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韓愈> 韓愈《與於襄陽書》

韓愈《與於襄陽書》

韓愈《與於襄陽書》

  韓愈的《與於襄陽書》講的是韓愈被任命署理國子臨四門博士後,正式在京師做官。博士職乃是閒官,地位不高,很難施展抱負,為此,他給於襄陽寫信請求引薦。

  與於襄陽書

  作者:韓愈

  七月三日,將仕郎、守國子四門博士韓愈①,謹奉書尚書閣下。

  士之能享大名、顯當世者,莫不有先達之士、負天下之望者為之前焉②。士之能垂休光③、照後世者,亦莫不有後進之士、負天下之望者④,為之後焉。莫為之前,雖美而不彰;莫為之後,雖盛而不傳⑤。是二人者⑥,未始不相須也。

  然而千百載乃一相遇焉。豈上之人無可援、下之人無可推歟⑦?何其相須之殷而相遇之疏也⑧?其故在下之人負其能不肯諂其上⑨,上之人負其位不肯顧其下⑩。故高材多慼慼之窮⑾,盛位無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為皆過也。未嘗幹之⑿,不可謂上無其人;未嘗求之,不可謂下無其人。愈之誦此言久矣,未嘗敢以聞於人。

  側聞閣下抱不世之才⒁,特立而獨行,道方而事實⒂,卷舒不隨乎時,文武唯其所用⒃,豈愈所謂其人哉?抑未聞後進之士,有遇知於左右、獲禮於門下者⒄,豈求之而未得邪?將志存乎立功,而事專乎報主,雖遇其人,未暇禮邪?何其宜聞而久不聞也?愈雖不才,其自處不敢後於恆人,閣下將求之而未得歟?古人有言:“請自隗始⒆。”愈今者惟朝夕芻米⒇、僕賃之資是急,不過費閣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專乎報主。雖遇其人,未暇禮焉。”則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齪齪者,既不足以語之;磊落奇偉之人,又不能聽焉。則信乎命之窮也!

  謹獻舊所為文一十八首,如賜覽觀,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懼再拜。

  【註釋】

  ①貞元十八年春,韓愈為四門博士。國子,即國子監,唐代最高學府,下分七館: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律、書、算。四門博士,即四門館教授。將仕郎,官階,唐屬從九品。守,任的意思。

  ②負:仗侍。

  ③休光:盛美的光輝,光華。

  ④後進之士:後通顯的人。為之後焉:做他們的歌頌者。

  ⑤雖盛而不傳:即使成就卓越卻不會流傳。

  ⑥是二人:這兩種人。相須:相待。這裡是互相依賴的意思。

  ⑦援:攀援。推:推舉。

  ⑧殷多、盛。這裡引申作密切解。相遇:互相遇合。

  ⑨負:仗恃。諂:討好。

  ⑩顧:照顧關懷。

  ⑾慼慼:憂慮的樣子。赫赫:威顯的樣子。

  ⑿幹之:求他。幹,干謁。

  ⒁側聞:從旁邊聽說,表示謙恭。

  ⒂道方而事實:道德方正而工作講求實際。

  ⒃卷舒:捲縮舒展,這裡是進退的意思。文武:具有文、武的才能的人。唯其所用:只在您來使用。其,你,第二人稱。

  ⒄遇知:受到賞識。獲禮:得到尊敬。

  ⒅恆:平常,普通。

  ⒆:隗kuí,郭隗,戰國時燕國人。燕昭王招賢納士,欲報齊國之仇,往見郭隗,郭隗說:“今王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於隗者乎?”。

  ⒇芻:讀音chú,喂牲口的草。

  【譯文】

  七月三日,將仕郎、守國子四門博士韓愈,恭敬地把信呈給尚書閣下:

  讀書人能夠享有大名聲,顯揚於當代,沒有哪一個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地位顯達的前輩替他引薦的。讀書人能夠把他的美好德行流傳下來,照耀後代的,也沒有哪一個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的後輩給他做繼承人的。沒有人給他引薦,即使有美好的才華也不會顯揚;沒有人作繼承人,即使有很好的功業、德行也不會流傳。這兩種人,未曾不是互相等待的,然而千百年才相逢一次。難道是居於上位的人中沒有可以攀援的人,居於下位的人中沒有值得舉薦的人嗎?為什麼他們互相等待那樣殷切,而相逢的機會卻那樣少呢?其原因在於居於下位的人倚仗自己的才華不肯巴結地位高的人請求引薦,居於上位的人倚仗自己的地位不肯照顧地位低的人。所以才學很高的人很多都為不得志而憂愁,地位高的人沒有顯耀的聲譽。這兩種人的行為都是錯誤的。沒有去求取,就不能說上面沒有引薦人;沒有向下尋找,就不能說下面沒有可以舉薦的人。我思考這句話已經很久了,沒有敢把這句話說給別人聽。

  我從旁聽說閣下具有非凡的才能,不隨波逐流、有獨到的見識,行為方正做事實際,進退有度不隨流俗,文武官員能量才任用。難道您就是我所說的那種人嗎?然而沒有聽說過後輩有得到您的賞識和禮遇的,難道是您尋求而沒能得到嗎?還是您志在建功立業,而辦事一心想報答君主,雖然遇到了可以推薦的人才,也沒有空閒來以禮相待呢?為什麼應該聽到您推薦人才的事卻久久沒有聽到呢?

