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書筆記範文(通用11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書筆記範文(通用11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讀書筆記1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的一部分內容,感覺很受啟發。其中有幾句是: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聽到別人對你指出錯誤就生氣,別人表揚你時就高興,那麼壞朋友就會來靠近,良師益友就會離你而去。這句話讓我想起發生在暑假裡的一件事。
暑假裡我每天都要練習幾張毛筆書法。有一次我剛剛寫完了一張,感覺寫得非常不錯,就炫耀著讓媽媽看,希望得到她的表揚。可媽媽卻說:“有幾個字寫得不工整,像是喝醉了酒一樣東倒西歪,沒有寫出字帖上的味道,再接著練習。”我一看媽媽不但不表揚反而批評我,頓時火冒三丈:“你有什麼資格說我呀,有本事就寫一張比我還好的字來!”媽媽聽了非常生氣,就又批評了我幾句。我更加氣惱了,就怒氣衝衝地跑進自己的臥室,重重地把門摔上,不理媽媽了。可過了一會兒,我就開始後悔了,不該對媽媽那樣說話,惹媽媽生氣,感覺自己很不懂事。
今天讀了《弟子規》,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如果聽到別人的表揚,應該態度謙虛;當別人批評你的時候,你也要虛心接受,只有這樣,你的良師益友才會多,你才會更加進步。
《弟子規》讀書筆記2
人身在世,短短几十載,須有規則來約束自己。《弟子規》中講述到聖人訓言:孝悌謹言慎行,愛眾親仁,餘力學問問,對此,我頗有感觸。
在我們中國現有教育體制中,似乎給孩子灌輸最多的是學問,忽略了一些生命中必要的品質。踏進大學校園,一路走來,讓我懂得很好的生活。
生命中,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無論在哪裡,我們不可以忘記對父母那份摯愛。他們的面容滿是滄桑,曾幾何時,皺紋已佈滿了他們的臉龐。他們在辛勤耕耘,把我們送向遠方。此刻踏上異鄉的土地,遙望家的方向,不覺已淚流兩行。我會記得對父母的承諾,我會努力做他們希望做的事。電話裡聽到他們的聲音,是慢慢的思念。
不經意間,我們不再是那個稚嫩少年,我們要學會做人,學會認知。四海之內皆兄弟,在寬鬆的學習環境裡,隱忍,從容,泰然處之!生命就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尊師重道,謹言慎行,勿焦勿燥。在生活中,秉承“至誠至博”的校訓,誠樸,誠實,誠信,樸實無華,以誠相待,取信於人。在人生中不斷追求學問和事業的境界,胸懷寬廣,海納百川。
與人交往,平等仁和。寬容,大度,親近有內涵的人,讓自己在融洽的氛圍裡成長。做一個仁愛的人,只要心中有愛,每天就會有溫暖的陽光。天會晴,風會止,風和日麗中,我們心中是溫暖的朝陽。
心靜如水,方能氣貫長虹。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在生活中的磨礪下成長成熟,記得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學習中保持平穩的心態,生活中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以自己的方式來生活,來學習,讓自己的大學生活穩定而又多彩,品味生活的甘甜,忍受生命的苦楚。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問。在大學的生活裡,不僅培養自己的生活能力,還要培養與人交往,做事的能力。謹言,慎行,愛眾親仁。我相信生命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只要有付出,就會有回報。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在未來的生命裡搏擊風雨,縱使明天風雲變幻,我心依然!當生命有了新的規劃,就應該全力以赴。想要放棄的時候,想想自己最初的堅持是為了什麼。以後的日子裡,謹記今天抄寫《弟子規》的激情,用今天的這份赤誠面對未來每一天的生活。
《弟子規》讀書筆記3
讀《弟子規》一書,讓我有愛心。文中寫到“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句話的意思是:“對於大眾要有關懷愛護的心,人與人之間應該和睦相處,因為我們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塊土地上。”我以前愛吃的不給別人吃,玩具不給別人玩。
