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詩> 有關《古詩詞三首》的探究感悟

《古詩詞》的探究感悟

有關《古詩詞三首》的探究感悟

  一、《牧童》

  1、“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提示:詩句給我們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個“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一個“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笛聲的悠揚悅耳,使我們想象到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鬆閒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人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當然,這裡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2、“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提示:詩人筆鋒一轉,開始寫吃飽飯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沒有家人聚集的場景,沒有夥伴嬉戲的情景,吃飽了飯的牧童,連蓑衣都不脫,就躺在月夜裡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賞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兒,牧童心裡會想些什麼?或者什麼都沒想,就睡著了……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讓我們不禁浮想聯翩。

  二、《舟過安仁》

  1、“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提示:這可能是詩人閒來一瞥發現的情景,當然,兩個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雖坐在船上,卻沒有划船,竹篙收起來了,船槳也停在那裡,這不是很奇怪嗎?由此可見,此時作者的心情是閒適的,也是比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兩個孩童的所作所為。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提示:這裡省略了詩人看到的兩個孩子撐傘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產生的疑問,而直接把疑竇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怎麼解開的呢?可能是詩人看到孩童異常的行為,就開始更認真地觀察、思考,結果當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也可能是直接就問兩個孩子,孩子把原因講給他聽的。不管怎樣,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啞然失笑,為小童子的聰明,也為他們的童真和稚氣,於是欣然提筆,記錄下這充滿童趣的一幕。

  三、《清平樂·村居》

  1、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提示:詩人開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簷”“溪上”“青草”,只淡淡幾筆便形象地描畫出江南農村的特色,為人物的出現安排了特定的背景。接著講老公公和老婆婆,他們講話的聲音帶著醉意,愈加顯得溫柔、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詳,從“媚好”,可以看出他們精神的愉快。讀來覺得有無限溫情充溢胸中。

  2、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提示:這幾句集中寫這一農戶。詩人眼前的畫面在繼續擴充套件:整勞力在溪東的豆地裡鋤草,半大的孩子在編織雞籠,最小的孩子在溪邊趴著剝蓮蓬玩耍。詩人著力於“小兒”的描繪,“溪頭臥剝蓮蓬”形象地刻畫出他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神態。“最喜”表達了他對小兒的喜愛之情,這喜愛之情緣於小兒的可掬憨態:在溪頭趴著,悠閒地剝著蓮蓬,何等的調皮,何等的自在啊!當然,這裡也不乏詩人看到這樣安詳的農家生活狀態後心裡產生的愉悅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