了當時的南瞻部洲,那是一個很遠的地方。結果,不讓贖,說是錢不夠。劉姥姥沒法,只得給錢,求煙花巷巷主寬限時日,給她時間湊錢,不要在湊錢的階段把巧姐再次賣出。而這次,劉姥姥可是賣房賣地,這對於莊稼人的劉姥姥來說,就是她全部的生活資產了。為了一個其實不相關的人,把自己全部生活資產都花完了,這筆人情可真是比天還大。有鑑於此,巧姐最後嫁給了劉姥姥的孫子板兒。讓人覺得好人有好報,心理上也完全接受。劉姥姥本意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為了娶孫媳婦,把自己的全部家當都搭上了,這也值得。畢竟,巧姐可以說是貴族血統,時不時跟貴族血統攀上關係,你家基因也會有貴族血統,你也會有貴族氣息。因為人才是最重要的,至於房子土地,雖然也重要,但卻不是唯一的,那都可以想辦法再弄。所以,你看到劉姥姥的厲害之處了吧。在大家都能接受的情感範圍之中,聲情並茂,淚流雨下,把事情就給辦好了。這種人你不佩服,你佩服誰去?也正是因為如此,這篇主角就是劉姥姥。

  作者能把賈母和劉姥姥都寫得入木三分,是因為作者經歷了大富大貴和清貧的生活。好比費孝通寫《鄉土中國》,能把城市和鄉村的不同寫得那麼深入,書籍內容是他的一篇博士學術論文。因為費孝通是出生於城市,對城市的生活非常熟悉。而他又深入農村考查調研,有許多時間都是在農村度過的。所以,對農村他也非常熟悉。對於我來說,我有農村的生活經歷,所以農村我非常熟悉。而讀書後,就在城市裡紮根生活工作了,所以,對城市也熟悉了。這樣,《鄉土中國》這本書,我讀起來就非常快,也非常能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我十有八九都能立馬領會,這需要生活體驗。

  《紅樓夢》讀後感4

  前十回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為中心,貫穿全書的全線。它以賈、林爭取愛情自由、婚姻自主和個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禮教之間的矛盾為線索,以賈、林最後對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徹底背叛和愛情的悲劇結局而告終。這條線索從第三、四兩回,林黛玉和薛寶釵接踵來到賈府,與寶玉的愛情糾葛開始形成,並在矛盾中向前開展。

  每次讀到多愁善感的林妹妹時,她對自己的離別仇恨,傷心往事,花兒的枯萎,都有著比別人更多的感傷,也許正如書中所說,她前世是一棵絳珠仙草,來到世間還淚。他面對世間的醜陋,不公,也只能暗自落淚。林黛玉具有一種悲劇美。當人們說《紅樓夢》是一部悲劇時,指的就是在封建專制社會里萬千青春少女的千紅一哭,萬豔同悲的共同悲劇。黛玉之悲也是其中之一。真正的悲劇總是動人心魄的,因為悲劇是將美毀滅給人看。越是美的有價值的人生被毀滅,其悲劇就越壯美,越深刻,越動人。

  《紅樓夢》在中國古代小說名著中聲名最著、流傳最廣,讀者最多,刊刻出版最為繁富,這部古典名著問世以來,評家蜂起,評說紛紜,理所當然形成一門顯學――紅學。人們還在不斷地出版《紅樓夢》、閱讀《紅樓夢》、研究《紅樓夢》,這就是這部古典文學名著的永恆魅力,這就是這部古典文學名著的不朽價值。南北國畫藝術大師,歷時兩年,精心創作350幅彩色國畫。畫家隨文配圖,或描摹情態、或表現場景,或濃墨泌灑,或工筆勾勒,藝術地再現了原著豐富的社會生活和生動的人物形象。

  《紅樓夢》讀後感5

  乳白的燈光下,我段坐在桌旁,翻開《紅樓夢》,如品茶一般細細品讀。

  《紅樓夢》這本書永遠帶著憂傷、淒涼的氣息,讓人常常想落淚,而裡面的詩詞之多又讓人不得不折服其下。黛玉的葬花吟,寶玉的種菊, 湘雲的如夢令 ,寶釵的臨江仙……都讓我感觸至深。它探索到人物靈魂的深處,描寫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紅樓夢》帶著憂傷、淒涼的氣氛,讓人常常想落淚,而裡面的詩詞之多又讓人不得不折服其下。