讀了弟子規,我明白了人們應該互相關愛。
這次玉樹大地震,讓我想起要關心災區的小朋友。學校組織大家捐款,我把平時攢起來的零花錢捐給了災區,讓玉樹小朋友們有學上,有飯吃。
《弟子規》這本書真好,讓我明白做人的道理。
《弟子規》讀書筆記4
坐上木椅,隨意地拿出一本《弟子規》,輕輕地翻開一頁。飄逸潔白的紙張上,一串端正方圓的字跳動著,“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它們喊著口令,踏著方步,走進了我的內心,高喊著;“你做到了嗎?”我,做到了嗎?我有些底氣不足,是心虛的表現吧!生活中的一幕幕像放電影似的在腦海裡掠過。捫心自問,似乎在成長這條五彩路上,我確實沒有做到。
“父母呼,應勿緩”。媽媽的大嗓門又嘮叨起來:“快過來!”“嗯。”我懶洋洋地應著,手裡仍拿著書,嘴裡仍舊嚼著餅乾,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不知過了多久,“唉,真好看!”我終於放下了書,這才想起去廚房看看。可一看,媽媽早把菜端到了桌上,正怒氣衝衝地看著我呢。哦,“父母呼,應勿緩”。我似乎明白了什麼。
又是一個鳥語花香的早晨。我開心地呼吸著空氣,身邊的風鈴草搖曳著。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快幫我去超市買包鹽!”唉,差點忘了還有媽媽嘮叨的摧殘。我心中的金色大門轟然倒塌。我有些惱怒,裝作沒聽見,直奔洗手間“避難”。外面的動靜漸漸小了下來,我探頭探腦地從門後鑽出來。躡手躡腳地爬出來。像只小老鼠一樣東瞅瞅,西望望。在確定安全以後,我小心翼翼地走了出來。廚房裡,媽媽還在忙碌著,鍋碗瓢盆碰撞著,清脆的叮噹聲迴盪在廚房裡。桌上放著一包鹽,麵條的香味從廚房裡一陣陣的飄出來。我正準備悄悄地走開,媽媽像是察覺到什麼似的,猛的一回頭,我的身影暴露在她的視線裡。我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正準備接受一場唾沫大戰。一抬頭,我橫起來的心又軟了下來——媽媽的眼神有些失望,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我突然有些觸動,心裡似乎有什麼裂開了。“父母命,行勿懶”是不是心中早已習慣了做反面教材?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的腦海裡不斷迴響著這兩句鏗鏘有力的話語。詩意早已存在腦中,可是否注入心中?“你快來看看,這麼粗心,計算題錯了這麼多。”媽媽的聲音又響了起來,這次的嘮叨似乎不再讓人厭煩,倒像是對我的原諒和鼓勵。我張了張口,又下意識地閉上了。嘴邊本帶著厭倦的話語迅速變成了一句誠懇地認錯:“知道了!媽媽。下一次會注意的!”媽媽似乎有些奇怪:“今天態度怎麼這麼好?贊一個!”一句看似隨意的話,卻如春風一般撥動了我的心,泛起了一絲絲漣漪。原來並不如書中的話所說,我們不能改變生活的現狀。因為只要用心改變自己,生活也會因為你的進步而變得美好。孝,也應該是這樣的吧。
我又拿起《弟子規》,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只是這次,它不再是一部經典書籍,而是一冊成長路上必不可少的引導之書。“沙沙”,書頁翻動的聲音迴盪在房間裡,那麼輕柔,那麼美妙……
《弟子規》讀書筆記5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一聲聲稚嫩的童聲為我拉開了桌上那已被陽光照耀得暖融融的書本。是古代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孔子教誨的精華,流傳千年而不變,孔子信仰著“百善孝為先”的說法,他的弟子們用短短的三言韻語簡潔明瞭地指示出學生該走的正確的道路,我也受益匪淺。
孝是一個人應盡的職責,讓每一個老人都能享到天倫之樂是我們這些做兒女的責任,可又有多多少人為了一張張花花綠綠的鈔票喪盡了天良,幹出瞭如同禽獸一般的事。《弟子規》中有一句話:“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意思是:冬天要讓父母溫暖,夏天要讓父母涼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請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孝者就是如此,黃香可謂是古代難得的孝子,他的母親在他9歲那年因病去世,父親的身子也很虛弱,他從小就很懂事,家裡的苦活累活都是他承擔起來的。夏天的傍晚,太陽雖然已經躲到了山後可床上的枕蓆還是如火中燒般的滾燙他就搖著蒲扇把枕蓆扇涼,讓父親舒舒服服的入睡;冬天,他更是用自己的體溫來溫熱父親的被窩。
