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弟子規》讀後感(8篇)
《中華弟子規》以中華傳統美德為主題,以孝孝、魔法小寵為敘事中心,聚焦孩子日常生活,將弟子規應用貫穿於親切活潑的一個個小故事中,讓博大的傳統智慧給孩子的成長以溫暖的依靠。動畫是國內以故事形式敘述弟子規的開山之作,必將成為影響孩子一生的經典!
《弟子規》讀後感
一
《弟子規》改變了我
小時侯的我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知道關心別人,體諒別人,不理解父母,不知道父母吃了多少的苦。
時間飛逝,眨眼間,我已經上了中學,首次接觸了《弟子規》,並認真完成老師的作業,基本改掉了"小皇帝"的風格。
在平安夜那天,教《弟子規》的於老師講的是關於孝敬父母的事情,講了很多類似於"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話,並且留了一個作業——為父母洗腳。這對於在家中頗有"小皇帝"的風格的我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一般,雖然在學習《弟子規》的期間很努力的做家務,可洗腳這個作業還是無法讓我接受,因為心中突然冒出了一個字"髒".雖然明知應該孝敬父母,但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這個現實,只是想在心裡偷偷地把這個作業深深地埋藏起來。
第二天,於老師果然問了大家有沒有為自己的媽媽洗腳,磨不開面子的我不知所措,只好隨著大家舉了手,老師好象猜透了我的心思,說的什麼我也記不清了,只記住了一句話:"父母為我們做了這麼多,我們連為父母洗個腳都不肯嗎?"當我正回味這句話時,老師說:"大家也可以讀一讀《弟子規》,讓心平靜下來。"
放學了,寫完作業後,我讀起了《弟子規》,讀著讀著,心情越來越沉重,讀到了"入則孝"這部分中的"親愛我,孝何難。"時,突然想起了媽媽為我做的所有的事,我便想努力地把作業再從心底挖出來。這時,媽媽回來了,我便拉著媽媽去洗腳。當脫掉媽媽的鞋和襪子是那一刻,我驚呆了,媽媽的腳被磨出了一塊塊的繭子,不知所措的我問了一句傻話:"媽媽,疼嗎?""傻孩子,繭子怎麼會疼呢?"媽媽邊說邊撫摩著我的頭。
"小皇帝"終於知道了淚水的滋味,是鹹的,它包涵了所有的自責和歉意,我認認真真地為媽媽輕輕地洗腳……
我要感謝《弟子規》,是《弟子規》找回了我的孝敬心,是《弟子規》教會了我如何做人,《弟子規》改變了我,《弟子規》一定會讓我更完美!
二
開學初,學校組織我們學習了一本經典書籍——《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此書堪稱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生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句話是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它充分體現出了做人要講信用,說謊話騙人胡言亂語是不可取的。這不禁使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件事: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曾經對電腦遊戲十分著迷,只要一碰到滑鼠,我就完全沉浸在電腦遊戲的世界中,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周圍的一切,與媽媽約定的結束遊戲的時間一拖再拖,為此,媽媽大發雷霆,我才不得已關掉了電腦。如今,我學習了《弟子規》,想想先人們的教誨,反省我的行為,我感到非常的汗顏,做人是應該講究信用的,信用是一個人的做人之本,如果一個連信用都不講的人,他又怎麼能夠立足社會,成就一番事業呢?《弟子規》使我認識到了我以前所作所為的不足,我想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以《弟子規》時刻警醒自己,做到誠實守信,多一些精彩的細節,少一些失信的言行多一些靚麗的風景,少一些違約的承諾。向著自己追求的目標,不懈地去努力、去拼搏,讓自己的人生綻放光彩。
總之,透過學習《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我要把其中學到的道理應用到學習、生活中去。
三
背誦《弟子規》體會
假期時,我按照老師的安排,學習背誦了國學文章《弟子規》,文章中雖然有很多的意思不太明白,但也學習到了很多東西,自己也按自己的理解,做了很多事情。文章中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規 聖人訓 守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和長輩,關心愛護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學習。假期中,我做到了尊敬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聽他們的話,為他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今後,我會更多的學習《弟子規》中的知識,更好的理解。
我覺得學習國學,就是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能讓我們更文明,更有禮貌,更懂事,更有利於我們現在的小學生成長。所以我以後要多讀書,特別是國學方面的書,多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等我長大了,好做一個傳播中國國學的學者。
四
讀《弟子規》有感
今年寒假,學校要求我們背《弟子規》。回到家我問媽媽什麼是《弟子規》,媽媽說《弟子規》主要講在學習和生活中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媽媽還說要我對照自己的行為認真閱讀,背誦。我一聽來了興趣,心想自己平常是家裡的乖乖女,應該不會與書中所說的有多大差距。
我每天詳細閱讀《弟子規》卻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有許多缺點。
《弟子規》中說:"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可是我偏偏和書作對,我的書桌上放著練習本,練習冊,漫畫書……所有和學習有關,無關的書全都放在書桌上,東一本,西一本,我的書桌成了"舊書攤",要想找一本急用的書,有時比登天還難。現在我得好好收拾收拾,保持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弟子規》中還說:"出必告,反必面。"但是我出去玩卻常常忘記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沒有告訴媽媽,我回到家裡媽媽狠狠地說了我一頓,我讀過《弟子規》以後,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對,我出門時要和媽媽打招呼,回家時也要跟媽媽說一聲。這樣媽媽就不用擔心了。