  它以寶黛愛情為線索,以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它是十八世紀中國封建社會的一面鏡子,大觀園是這個封閉王國的縮影。

  “丟棄了不離不棄黃金瑣,忘記了莫失莫忘通靈玉”,好一個多情瀟灑的賈寶玉,嬌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個發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動人愛情悲劇。從兩小無猜,青梅出馬,到長大後的墜入愛河。曹公簡直就是順水推舟,讓讀者感到,世間又一份千古流芳的愛情故事誕生了。它的出現是那麼的自然,幾乎沒有人懷疑過,它的出現是那麼純潔,纖塵不染。

  在我國文學史上,還沒有一部作品能把愛情的悲劇寫得像《紅樓夢》那樣富有激動人心的力量;也沒有一部作品能像它那樣把愛情悲劇的社會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從而對封建社會作出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

  現在才發現,看完《紅樓夢》最大的感覺不是空虛,也不是茫然,而是前所未有的平靜,心的平靜。這才深刻體會"心如止水"的感覺。

  《紅樓夢》讀後感6

  《紅樓夢》這是一本古典名著,我們家裡每個人讀了它之後都有感想,一致認為這本書寫盡了人情冷暖,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紅樓夢,意為紅樓一夢,也就是說再榮華富貴,到頭來也是一場空。這個題目意味深長。

  紅樓夢主角十二金釵性格各不同,命運不同,都令人深思。先說寶釵,她作為薛府大小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對於薛蟠的橫行霸道,她也曾一再勸阻,她在大觀園裡談笑風生、文采橫溢。在滴翠亭,她聽到兩個丫頭的私房話,為避尷尬,卻推說黛玉在附近,這可以看出她的圓滑和城府。在元春省親時,她作了一首“凝暉鍾瑞”,從這個題目中看到了了一股賢淑端莊之氣。而重立桃花社,填柳絮詞的時候,她的“白玉堂前春解舞,東方卷得均勻”、“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更突出了她的無憂快樂,可柳絮最終要落下,不能一直平步青雲。

  十二釵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寶釵,另一個是黛玉。黛玉自小父母雙亡,在大觀園中靠賈母疼愛,多愁、敏感,但又飽讀詩書,才華和寶釵不相上下,只有寶玉和紫鵑是她的知己。她和寶玉的情意被代表著封建勢力的賈母和王夫人扼殺了。賈母是一個老長輩,最疼寶玉,在這種疼愛下,也不顧黛玉了。從黛玉寫的《葬花吟》、《世外仙源》中可以看出她的寂寞、清高、自許。最後,只是寶玉“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該說元迎探惜了。說到這四春,最有感想的便是四個燈謎了。一個元宵節,大家寫燈謎,元春的謎底是鞭炮,迎春的謎底是算盤,探春的謎底是風箏,惜春的謎底是海燈。可鞭炮一響就散,寓示著元春的早亡;算盤紛亂撥弄,寓示著迎春的命運多變;風箏高飛遠走,寓示著探春與親人的離別;海燈孤寂冷清,更寓示著惜春的“看破三春景不長”。四個才華橫溢的女子,為何最後落得這樣的下場?

  轉眼間,兩年過去了。寧榮二府漸漸破敗。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倖,看破了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紅樓夢》讀後感7

  其次就是襲人,她對寶玉的忠心耿耿,讓我受益匪淺。襲人的性格與晴雯正好相反。我記得有一次,賈寶玉本該讓襲人為他梳洗,結果他跑到了黛玉那裡梳洗,害的襲人一天都沒有理他。從這兒可以看出,襲人對寶玉是忠心耿耿。襲人之所以不理寶玉,是因為寶玉沒有找襲人梳洗,所以襲人傷了心,便不理他了。但第二天,又早早地起了床,為寶玉梳洗。還記得賈寶玉要娶薛寶釵了,寶玉卻想娶黛玉。襲人想到如果賈寶玉娶了薛寶釵,那麼林黛玉知道了便會生病,她本來就有“多病西施”這個稱呼,一聽說,這是,豈不會讓病魔纏身?寶玉呢,也不會開心,因為他心裡想得是林黛玉,薛寶釵如果知道了,又怎會高興,那這樣,豈不是一害三個人?於是,她便找到王夫人,告訴了王夫人她的想法,王夫人自然也想到了,但卻不知怎麼辦。最終還是王熙鳳解決了這個問題。從這個故事中,也可以看出,襲人對賈寶玉的忠心。

  《紅樓夢》這本書真不愧為四大名著之一。在曹雪芹大師的筆下,人們栩栩如生,彷彿真的出現在我的面前。展現出的一個個故事,也讓我感動不已。《紅樓夢》真是本好書啊!