再想想我呢?父母對我儘可能地滿足我的慾望,希望我過一個快樂開心的童年,而我有時卻對他們有種種的不滿,我現在很後悔,後悔我以前的歇斯底里,後悔對他們發過脾氣……
總之,弟子規讓我懂得了許多,讓我更加深刻的理解到:這世上,孝可以讓人更加美麗。
《弟子規》讀書筆記6
媽媽常常誇獎我,自從學了《弟子規》我長大了。今天我又一次坐在書桌前又一次開啟《弟子規》這本書,“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讀著讀著,一幕幕的往事,在我腦海裡一一閃現……
原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黃香九歲時,母親因病去世,他與父親相依為命。夏夜,黃香用蒲扇扇涼父親的枕蓆,使辛勞的父親早些入睡。冬夜,黃香用自己的體溫把被窩焐熱,再讓父親睡下。黃香長大後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他的孝行成為千古美談。”
那是發生在去年冬天裡的事情。
“媽媽,快,快上床。”我再三催促著媽媽上床,你肯定以為我是擔心媽媽累了,其實你想錯了。我是想讓媽媽早點幫我把冰涼的被窩焐熱,這樣,當我寫完作業,上床睡覺時,外面是“寒氣襲人”,只要一鑽進自己溫暖的被窩,裡面就“溫暖如春”,我甜甜地進入了夢鄉。對媽媽的冷暖,我卻全然不顧。
在經典誦讀課上,老師給我們講了黃香的故事。放學後我再也忍不住了,任憑羞愧的淚水在臉上流淌,心裡暗暗地說:“媽媽,您放心,我再也不會讓您為我暖被窩,而相反,我會為您暖被窩。媽媽相信我吧,媽媽,從今以後,我一定要做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
又是一個寒冷的晚上,我早早地做完作業,漱洗完後,悄悄地睡到媽媽的被窩裡。心裡不停地說:“快點暖起來吧!快點熱起來吧!”當媽媽睡進暖和的被窩時,又驚又喜,一下把我摟進懷裡說:“媽媽的好寶貝,謝謝你。”
誦讀了經典,我從中學會了許多,這本書,像朋友一樣,給予我很大的幫助,告訴我什麼該去做,什麼不該去做,我喜歡它!
《弟子規》讀書筆記7
寒假裡,老師讓我們去自學國學知識,建議我們先去背《三字經》、《弟子規》、《千家文》、《千家詩》這些國學典籍,今天,我就來說說我背弟子規的體會吧。
《弟子規》原名叫《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寫的,主要講的是要對父母孝敬、對兄弟友愛,言行謹慎,做人要誠實守信,對他人仁慈博愛,還要多學習,多讀書,向聖人學習。《弟子規》中有一段話:“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意思是讀書的方法是要注重心到、眼到和口到,要專心致志,一本書開才始讀,不要又想看別的書。
而我讀書時,總是忘了做到這三到,有時看書時不夠專心,一邊看書,一邊想我家養的兩隻小白兔怎麼樣了?它們愛吃的蘿蔔吃光了沒?它們現在是在睡覺還是在搶東西吃?想到這,我就坐不住了,忍不住要去兔籠邊瞧瞧,結果,什麼內容也沒記到腦海裡。
讀了《弟子規》這段話後,讓我更加體會到讀書不專心,效率就很不高,花很多時間在學習上,結果仍學不好,今後我讀書時一定要做到心到、眼到和口到,以較少的時間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這就是我學習《弟子規》後的一點體會。
《弟子規》讀書筆記8
在學校的統一要求下,我讀了《弟子規》。《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是清代康乾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後來清代儒生賈存仁將其修訂和改編,並將書名改為《弟子規》。其內容採用論語中的“學而篇”第六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一共三百六十句。其核心思想是孔子的“孝”“悌”“仁”“愛”,具體列出了為人子弟在家和外出時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求學等方面應有的禮儀和規範。我學習《弟子規》,主要有以下感想和體會:
一、我們要孝順父母
我們要聽從父母的吩咐,為父母分憂,不讓他們擔心。“百善孝為先。”《弟子規》告訴我們要孝順長輩。孝的第一步是傾聽和了解父母的需要,第二步是按照父母的需求努力實踐。我常常十分愧疚,因為我最大毛病就是拖拉、偷懶。父母叫我做事時,我常常拖一兩個小時,有些事甚至一兩天不去做。孝為百善之首,我連這麼小一點事都不能做好,怎麼對得起父母?
