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河中石獸> 紀昀的《河中石獸》及其解讀

紀昀的《河中石獸》及其解讀

紀昀的《河中石獸》及其解讀

  引導語:《河中石獸》這篇文章所表達的道理是什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原文以及相關的解讀,歡迎大家閱讀與學習。

  原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gān),山門圮(pǐ)於河,二石獸並沉焉。 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zhào)數小舟,曳(yè)鐵鈀(pá),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yān)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diān 古同“顛”同“癲”,瘋)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niè)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再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yì)斷歟(yú)?

  譯文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水裡,兩個石獸一起沉沒了。經歷十多年,和尚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最終沒找到。和尚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於是划著幾隻小船,拉著鐵耙,尋找了十多里,沒有任何石獸的蹤跡。

  一位學者在寺廟裡設立了學館講學,聽了這件事嘲笑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大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浮動,石獸埋沒於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瘋了嗎?”大家都很佩服,認為是正確的結論。

  一個年老的河兵聽說了這個觀點,又嘲笑說:“凡是丟失在河裡的石頭,都應當到河的上游尋找。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浮動,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河水的反衝力,一定在石頭下面迎面衝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衝越深,衝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倒在坑穴裡。像這樣又衝擊,石頭又會再次轉動,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瘋了;在原地深處尋找它們,不是更瘋嗎?”

  按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尋到了石獸。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觀判斷嗎?

  《河中石獸》中心思想是:

  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據常情主觀判斷.應該正確分析,綜合考慮,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樣,既考慮石獅的比重,又正確分析水的衝力和石獅子的相互作用,進而又分析這種相互作用產生的反衝力對河床形態的區域性的改變.

  《河中石獸》解讀一:

  《河中石獸》一文是紀昀根據一己想象杜撰的寓言故事。紀昀雖在文中批駁“僧”與“講學家”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但被紀昀認為正確的答案——石逆流上滾——卻是不合科學道理的。因為石獸逆流滾動,水流是阻力,其動力肯定不會來自流水,而只能來自重力。文中正是認為水在石獸前衝出一個沙坑——“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然後石獸在重力作用下滾入沙坑,向上遊前進一點。本文至此的推想是合理的,但之後“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則是不正確的。

  因為物體在重力作用下滾動有一個規律:不論其形狀是否規則,因重力而滾動的物體的重心必然降低。這有兩點需要說明:一、滾動是由重力引發的,而不是別的情況,比如一個快速滾動的皮球可以衝上一定高度的斜坡,其重心升高,但那是由於慣性而非重力;二、物體降低的是重心,而並不是說物體的各個部分都要降低,假設文中的石獸有長長的角且落水時平躺指向下游方向,那麼在一次滾動之後,石獸有可能站立在沙坑之中而長角由水平變為指向上方,則石獸的一個部分——長角的高度就升高了,但石獸的.重心位置一定是降低了。換個說法來解釋:流水在石獸的身下不斷衝激出沙坑,相當於在為石獸挖一條向下滾動的坡道,石獸就是在那個斷斷續續向前“施工”“延伸”的下行坡道上不斷向西(假設那道河是自西向東流)滾動。

  這一點結論很重要:石獸可以滾動,但在滾動過程中其重心要降低。那麼滾動一次要降低多少呢?文中說,“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也就是說,當石獸上游方向出現的沙坑深度達到石獸(高度)的一半時,石獸會在重力作用下滾進沙坑中。此時,不考慮石獸不規則形狀的影響,石獸滾動一次後其重心降低下了石獸高度的一半,也就是半埋在沙中;滾動兩三次,石獸就幾乎完全低於河床的平面了,縱然不被泥沙掩埋,其身體也已不是正對著上游來水的衝擊,又如何掏沙成坑?滾動十來次(假設能滾那麼多次),石獸應已低於河床數米,那將是多麼大的一個坑!那麼石獸滾至“數里之外”將是多麼恐怖的情形:一個落水的石獸阻擋流水衝擊掏沙成坑不斷向上遊滾動,在河床底掏出一個長數里、深數里的大坑!若真能那樣,疏浚河道只需向河中扔一堆大石球就可以了!

  所以,石獸最多隻能滾動三四次,不可能在河底滾動數里之遠,除非那個石獸本身的尺寸就有“數里”高!紀昀此文有著重要的警示意義:他在文中批駁別人“臆斷”、“知其一不知其二”,但他本身就是將臆想的荒唐事例當作精妙的真理,文裡文外,何其諷刺!這也告誡廣大讀者,今後不論是為文還是做事都不可臆造論據,否則只會招人笑柄。

  《河中石獸》解讀二:

  《河中石獸》原文很有意思,用了三種觀點,這三種觀點分別由既無理論又無實踐的僧、只有理論沒有實踐的學者、長期從事實踐的河兵代表。僧囿於常識,偏離真相遠;學者對僧進行了糾正,但卻是以錯糾錯;河工靠長期實踐經驗推斷出真相,並作出機理和過程的闡釋。顯然,作者紀昀試圖藉助這一寓言達到闡釋“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的道理。

  按說,紀昀的寓言很有深意。但具有現代物理學知識的網友卻指出“石獸最多隻能滾動三四次,不可能在河底滾動數里之遠”。因此,網友一方面承認“紀昀此文有著重要的警示意義”,另一方面又指出“他在文中批駁別人‘臆斷’、‘知其一不知其二’,但他本身就是將臆想的荒唐事例當作精妙的真理,文裡文外,何其諷刺”。

  按嚴格的科學推證來說,我認為“以為(石獸)順流下矣”也無不可。石獸在河中是靜止不動、還是向上遊走抑或是向下遊走是與水的衝力、河床的基質、石獸的體積和重量等多方面因素相關的,不同的組合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如果河水足夠大,大到能輕鬆推動石獸,即使是基質的沙面很鬆散,也極有可能把石獸衝向下游。

  因此,把紀昀的《河中石獸》當科學文章讀還是不如當寓言文章讀好。這個寓言告訴的道理是:普通的感覺靠不住,一知半解的知識基礎靠不住,只有深入實踐才能把握通向真理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