  《紅樓夢》讀後感8

  相對於書中另一個主人公賈寶玉,他雖不是女孩,但一樣是那麼細膩柔腸。他對丫鬟毫不歧視,他會挺起胸膛保護宮裡的丫鬟,當寶玉得知無力幫助她們時,他傷心欲絕。當他失去迎春、晴雯、黛玉時,他比任何人都想挽回這一切。他願意幫助女孩們,有著高尚的品質。他同時也追求完美,他追求獨道的美,內心的美,行為的美,在他身上散發著一種不為世事所苟同的美。

  《紅樓夢》這本書寫得真是太好了,故事令我感動,但是因為是初次讀,我還有很多內容不很明白它的含義,我還要多讀,反覆讀,認真地去領會書中的內涵。德國大詩人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等於和一位高尚的人對話。”四大名著是中華的國粹,我要用一生去仔細地讀懂它。

  《紅樓夢》讀後感9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 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枉凝眉》

  《紅樓夢》,一部含笑的悲劇。《紅樓夢》不只描寫了一個封建貴族家庭由榮華走向衰敗的三代生活,而且還大膽地控訴了封建貴族階級的無恥和墮落,指出他們的種種虛偽、欺詐、貪婪、腐朽和罪惡。它不單指出這一家族的必然崩潰和死亡,同時也暗示了這一家族所屬的階級和社會的必然崩潰和死亡。曹雪芹筆觸下所創造和熱愛的主人公是那些敢於反判那個垂死的封建貴族階級的貳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會的虛偽道德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一邊是木石前盟,一邊又是金玉姻緣。一邊是封建社會下必須追求的功名光環,一邊是心馳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為我們展現了這場無聲的較量。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悲劇愛情故事濃縮了這場較量的全部硝煙,“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質本潔來還潔去”,在面對封建禮教下的種種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為代價,質本潔的追求始終不棄。我們感嘆賈、林兩人愛情的悲劇的時候,看到了造成悲劇的一個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個性,她的個性與當時的世俗格格不入,無法與社會“融合”,她的自卑情結正是她自尊的體現,也是她悲劇的開始。

  《紅樓夢》中她葬花的一段情節,是她的個性體現的焦點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憐在她的《葬花詞》中袒露無遺:“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獨把花鋤偷灑淚,灑上空枝見血痕。”“ 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捧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一個世俗之人無法明白她的思緒,“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面對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後的情景,無法釋懷,又潸潸淚下。在封建禮教前,她的自卑激發了她的自尊,當寶玉捱打後,工於心計、精於世故的薛寶釵送來了藥丸,而且還用訓教的口氣規勸寶玉改邪歸正。但作為封建禮教的叛逆者寶玉的支援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卻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兒一般,她的哭不是軟弱,她以哭這種獨特的情感體驗來真誠聲援寶玉,默默對抗封建禮教,因此只有他們二人的心才貼得最近,愛得最深。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假假真真,讓人琢磨不透《紅樓夢》中的一切,林黛玉作為靈魂人物,她與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叢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賞的空谷幽蘭。林黛玉的.自卑情結是命運所賜,也以此寫成了她的命運。

  《紅樓夢》讀後感10

  《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名著中的一本書,使我獲得了很多知識。《紅樓夢》主要記述了賈、史、王、薛是的家族從富貴頂端的社會到滅亡的整個過程。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題,寫出了作者曹雪芹對當時的社會很不滿,為我們展開了一個嶄新的畫卷,讓我們瞭解了歷史,從歷史中悟出真正的道理。

