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板報大全> 一年級小報清明節

一年級小報清明節

一年級小報清明節

  清明節,人們都說是一個悲傷沉鬱的日子,但是我們要學習那些在天堂的人對生命真誠追求,要充滿希望地度過每一天!下面是清明節小報一年級,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林蔭漫步,聆聽百鳥的歌聲享受大自然的美妙,晴朗無雲的藍天,平靜清澈的湖水如同玉女的梳妝鏡,站在曉風殘風的柳岸上,開始追尋對清明最真切的回憶……每年一到清明,最先在我腦海的不是寫文字追思,而是一幕一幕的畫片,清晰而又模糊。指尖敲擊文字,猶如在玩味遊戲,但是又比較的任性。越是想讓文字簡潔,接近真實的時候,卻總是在記憶中看不到自己。

  找不到自己,我很想看到自己。看到是一種幸福,看不到是一種痛苦。於是我真的懷念那段記憶,一段與之祖父的幸福生活。幸福以“我”起頭,這個人稱我喜歡,也很奇妙;它讓我更加真實的展現,更重要的是它代表著一種人格的確定。在那段記憶裡,“我”並非個體。

  我所祭奠的只是祖父,那個“我”也是不代表任何人的,只是起穿針引線的作用罷。

  提起祖父的故事,其實我永遠都回憶不完的,甚至這輩子我也無法回憶完。只要喜歡,的確,在那個年代,天與地,人與事。看似簡單枯燥但卻意味深長,催人淚下。我知道,每當我在祭奠祖父的時候,自會承受想往那段幸福的痛苦。往事如煙,往事並不如煙。我愛我的祖父婆,我對他們的追思與緬懷是我一生的不變。在此跪拜這位慈祥善良的老人天國一路走好。

  深夜,外面的風還是夾雜著冷意,儘管這是春天。深圳。有風。幸福一直在延續。

  在悼念抗日英雄的同時,有誰可否知道,還有一些人在新社會的今天,為挽救他人的生命,而奮不顧身的跳入滾滾激流中,去救落水的同胞,為挽救他人而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他們的這種做法也是英雄之舉,他們就是英雄。

  還有那為他人的健康,而毫不吝嗇的獻出自己的鮮血的人他們也應稱為英雄。還有的人,為讓失明的人重見光明,在自己臨死時,獻出他們的眼角膜,使失明的人見到藍天見到太陽,他們應該稱為英雄,他們就是英雄。

  更有那為醫學的發達,在自己臨亡時而獻身醫學研究的臨亡人,他們不計名利,只為醫學研究而把自己的'軀體獻身醫學。他們的大義之舉,也是英雄的作風,他們就是英雄。他們是我們的先行者,是英雄,作為生者,我們都應該記住這些英雄,不能忘記他們,這是民族魂!!!歷史不會忘記英雄,作為後人,都應永遠的緬懷他們,以他們為榜樣,他們是我們大家的楷模,讓我們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加倍努力建設我們的美麗家園。

  在祖國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都能義無反顧地站出來,為祖國,為社會,為我們的同胞,做我們每個公民都應該做的,包括自己的身體。

  唯其如此,才能讓這些高貴的靈魂真正安息!!!

  清明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都拿著豐盛的食物去墓地追憶親人,寄託哀思。但是,此時此刻誰又會想起那些為共和國的建立而光榮獻身的烈士們呢?比如黃繼光,邱少雲,董存瑞,趙一曼,劉胡蘭還有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王樸等等。他們都是用自己年輕而寶貴的生命為共和國的成立添磚加瓦。

  中華民族是一個推崇“孝”道的民族,我們不應該那麼狹隘,也要學會換位思考,這些先烈們有的犧牲時才年僅十一二歲,和我們年齡相仿,和我們一樣都是普通人,然而他們的做法卻遠遠勝過那些成年人。為什麼呢?那是因為他們有堅定的信念和意志,有明辨是非對錯的睿智,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

  現在的中華民族繁榮昌盛,不需要我們付出生命才能為祖國做貢獻,可是我們仍然要學習先烈們的精神,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為國家為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保護環境衛生,在街道小區帶頭清理垃圾。樂於助人,在學校認真學習,主動幫助後進生。勤勞勇敢,在家裡幫助家長幹家務。這些都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更加美好!

  更重要的是還得有一顆感恩的心,不僅在清明節時要追憶先烈還要把烈士的精神發揚光大。在明年的清明節時,我希望能看到由我們小學生及社會各界人士自發組織的紀念英烈的活動,更希望在以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能做出更大的貢獻來安慰先烈!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裡面蘊含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蹟,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

  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是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寫出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又一年清明節,你在緬懷著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