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河中石獸> 河中石獸課文問題分析

河中石獸課文問題分析

河中石獸課文問題分析

  1、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為什麼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的辦法?(為什麼老河兵的結論是正確的?)

  答:因為老河兵從實際出發,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

  (寺僧過高估計了水流的推動而忽視了“石性堅重,沙性鬆浮 ”;講學家只注意到“石性堅重,沙性鬆浮 ”,卻忽視了水流運動的規律,只有老河兵根據實際經驗,將石性、沙性、水流運動等因素全面綜合起來考慮,做出了正確推斷。)

  2、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麼錯誤?

  答:廟僧和講學家犯了脫離實際、主觀斷的錯誤

  3、寺僧、講學家、老河兵在打撈石獸上的態度。

  答:寺僧:雖然考慮不周,忽而原地打撈、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慮、盲目行動的態度。

  講學家:空談事理、不切合實際,代表的是“據理斷”的態度。

  老河兵:能綜合考慮各種現實因素,提出符合實際的理論,代表的是實事求是的作風。

  4、寺僧、講學家、老河兵性格特徵

  答:寺僧:毅力堅定但經驗不足;

  講學家:一知半解而好為人師,自視清高而輕視他人;

  老河兵:有實際經驗,沾沾自喜

  5、文中寫到了兩次“笑”,你如何理解其中的意味?

  答:1、講學家的“笑”是自以為懂得“物理”,笑別人不具備這方面的知識;

  2、老河兵的“笑”是因為富於實際經驗,笑講學家主觀斷。

  6、文章主旨

  答:這則故事用廟僧、講學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裡的石獅子在何處的三種不同結論,來說明天下事物雖有共同規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質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拘泥於一般的道理而主觀斷。

  7、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答: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說明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據理斷”的道理。)

  8、課文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麼啟示?

  答:實際經驗有時比書本知識更可靠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觀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律。同時也詮釋了生活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聯絡實際,不可做空頭理論家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