  翻開書本,每一回的故事都使我刻苦銘心。從這本書中我也讀出了作者曹雪芹十年之間的創作和艱辛,當我讀到第十三回《劉姥姥進大觀園》時,我震驚了!我為作者的伏筆震驚,也為當時的富貴人家震驚。大觀不知有多少個館樓,連吃頓飯都如此講究,難道不令我們震驚嗎?當我懷著急迫的心情讀到大結局時,我為賈、史、王、薛四大家族感到悲慘,同時,我也為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而感慨,被逼無奈的林黛玉病絕身亡,賈寶玉因林黛玉之死看破紅塵出家為僧,然而,因為社會轉變,賈、史、王、薛四大家族從此走向了滅亡之路。也生動形象的襯托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作者曹雪芹的心聲。

  紅樓夢在作者曹雪芹的筆下,一定會一直一直的千古流傳的!他能把裡面的人物寫得那麼栩栩如生,說明他的寫作能力是非常深厚的。同時,我也要向他學習寫作的方法,把文章的基本功打紮實,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的。

  《紅樓夢》讀後感11

  《紅樓夢》既是一支絢麗的燃著理想的青春的浪漫曲,又是充滿悲涼慷慨之音的輓詩,婉約含蓄,瀰漫著朦朧的詩意。書中塑造了一大批紅粉佳人,她們有著如花的容顏,但是她們卻成了那個時代的悲劇。由極盡華美到悽慘離去,是宿命,縱有千般留戀,萬般不捨,卻也無可奈何。

  讀紅樓是在尋找美,那種美飄蕩在暮春的庭院,錦屏人閒愁萬種,正對著流水落紅,無語怨東風,胭脂淚,流瀉的是韶華的悲哀。黛玉步履似垂柳晚風前,走入桃花林,滿階臺襯落花紅觸動了她的心事。“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她嗟嘆著,她的人生亦如桃花一般單薄,風一吹就散了。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黛玉葬花的那股柔情,將美推向了頂峰。

  《紅樓夢》不僅是青春幻想曲,還是一部家族興衰史,政治的黑暗,世風的低下,人心的良莠,都在這部作品中得到體現,賈府的衰敗使這本書的寓意更加深遠,由此可以看出曹雪芹的人生道路是坎坷的。正因為它有著坎坷的命運,所以反映的社會更加廣闊。

  讀《紅樓夢》,在進入這迷宮似的大觀園時,在盡情觀賞這絢爛繽紛的景色與那花團錦簇的裙釵時,只有認準“文學”的路標,才不至於迷失途徑,滿載而歸。

  《紅樓夢》讀後感12

  這個寒假中,我閱讀了四大名著之一,我曾感嘆結局的悲哀,黛玉的抱憾而亡,寶玉的出家當和尚,寶釵的夜對孤燈,以及賈府的哀敗蕭條;我也曾抱怨曹雪芹的狠心:“為什麼不成全寶、黛的愛情,反使他們陰陽相隔,最後落得天各一方。人世間就真的只有憂愁與傷心的淚雨嗎?

  她有閉月羞花之嬌美,卻“生態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顯出她的弱不禁風,她的淚眼朦朧,魂牽夢縈。

  她本是冰雪聰明的奇女子。魁奪菊花詩的瀟灑,蘆雪庵爭聯即景賦詩的敏捷,與湘雲月下吟詩的才情,至今還歷歷在目,她講無人能比的才情發揮得淋漓盡致,令我佩服,令數千萬人為其傾倒。但細細品來,纖巧感恩的字句後,又隱藏多少眼淚,多少辛酸。

  三月,花朵豔放,花香滿天,黛玉,卻用鋤將一瓣瓣青春的碎片,連同自己的淚珠兒,一起埋入芬草菲飛的泥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儂今葬花人痴笑,他年葬儂知是誰?”她把自己的渴望、夢寐、生活的克色,全都埋入土中,卻埋不掉孤獨,如影隨形的孤獨,與生俱來的孤獨。

  與寶玉愛情的悽苦,本事情投意合,情意綿綿。寶玉是她唯一的知己,課天不由人,性格孤僻,人緣不好,成為她通往幸福大道的一塊絆腳石,是的原本疼愛她的賈母對她漸漸疏遠,勝利的天平自然傾向了城府極深的寶釵這邊,鳳姐的一出偷樑換柱技使兩個人痛失所愛,黛玉含淚焚詩,含恨歸去,從此陰陽相對,,寶玉瘋瘋傻傻,看破紅塵,削髮為僧。