我讀完了《弟子規》,瞭解了自己的缺點,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點,做一個完美的好孩子。
五
《弟子規》讀後感
最近,拜讀了我們祖先的傑作《弟子規》,這本書全文不過360句,計1080字,其基本內容,是融合古代聖賢對青少年學生的訓誡,教誨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弟子規》即據此編寫,先後有序地講解了學童們孝敬父母、關愛兄弟、修身養性、為人處世、讀書求學的生活基礎規範。這本書分為入則孝、處則弟、謹篇、信篇、泛愛眾、親 仁和餘力學文。
細細品味後茅塞頓開,平時裡對人生的點滴感悟都在聖賢的教誨中有明確的答案,字裡行間充滿著人性的真正體現。
在弟子規第四課"信",我知道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母親履行的責任像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淨心田。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為回報等待,一心守候,只為子女成材。我學了"入則孝"以後,心裡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一個對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如果說他能夠幹成大事業,那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個不懂得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後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
《弟子規》裡面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自己去細細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由於人生中有許多酸甜苦辣,才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
"弟子規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這是弟子規第一段。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有餘力,則學文".而我們現在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學文"上,大大忽略了做人教育。雖然也有品德課、政治課,卻只是背書、考試,過後水過鴨背,什麼也沒留下,更別提深入骨髓的東西了。這是我們現代教育的最大失誤。
弟子規如何教孩子做人呢?這一段講的是總的原則,後面還會具體事情具體說。總的要求是:首先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謹慎、講信用。對待大眾平等仁和,親近仁德的人,向他學習。能夠做好這些,還有精力,才可以學習知識,如果做不好這些,學習知識是沒有用的。
這個總的教育原則,到今天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每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些,我們的和諧社會才是可以期待的。機器人可以把全世界的知識放在自己的晶片上,但是他們沒有血肉,沒有靈魂,因為他們無法做到"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我們的教育,是要教育出一群機器人呢?還是要教育一群人?
現代生活的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心理壓力增大,子女教育困難,鄰里關係緊張,同事之間互相猜忌。面對這些問題,每個人總是想盡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擺脫以上煩惱。可是,最後的結果只是顧此失彼,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
六
讀《弟子規》的體會
我閱讀和背誦這篇文章後,使我懂得了以下六方面的道理:第一節 使我懂得了我們要尊老愛幼,尊敬長輩愛護兒童。努力做到聽老師和家長的話,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情。
第二節 使我明白了兄弟同學之間應該和睦相處。決不能貪圖錢財。努力做到團結大多數人,做一個平易近人的好學生。
第三節 使我知道了只有早睡早起才能身體好,使每天都能精力旺盛地學好每一門功課。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嚴格遵守作息時間。
第四節 使我懂得了做人不能欺騙他人,只有誠實待人才能使他人相信自已。我們要做一個誠實可信的好學生。
第五節 使我知道了人們應該愛護花草樹木,保護好我們生活的環境。
第六節 使我明白了我們必須充分發揮自已的聰明才智,我要必須充分表現自已的才華努力學好每一科功課,爭取做一個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
七
我學《弟子規》了
寒假生活結束了,我覺得我的假期過的很有意義,因為老留的作業是背誦並理解《弟子規》。這跟我們平時的家庭作業不同,因為不僅鍛鍊了我們背誦課文,理解課文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讓我們懂得了如何尊敬師長和父母,怎樣和兄弟姐妹融洽相處,怎樣學習,怎樣做事,怎樣做人。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一句,主要告訴我們對於父母的召喚,回答不能遲緩,對於父母的命令不能遲遲不去行動。可我以前不是這樣父母叫我做事時,我總是假裝聽不見,學了《弟子規》後,我意識到我錯了。
《弟子規》中還有"置冠服,有定位。"這一句,是告訴我們自己的物品擺放要有明確的位置,不要太隨意,而一直以來,我的物品經常隨處擺放,需要用時,經常找不到,所以在這個假期裡,我養成了很多好習慣,其中就有打掃屋子,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擺放位置,現在我的房間再也不是以前那個媽媽眼裡的"小豬窩"了,我自《弟子規》中還有很多很多的收穫,比如說,在學習上,不要拖拉,愛護書籍上要做到,尊敬師長上等等,很多很多。
《弟子規》對我的幫助很大很大,今後我一定把他背的熟熟的,作為我以後行為的量尺,相信在這個好朋友的監督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我一定會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小學生!
