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杜甫> 杜甫“高考”也落榜

杜甫“高考”也落榜

杜甫“高考”也落榜

  大詩人杜甫一生,曾經也苦苦追求一個“金飯碗”,而不屑於那些“破銅爛鐵”。 他在二十四歲那年,赴東都洛陽參加“國考”——科舉考試——相當於今天的高考,不幸落了榜。此後在西京長安期間,杜甫堅持“兩手抓”,一方面第二次參加考試,與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另一方面“曲線救國”,向玄宗皇帝三次獻賦,並且託關係,奔走豪門,求其援引,當然這在當時是無數文人士子的慣例,並非什麼醜聞。結果功夫不負有心人,杜甫於天寶十四年(755)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在任八個月左右),至德二年(757)又當了一年的左遺,官雖不大,卻是京官,皇帝侍臣,也算是“國家機關公務員”了。

  然而杜甫這位詩聖、“情聖”(梁啟超語),從政實非所長,終究不適合官場的生活。例如在任左遺期間,杜甫很快就因不識時務,犯顏直諫,疏救房而得罪了肅宗,斷送了自己政治前程:被貶為華州司功,去陝西華縣管地方上的文教祭祀這類工作去了。杜甫的“金飯碗”總共也就端了可憐的一年多而已。

  “高不成”之後,老杜也堅持“低不就”。他很快就棄官往秦州了。他的好友嚴武三番五次勸他出仕,他大都拒絕了。就連屢次上奏皇帝為他爭取來的“工部員外郎”這樣的官職(相當於工業部副司局級),他任職僅僅半年也就辭去了。

  杜甫不是不想做官,但他想做的'是“竊比稷與契”、“立登要路津”的大官京官,有所作為,兼濟天下,而不願做碌碌無為的小官、地方官,更不願與大小官員們同流合汙,尸位素餐,如黃雀一般但營口食,如螻蟻一般但求其穴。與其恬不知恥地蠅營狗苟,阿諛奉承,爾虞我詐,還不如高蹈遠隱,回到他的鄉間茅屋隱居作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