  紅樓夢這本書,讓我看到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讓我感慨萬千。

  《紅樓夢》讀後感13

  最近,爸爸介紹了一本書給我。它就是聞名古今中外的《紅樓夢》。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

  在這本書中,由多情瀟灑的寶玉,嬌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個發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動人愛情悲劇。作者曹雪芹透過《紅樓夢》,揭示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也表達了他的不滿與憤怒。故事講述的是:從小體弱多病的林黛玉,來到了賈府,漸漸與公子賈寶玉相戀,本來這是一段美好的姻緣,但卻又因鳳姐從中使用掉包計,使得賈寶玉娶了帶有黃金鎖的薛寶釵,讓林黛玉吐血身亡,賈寶玉從此心灰意冷,看破紅塵的故事。

  我認為《紅樓夢》這本名著很感人。看了它,我懂得了不少道理,也時常投入不已。我覺得,當時的賈府很奢侈,賈府的賈母有權有勢,說話也很有分量,賈府上下全都得聽她的。但她特別疼愛賈寶玉,把他當作掌上明珠。雖然賈母非常疼愛賈寶玉,但我並不是十分喜歡他。我覺得賈寶玉有點“玩世不恭”的意味。輕佻,頑劣,屢教不改,這些詞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但是,最後他也在離開黛玉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過來,一改自己平日任性妄為的作風。我很喜歡賈寶玉的表妹林黛玉。她雖然愛哭,但很有才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她和賈寶玉經常一起玩耍,兩人是青梅竹馬,十分要好。我覺得,自己也是一個樣樣精通的小女孩,愛好很廣泛,讀書、唱歌,跳舞、辦小報我也有些愛哭,有時家人說說我的不是,呵!我的“金豆豆”就滾了一地。不過,這些應該改正,作為現代的孩子,我覺得我們要堅強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樣動不動就暗自垂淚。

  我看了《紅樓夢》以後,非常佩服曹雪芹。他能把作品裡面的人物寫得那麼栩栩如生,個個好像就站在我面前,同我說話似的,說明他的寫作功底十分深厚。我要向他學習寫作的方法,把寫文章的基本功打紮實,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紅樓夢》讀後感14

  捧起《紅樓夢》這本書,心卻滿是沉重。

  《紅樓夢》始於一個美麗的神話,有一塊被女媧用剩的五彩石在荒山裡自嘆自怨,為什麼同樣是女媧製造的五彩石,別人都可以用之於補天,發揮各自才能,實現各自價值,為何獨剩我一個,天既不用我,為何造我於世?五彩石啊五彩石,你不必自哀自怨,終有一天,你會等到有個人帶你走入紅塵,去品味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事情——情。

  想了很久,為什麼《紅樓夢》能成為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我想是因為這本小說告訴我們,曹雪芹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無愛的時代,中國無視愛,恥談愛,而且在和愛做了數千年無謂的鬥爭的荒唐時代。《紅樓夢》告訴我們,我們應該真誠地發自內心地去表達這份愛,這份愛並非“男女之愛”、“我要做個好皇帝”、“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而是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用心去愛身邊的每個人,讓身邊的人活得更好,這樣的愛,如親情之愛、血緣之愛,出於天然。看賈珍賈蓉在父親靈前守靈哭喪,極其哀痛,甚至從進大門開始跪至父親靈前,這樣的舉止,誰能說他們是不肖子孫?然而轉身就去和尤氏姐妹調笑,似乎死的是別人的父親。賈赦病了,身為生母的賈母讓寶玉代安,寶玉代安時,作為病人的賈赦還要起身躬聽寶玉傳達賈母的話,這到底是誰看望誰啊?這樣的愛,本該出自真心,卻被人活生生的扼殺了,這告訴我們那個時代是多麼的荒唐!