二、我們要懂得如何為人處世
《弟子規》提倡對長輩要“孝”,對平輩和朋友則要“弟”。所謂“弟道”,即一種守望相助的同胞之情。我們與人相處懂得謙讓,出門在外要注意禮節。喝東西、吃東西時,或落座或走路時,都應該長者在先,幼者在後。會餐時,在座的如有領導、師長,不要看到遠處一道自己喜愛的菜,就不管不顧將其撩過來放到自己跟前,或者只盯著一兩道菜,別的菜連一筷子都不伸。這些禮儀是對長者的尊重,也是個人修養的體現。
三、我們要管理好自己
我們要生活有規律、外表整潔、愛乾淨、行為規範,把自己變成一個有涵養有內涵的人。處事要穩重,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在做事時不會出現大的錯誤與瑕疵。給人良好的感覺很重要,一個衣冠不整的人不會有人願意接近,一個過度飲酒,出入不良場所的人也不會有所成就。行為不端正的人不會讓人放心與信任。
四、我們要講誠信
凡出言,信為先。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相信大家都明白,造謠生事,敗壞他人名譽是極其可惡的。不要輕易承諾,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五、我們要懂得仁愛
眾人平等,不管是誰都有愛與被愛的權利,你不喜歡但是你不能傷害他,對好人讚歎與傳播,對惡人制止、適當包容、教導、感化。
《弟子規》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語言清晰明瞭,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文筆自然流暢,樸實無華,影響深遠。它是一本優秀讀物,對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和行為道德,有著重要作用。在我看來,《弟子規》不僅是一本好書,而且是一面鏡子,一面幫助自己不斷完善自我、提高個人素質、培養良好習慣的鏡子。
《弟子規》讀書筆記9
《弟子規》教誨我們,幸福的源泉在於以一顆感恩的心,一顆付出的心對待他人,要有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心境,要有隻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境界,這樣我們的人生之舟才會划向幸福的彼岸。因此,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學生,都應該迅速投入到力行《弟子規》的熱潮中。
學習《弟子規》,不僅是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思想昇華的過程。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就要把聖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融入到一點一滴中。
我相信《弟子規》就好像是一盞燈,燈光亮一些,我們身邊的黑暗就少一些。這也應了《弟子規》裡的一句話: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就讓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弟子規》為模範,為成為一名文明的實驗學生而努力吧!
《弟子規》讀書筆記10
《弟子規》一本金色的小書,短小而精悍。傳承著中華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凝聚著一輩輩人。它首先講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我讀它、品它,學會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小時候,我總是以為媽媽理所當然的應該為我做很多事情。我習慣了母親縱容我!有什麼話我也只會和母親說。
父親,從來都是不善言辭的,也不懂得怎樣去表達愛。每次回家後話也不多,時常和母親說幾句無關痛癢的話。那時候,我總覺得父親是沒有愛的!