  我雖然沒有才能,但要求自己卻不敢落後於一般人。閣下將要尋求的人才還沒能找到嗎?古人說過:“請從我郭隗開始。”我現在只為早晚的柴米和僱僕人的費用著急,這些不過費閣下一頓早飯的費用就足夠了。如果您說:“我志在建功立業,辦事一心想報答君主,雖然遇到了可以推薦的人才,還沒有空閒來以禮相待。”那就不是我敢去知道的了。世間那些拘謹小心的人,既不足以向他們告訴這些話,而胸懷坦白、才識卓越的人,又不聽取我的話,那麼就真的`是我的命運很壞了!

  恭敬地呈上我以前作的文章十八篇,如蒙您過目,也足以瞭解我的志向所在。

  韓愈誠惶誠恐,再拜。

  【題解】

  於襄陽名頔,字允元,河南洛陽人,公元798年(唐德宗貞元十四年)九月以工部尚書為山東道節度使。由於做過襄陽大都督,故稱於襄陽。公元801年(貞元十七年)秋冬之際,韓愈被任命署理國子臨四門博士,正式在京師做官。博士職乃是閒官,地位不高,很難施展抱負,為此,他給於襄陽寫信請求引薦。此信以士欲進身場名、建功業須前輩援引,而前輩之功業盛名又須有為的後繼者為之傳揚為論點,入情入理。

  【解析】

  看來韓愈求官心切,總是要強詞奪理,倒錯邏輯的。求官與上進並行不悖,無可非議。為求官而生拉硬扯、因果倒錯就偏執了。試問,韓愈最尊崇的聖人之一:孔子,一生未獲任何君主重用,其光華難道不是照樣永照後世嗎!聖賢與其後繼的傳承,與他們是否富貴、高官厚爵沒有絲毫關係。聖賢的光輝來源於他們的思想,後輩的繼承在於萬眾的認同才得以留傳而永垂不朽!老子棄官仙遊,《道德經》至今留傳;莊子曳尾塗中,逍遙遊何其逍遙!

  本文分為三段。第一段泛泛而談“先達之士”應與“後進之士”。相為知遇的道理,這樣,雖將對方捧為“負天下之望者”也不顯得阿諛,雖標榜自己為“高材”也不顯得狂妄。第二段以“側聞”的形式讚譽對方,顯得客觀,這樣,既便於自己表達,也使對方不覺得突兀而樂於接受。最後,在第三段中,用描述自己生活的窘迫狀態來爭取對方的同情,以求得僥倖任用的機會。本文的寫法,雖給人以不卑不亢的感覺,但難免有仍有攀附權勢之意。

  於襄陽,名頔(dí),字允元。他在公元798年(貞元十四年)任襄州刺史,充山南東道節度觀察使。不久,他又自請將襄州升格為大都督府。中唐以後,中央政府拿方鎮無可奈何,唐德宗只好同意他當了襄州大都督。因為於是襄州長官,所以此書稱他為於襄陽。據《舊唐書》卷一三《於頔傳》載,於頔為人“橫暴已甚”,卻官運亨通,因而“自以為得志,益恣威虐”;他任襄州刺史時“專有漢(水)南之地,小失意者皆以軍法從事”;由於德宗姑息,他“公然聚斂,恣意虐殺,專以陵上威下為務”。這些情況韓愈也應當有所“側聞”,可是此文多少還有為他迎合奉承之意。為了求官,不得不如此,韓愈此舉難道又是張九成所謂“其文當如是,其心未必然”嗎?

  拓展閱讀:韓愈的政治主張

  韓愈在政治上主張天下統一,反對藩鎮割據。唐憲宗時,曾隨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韓愈曾經因為進言佛骨一事,被貶潮州,後因治政突出,遷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袁州刺史。任職袁州期間,韓愈政績卓越,並且培養了當時江西省的第一個狀元。現宜春秀江中有一個沙洲,名為狀元洲,傳說就是當年學子讀書之處。宜春城中最高山頭建有狀元樓,宜春市區有昌黎路,都是為了紀念韓愈的特別功績。

  韓愈的評價

  韓愈是一個氣場和存在感均極強的人物。作為文壇領袖,他“手持文柄,高視寰海”“三十餘年,聲名塞天”(劉禹錫《祭韓吏部文》);作為作家,他敢為風氣之先,為文為詩氣勢磅礴;作為一個生命個體的“人”,他剛直敢任,人格偉岸,誠為偉丈夫。如此人中鸞鳳,卻也是性情中人,不但極重感情,而且敏感於生活中的許多細微樂趣或煩惱,而且有幽默的一面。

  韓愈確實是不可多得的歷史人才,他的影響使無數帝王將相相形見絀。在中唐的政治舞臺上,他扮演過監察御史、考功郎中知制誥、刑部侍郎、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角色,所至皆有政績。但他的主要貢獻是在文學上。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反對專講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為文氣勢雄偉,說理透徹,邏輯性強,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獨到的建樹,堅決反佛排道,大力提倡儒學,以繼承儒學道統自居,開宋明理學家之先聲。故宋人蘇軾對他推崇備至,稱他立下“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弱”的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