  我看著別人寫出對《紅樓夢》的評價,看到這樣讓我震撼的故事:一位學者到國外旅遊,在國內帶走的唯一東西就是《紅樓夢》,當國外有朋友問他為什麼這樣做時,他說:“每當我想念我的祖國時,我就開啟《紅樓夢》,每當我開啟《紅樓夢》時,我就看見了我的祖國。”

  朋友,當你聽到這樣的話時,難道不為之動情?當你看見這樣的情景時,難道不熱淚盈眶嗎?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完美結晶,至今為止,還未能有一部作品能超越它,我想以後也不會有作品能如它橫空出世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紅樓夢》是一部空前絕後的精品,我們中國人應該為之而自豪,因為我們是中國人,因為我們親愛的祖國誕生了偉大的《紅樓夢》!

  《紅樓夢》讀後感15

  第一次讀紅樓是完全沒有看出黛玉對寶玉有多愛,甚至連最簡單的立場都沒有分清楚。非但沒有一個我喜歡的角色,反而對每一個人都討厭到不行,尤其是林黛玉,整天哭哭啼啼耍小性子實在是讓我心煩。但讀過第二遍竟感覺寶黛間的每一句話都充滿深情,對那些小人的心思是多麼鄙夷。

  《紅樓夢》本來只叫做石頭記。紅樓夢只是小說第五回中十二支曲子的名稱,而這十二支曲子則概括了十二釵的身世經歷。所謂的紅樓就是富家閨閣,顧名思義,紅樓夢就是富家閨閣中的一場美夢。此書以寶黛愛情悲劇為主線,也寫了大觀園兒女的悲慘命運和四大家族的衰落。

  讀曹雪芹書的誰不記得金玉二字?作者也說了他"作的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這"金"自然指寶玉無疑,但這"玉"卻是爭論不休,大部分名家認為是黛玉,也有幾個認為是寶釵,在此我還是支援前者的看法。那寶釵不過是個牡丹,"人間富貴之花",和黛玉這個"美玉無暇"的仙沾不上邊。

  再者說作者真正中意的還是林妹妹,寶姑娘根本不入作者的眼,怎麼可能把她當作主心骨來寫呢?學文的沒有誰不知道曹雪芹只寫了紅樓的前八十回,而高鶚續寫的後四十回很可悲的是遭到了大家的一致批判,寫的走了形。但又沒有誰能寫的更適合湊上局,咱們也只得批判著看。

  先說說寶黛釵三人的情感糾葛。本來是黛玉先到的賈府,人家和寶玉可有著"木石前盟",所以第一次見寶玉就互相對上了眼,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所以他們的感情不能算作一見鍾情,而是前世累積下來的,能是你一個薛寶釵就插的了足的麼?話說這愛情啊都是讓人悲喜糾結的,二人自見面後自然多了不少樂趣,但黛玉的小性和多疑也製造了很多不爽快,不過跟兄弟間不打不相識有點類似,他們的鬧騰不但沒有破壞他們的感情,反而是日益加深,自從這林妹妹來了之後寶玉這魂還真就是守不了舍了,把林妹妹的門檻都快踏平了。

  不多時那寶姐姐出場了,作為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女兒自然是個大家閨秀,長得不賴,行為得體,最牛的是會討好不同的人。一來的氣場就跟黛玉不同,黛玉是一步一步都小心翼翼的,畢竟是外婆家,自己孤零零的,得處處小心才是。薛大姑娘是全家總動員,她有什麼好怕,自然是大大方方的,一副慈眉善目的模樣,眾姐妹自是歡喜。她的出場也引起了黛玉的擔心,她一直以來都是孤僻自己做自己的事,才不在乎這個寶姐姐有多討人喜歡,她害怕的是寶玉,萬一也討了他的喜歡可怎麼辦?

  而這寶玉呢,素來是愛跟女孩攪在一塊,如今來了個大美女自然是興沖沖跑去看了。在他看得入神時突然注意到了身後的黛玉,立刻感覺到了什麼,牽起黛玉的手去跟寶釵問好,這無疑有種告訴黛玉:"即使現在來了個又有人氣又有臉蛋的美女,但我喜歡的還是你,你要相信我"的感覺。同時也是告訴這個新來的大姐"看到沒,咱已名草有主了,所以我們以後就是隻是好朋友了",可見寶玉還是很瞭解黛玉的,他知道她會多心。日後的生活中這三人更是矛盾多多。但寶釵給我的感覺就像個幕後黑手,明明很多矛盾都因她而起,她卻淡定的很,寶黛二人鬧開了鍋,她依然沒事人一樣冷眼旁觀,還不時出來充當和事佬的角色。她可是個正兒八經的強人,賈府上下無人不誇,連那些下人都被她騙得團團轉,對她是讚不絕口,對於上層則直接是收買了王夫人的心,那叫一個懂事啊,大家閨秀的風範展現的是淋漓盡致。