只記得有一天母親去看外婆了,走得很匆忙。父親是從來不會做飯的,我想大概我和父親會出去吃點什麼簡單的不叫飯的飯了。可當我放學回家開門看見父親很戴著跟他很不搭的圍裙,一副很認真的做飯請不要打擾的樣子。大概是第一次看見這樣的父親,心裡莫名的有點酸酸的,晚上也很莫名的跟父親說了很多話。
印象很深的記得他很期待的問我,還行嗎?好像有一點鹹了,我試過了覺得還好,不行的話我再重做一次吧。你試試?我完全忘了那頓飯是什麼味道了,只是覺得和平常的味道差了很多。也許,我嚐到了父親的味道。後來父親還第一次為我切了飯後水果,我們很融洽的聊了什麼,那時候我突然就覺得自己長大了,能體諒父親了,也覺得父親原本很親切。第二天父親叫我起了床,做了很簡單的早餐。母親回來後,我覺得我反而更喜歡和沉默的父親交流。我甚至嘲笑父親應該多像母親學習做飯,真的很難吃呢!父親說等他老了,他就做飯給母親吃,他們一起去一個安靜的地方,他說他要好好享受一下二人世界的感覺,那一刻,我覺得我們一家都很幸福!
父親一直是我們的頂樑柱,母親就是我們家的後勤總部。那時候我突然就理解了不太會表達愛的父親,父親——原本就很高大。
沒有任何人能與他們相比較。他們毫無私利,毫無所求,甚至很沉默。他們為我們付出了汗水,青春,付出了一切,需要的就是我們的開心,我們的幸福。
日月如梭,我只希望時間慢一點,一直做他們的小孩。陪著他們一起平淡的幸福著!
《弟子規》讀書筆記11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
《弟子規》,雖然它年齡遠不如日月星辰,但其意義卻一點也不比宇宙中的太陽遜色。讀《弟子規》,真讓我羞愧不已。書中字字珠璣的話語,雖然簡短,卻包含著無數的道理,讓我受益終身。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當我讀到這些語句時,不禁想起自己的所作所為,羞愧難當。
記得那是一個多雲的日子,媽媽從北京出差回來。“叮叮叮……”樓下的門鈴響了,原來是媽媽讓我下去幫忙拿東西。我心想:媽媽肯定提了不少東西,五層樓的高度,再加上那麼重的東西,我才不下去呢。於是我便堵上了耳朵,跑回自己的房間去了。“兒子,兒子……”媽媽在樓下不斷地叫喊著,我的心裡在做著激烈的鬥爭,到底是去還是不去呢?“哎呀,都煩死了,我的腦袋快要炸了。”我小聲的嘟囔著。算了,一不做,二不休,不去就是不去,回頭就說沒聽見就行了。我又繼續把頭埋在了胳膊下面儘量不去聽樓下的叫喊聲。
一會兒,媽媽提著大包小包上了樓,“噹噹噹”的敲響了家裡的大門。我趕忙去開門,“你剛剛在幹什麼?沒聽見我在樓下喊你嗎?”媽媽疑惑地問我。“我,我,我剛才在寫作業,沒聽見。”媽媽不疑有他,一邊把手伸進包裡,一邊神秘兮兮的問我:“你猜媽媽給你帶什麼來了?”然後拿出了一個大塑膠包,“看,媽媽給你帶北京最有名的烤鴨回來了,開葷嘍!”我不好意思的結果烤鴨,想起了剛才自己的作法,後悔至極,真想回到剛才,到樓下去幫媽媽一下。可是,我沒有後悔藥。
九歲的黃香,為了讓父親睡的安心,夏天睡前幫父親吧床鋪扇涼,冬天寒冷時為父親把床鋪暖熱。想想我自己的所作所為,我簡直無地自容。媽媽,對不起,願你能原諒我。我一定要改正。《弟子規》,你讓我懂得了孝敬父母的道理,你讓我懂得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謝謝你,《弟子規》。
你是一顆永垂不朽的明珠;是你讓我懂得了那麼多,我要在這裡對你說—謝謝你,《弟子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