成功要不斷積累——讀"孟母斷機"有感瀋陽市南京十校 二年一班 郭萬達 指導教師 姜崇豔
今天,我背了《弟子規》中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具體意思是:父母的教誨,一定要恭恭敬敬地聽;如果父母責備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虛心接受。"孟母斷機"是關於這四句話出處的故事:孟子小的時候讀了一些很深奧的書。有一天,他讀書厭倦了,就跑回家裡。這時孟母看見了他,立刻把織布的梭子折斷,扔在了地上。母親說:"織布要一寸寸地織,才能織成……"孟子恍然大悟……
在實際生活中也有一些類似的事情,如:爸爸怕我累,不同意讓我補習英語,但是我還是堅持學了。因為我想:成功源於不斷積累。只有學習的外語知識多,接觸外語知識的面廣,我才會比別人積累更多的東西,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還有很多例子,在這裡就不一一道來了。
透過讀這個典故,我悟出了一條道理:成功=1+1……+1!
八
—— 讀《弟子規》有感
在寒假裡,老師讓我們通讀《弟子規》,開始我覺得沒什麼意思也看不懂,後來,媽媽讓我上網看了《弟子規》電腦版說明,讓我讀一句看一句註解,慢慢得我終於明白了。這本書是我國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是約束兒童的行為,明確道理的規範讀本。這本書無論是在孝悌,行善,日常行為等方面都給予了正確的解說。主要是讓我們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讓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好事,摒棄不良行為。
第一部分"守孝悌".這三個字看似很簡單,其實內容很豐富。這裡包含了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師長"這裡指"長輩""老師"及"兄長".一個人首先要孝順父母,烏鴉尚知反哺,作為人更應該對養育自己的父母加以報答。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不熱愛自己的家人,長大以後就談不上熱愛故鄉,熱愛祖國了。所以"守孝悌"是做人的根本。結合我的生活,我發覺有很多地方我做的不夠,當媽媽爸爸批評我的時候,有時我明知道不對也要反駁;當我情緒不好的時候,有時我會對他們大喊大叫,不能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通過了解此句的真正含義,我明白這是對父母的不尊不敬。
其次,這本書還講述了日常起居的行為規範。比如"衣貴潔,不貴華"穿的衣服乾淨整潔就可以了,無需高檔、華麗,更不能互相攀比,看誰的衣服及用具貴重、奢華,這都是不正確的行為。這也是我爸爸媽媽經常教育我的,學生要以學習為主,互相攀比對我們的成長是無意義的,只有害而無利。 犯錯誤是難免的,有了錯誤要勇於承認,即使遭到斥責或打罵,也應該拿出勇氣面對。"過能改,歸於無",只有知錯,才能改錯。不能因為掩飾犯下的錯誤,就撒謊,而犯下另一個錯誤。我從小媽媽就教育我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長大以後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我牢記媽媽的教誨,牢記古人的尊尊教導。
"物雖小, 勿私藏,苟私藏 ,親心傷"這本書還在道德方面教育我們明辨是非的觀念。別人的東西不能佔為己有,不能私動,私動是可恥的行為。我記得在我上幼兒園的時候,爸爸媽媽曾經說過: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因為那不是自己的,如果喜歡回家跟媽媽爸爸說,我們給你買。至今這句話還印在我的腦海裡,永遠不會忘記。"不如人,當自勵"、"見人善,即思齊",如果思想、學習上有不如別人的地方,應當努力下功夫趕上,以好的榜樣激勵自己。上學期我的數學因為不認真、馬虎,成績不理想,得100分的時候很少,於是我暗暗下決心透過努力我一定要得到提高。
這本書產生的時代畢竟是封建社會。有它的歷史侷限性,我們要站在現今時代的高度評判學習這本書。有繼承,有摒棄,傳承健康的歷史文化精髓,維護民族文化遺產,使中華民族的精神永遠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