  說她到底喜不喜歡寶玉,這簡直就是一句廢話,她千方百計籠絡王夫人無非是想讓這個虛偽的娘們把她當做最佳兒媳人選。這是日後寶黛愛情悲劇的第一個坎。如果你認為人家就這點本事可就大錯特錯了,她不僅正面攻擊也從側面扇風點火,花襲人就是她的忠實粉絲,絕對是擁釵反黛,所以黛玉的戰線是極其清冷的,也就有了臨死而那麼悲的結局了。但很可惜的是不管寶姐姐耍了多少心機,痴情的寶哥哥眼裡都始終只有黛玉一個,只能告訴寶釵一句:感情是勉強不來的。

  至於寶黛二人的才氣自然是伯仲之間了,作詩是各贏一局,二人所做之詩也都透露二人的心性、追求和結局的不同。黛玉對官場生活可謂是厭惡至極,這就是寶玉深愛黛玉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他們兩個都是那個時代的反叛者,走的不是尋常路,都不是世故的人,簡簡單單、平平淡淡就好,而寶釵則完全相反,人家是牡丹呀,富貴之花,當然是嚮往那種大富大貴的生活,作為名門閨秀她刻守婦道,本來這次來京的目的就是去參加選秀的,不過喜歡上了這麼一個不爭氣的寶玉怎麼辦呢?好好調教他一番才是,就總是苦口婆心的勸寶玉你要好好讀書啊,將來當個官給家裡爭面子啊…說白了還不是為了她自己,她越是這樣越疏遠了她和寶玉的距離,婆婆媽媽的,讓寶玉煩到不行,直接翻臉,把她和黛玉比一比:你看人家黛玉怎麼不說你這樣的混帳話?所以難怪我喜歡她嘛!請你以後不要說行不行呢?自是不歡而散。

  那黛玉呢自她來了之後沒少吃醋,明明知道寶玉的心思全部在自己身上,還是忍不住多疑起來。稍有個風吹草動就開始不爽了,先給寶玉幾天臉色瞧瞧,誤會鬧大的時候就是整體以淚洗面啊,也難怪,她此次投胎的目的就是"還淚",如果不三天一小哭兩天一大哭的話,這淚是還不清的。最慘的一次是扛著小鋤頭去葬花,搞了一首《葬花吟》,那叫一個悲啊,"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聽得寶玉是心寒寒。當然她的《葬花吟》也暗示了日後的命運"質本潔來還潔去,強與汙淖陷溝渠",寫出了她日後寧死不受垢辱的心情。

  那究竟是誰扼殺了寶黛的愛情?是高鶚筆下的鳳姐和賈母麼?我顯然不能贊同。要說在曹雪芹筆下那賈母對黛玉是極盡寵愛,她尤其疼愛黛玉的母親,現在她死了,黛玉來投奔自己她怎麼可能不好好疼愛呢?讓她住好吃好,甚至把自己的貼身丫頭都送給她使喚了。再說賈母雖是這個封建家庭的老大,但是她是一個完全的享樂主意者,她才不會閒著無聊去搗弄寶黛的愛情呢。一個是她最寵的孫子,一個是她疼愛的外孫女,她有什麼動機去拆散他倆呢?相反,她是支援的。這就說到了鳳姐,她跟寶釵差不多,也喜歡討上層領導的好,她是賈母眼下的紅人,所以她會極力的去討好賈母。

  她早看出賈母對待寶黛的心意,所以她也就自然大力支援寶黛的戀愛。她早就以開玩笑的口吻說過以後把她嫁給了寶玉看她還這不這樣胡鬧。她和賈母兩人都看好寶黛愛情,怎麼到高鶚筆下就變了呢?真正的兇手是賈元春、賈政、王夫人、趙姨娘,他們是什麼?不就是那個封建時代的代表麼?黛玉的反叛性格和那個時代格格不入,她只能孤芳自賞。那賈政夫婦自然想要寶釵這樣的大家閨秀做兒媳,而且又是門當戶對。那個林黛玉算什麼?不過是個沒爹沒孃寄他籬下的病鬼,更可惡的是她非但不勸寶玉讀書,還策反,賈政對她能喜歡麼?

