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杜牧> 杜牧詠史詩的思想內涵

杜牧詠史詩的思想內涵

杜牧詠史詩的思想內涵

  作為晚唐時期的傑出詩人,杜牧的作品以詠史抒懷者居多。晚唐政局混亂,社會動盪,詩人感時傷事,見古蹟、思古人,對時政有感而發,往往注重的是對世事的思考與評價。

  杜牧是晚唐時期的傑出詩人,雖然自幼生活在官宦之家(杜牧祖父杜佑在貞元十九年入朝為相),但此時的李唐政權已經進入了垂暮之際,經過安史之亂後,已經元氣大傷,地方藩鎮割據,朝廷宦官篡權,黨爭不斷;邊境少數民族政權不斷侵擾,社會內部階級矛盾日益加劇,整個社會都處於風雨飄搖的動盪之中,再也看不到大唐盛世時的景象了。杜牧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出生、長大。

  目睹政局的混亂和社會的黑暗,詩人年少時便立下了濟世之志,“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郡齋獨酌》),但當時的官場容不下他“剛直有氣節”的正直性格,杜牧出身於世宦家庭,不肯低頭求人趨炎附勢,因此一生在功名上沒有取得什麼成就,胸中抱負也未能施展,便把滿腹的才情傾訴在詩歌創作上,透過一首首發自內心的詩歌,展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杜牧詩作中詠古抒懷的作品佔多數,作者正是借對古人的評價來影射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和譴責。杜牧的詠史詩不僅抒發了詩人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更表達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內涵,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

  杜牧的詠史詩往往以對史事的描述抒發感慨,針砭時局。杜牧曾作絕句《過華清宮》諷刺唐玄宗執政後期的昏庸腐敗:“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首詩描寫了楊貴妃愛吃鮮荔枝,唐玄宗便動用傳遞緊急軍情的飛騎從嶺南向長安傳送荔枝來滿足寵妃的口腹之慾,以小見大,透過千里送荔枝這一典故,諷刺李唐政權統治者驕奢淫逸不恤民情,只圖一己享樂,無視軍國大事,終於導致唐朝後期發生安史之亂。又如《汴河懷古》道:“錦纜龍舟隋煬帝,平臺複道漢梁王。遊人閒起前朝念,《折柳》孤吟斷殺腸。”

  詩人站在汴河邊上想起曾經打造以錦帛為船纜的豪華龍舟遊幸揚州的隋煬帝,以及更早的西漢時期大興土木興建宮室的梁孝王,這些為人君者在當年窮奢極欲,為了滿足一己淫樂,大肆揮霍民脂民膏,不可一世,最終自取滅亡。杜牧作品見微知著,透過一件小事卻反映了歷史上一個重大的事件,一滴水映現出大千世界,融寫景、懷古、論政為一爐,給讀者以極深刻的印象。

  再來分析《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一詩:“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作者作詩時即將離開京城赴湖州出任刺史,當時的朝廷宦官把持朝政,牛李黨爭導致朝廷官員劃分為兩個陣營相互攻軒,本詩前兩句表面上看去很輕鬆,很放達,顯示了作者對於朝廷黨爭牛李兩黨爭權奪利的不屑,詩人看不慣政局的混亂,與其在京城擔任閒職,還不如出守外郡,落得耳根清淨。即將離開京城遠去湖州赴任,回望京師長安,詩人沒有關注皇城,而是把目光投向安葬初唐明君唐太宗的昭陵,詩人似乎有滿肚子的話要說,唐太宗時代君主賢明,知人善任,唯才是舉;政治清明,國家強盛。透過“望昭陵”幾個字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從歷史的回顧中審視唐代現實的那種揪心和沉痛的悲哀。

  二、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杜牧的詠史詩往往表達比較含蓄,理性的文字表面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例如絕句《木蘭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在詩中作者使用“夢裡畫眉”、“幾度思歸”兩處心理描寫形象地揭示了木蘭的內心世界,更加真實地展現了“巾幗英雄”的女兒本色。白天,花木蘭“彎弓征戰”,同男兒一樣衝鋒陷陣,晚上睡覺時卻在夢裡對鏡畫眉,還是女兒本色。離家從軍以來曾經無數次思念親人想回到家鄉,這也是女孩兒家的正常心理,只有思家愛家才能體現她代父從軍的意義。最後一句詩中的“把酒”、“祝明妃”把西漢時的昭君出塞同木蘭從軍聯絡到一起,兩個奇女子殊途同歸,都是為了國家犧牲小我,更顯示了木蘭崇高的精神境界。這首詩的背後暗示統治者的無能,把國家的安危託付給婦人。

  杜牧詩作在字裡行間表現出作者對於生活的切身感悟,並透過作品加以昇華,在寫出膾炙人口的傳世作品的同時,充分表達了作者複雜的情感體驗,透過這些作品我們可以洞察到作者生活的時代的紛紜情狀,從而進入詩人的內心世界,可以體會到詩人在當時把握著歷史程序的脈搏,並儘可能昇華為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對宇宙世界的認識。如《題宣州開元寺水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