  就指著這個獨生子光大門楣呢!那賈元春是宮裡的貴妃,固然知道功名利祿才是正道,怎麼可能同意弟弟娶林黛玉那樣的丫頭呢?探親回宮後立刻透過送禮表明自己的想法,她送給了寶玉和寶釵相同的東西,而給黛玉的卻和眾姐妹一樣…那個趙姨娘則完全是被薛寶釵收買了,她對誰都看不順眼,唯獨對薛寶釵唯唯諾諾,足見這薛大姑娘神通廣大。在那麼多阻力之下黛玉只得落得個淒涼而死。一個掉包記直接送了她的命,也怪她把愛情看做了她生命的全部,她看不到她生命的其它價值。

  說說這個賈寶玉,他就是個正兒八經的情種,在讀者眼中有見一個愛一個的嫌疑。他的周圍就是主僕不分了,跟丫鬟們親親我我,也難怪丫鬟們都不怕他。他這麼說:"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我一見女人便覺清爽,一見男人就覺噁心",幸好他自己還是個男人。但不管怎麼樣他真正愛的只有一個林妹妹,不然當紫鵑騙他說林妹妹要回家時他也就不會給氣傻了;不然當他的玉丟了魂丟了之後知道是林妹妹嫁給自己就不會神清氣爽了;

  不然當他知道黛玉含恨而死的時候就不會遁入空門了。他對黛玉的是大愛,對別人充其量是曖昧罷。本來他是想所有的女孩心中都有他,包括家裡的戲子他都不覺得她們身份低微,都願意去接近,因為在他的心目中就沒有等級差別。但是當他看到那個戲子在雨中痴情的畫"薔"字時他突然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最愛,不可能都把心思放他身上,那是他的價值觀第一次受到衝擊。那他到底喜不喜歡寶釵呢?

  我覺得是沒有,他對寶釵是遠而觀之,當他看到寶釵白胖的胳膊時怎麼想"這要是長在黛玉的身上興許還能摸一摸,但是長在她身上."而且後來他上學時再忙都要到黛玉處報個到,黛玉開玩笑說"怎麼不到你寶姐姐處道個別?"寶玉只是向黛玉吐吐舌頭,在他心裡那個冷美人只能是姐姐。通觀全書絕對是沒有一處寫到寶釵笑過,隱藏的深的人都不會透過面目表情讓別人知道他的心情,這樣的女人在寶玉心裡自然沒有像黛玉那樣直爽的好。或許從某種角度說寶玉比起寶釵更喜歡湘雲。他和湘雲有一個麒麟相配之說。

  湘雲和黛玉有著某種相似,都是孤兒,因此其實她們兩個人在這方面心境應該是相似的,只是黛玉是悲觀主義者,而她是豪爽樂觀的。另一方面她和黛玉說話都特別直,不過可惜的是她覺得黛玉小性,專挑別人的刺,因此在情感上和她疏遠更喜歡和寶姐姐攪在一塊。在文學界一直存在著胭脂齋這個女人,據說她和曹雪芹的關係非常親近,她可能是看過曹雪芹所作《紅樓夢》全稿的唯一一個人,只可惜後來原稿失傳了。

  而在全書中胭脂齋被認為是的湘雲的原形,並且在曹雪芹的著作中最後和寶玉在一起的可能就是湘雲。黛玉死後寶玉出家在途中看見了在船上的湘雲,然後他們就生活在了一塊。當然這只是可能,至少我們可以知道了寶玉對湘雲這個人的感情是不淺的。當然作為大家庭裡的公子哥,寶玉從小被寵溺到大自然有嬌氣,在學堂裡就憑藉大家族子弟的身份鬧事了,還結交戲子結果被人找到家裡讓他老爸丟了臉,他老爸向來看他不爽,在加上他那個下x的弟弟說他強x未遂把金釧逼得投井了,他遭到了賈政第一次猛打,丟了半條命。最後還是賈老太太出場才算了了事,所以從某種角度說他的私生活是有點亂的。最後想說的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