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明禮儀手抄報圖片大全
禮儀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載體。要繼承弘揚祖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明禮儀宣傳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有助於提升個人素質。
文明禮儀手抄報篇一:
那些你不曾留意的中國餐桌禮儀
入座的禮儀
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在請長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後不要動筷子,更不要弄出什麼響聲來,也不要起身走動。如果有什麼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進餐時,先請客人中長者動筷子。
夾菜時每次少一些,離自己遠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飯時不要出聲音,喝湯時也不要出聲響,喝湯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時涼了以後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有的人吃飯喜歡使勁咀嚼脆食物,發出很清晰的聲音來,這種做法是不合禮儀要求的,特別是和眾人一起進餐時,就要儘量防止出現這種現象。
進餐時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現其他聲音,如果出現打噴嚏、腸鳴等不由自主的聲響時,就要說一聲“真不好意思”、“對不起”、“請原涼”之類的話,以示歉意。
如果要給客人或長輩佈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離客人或長輩遠的菜餚送到他們跟前。按我們中華民族的習慣,菜是一個一個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領導、老人、客人的話,每當上來一個新菜時就請他們先動筷子,或者輪流請他們先動筷子,以表示對他們的重視。
吃到魚頭、魚刺、骨頭等物時,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裡,或放在緊靠自己餐桌邊或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紙上。
要適時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幾句風趣的話,以調和氣氛,不要光著頭吃飯,不管別人,也不要狼吞虎嚥地大吃一頓,更不要貪杯。
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時,就要用餐巾或手擋住自己的嘴巴。
要明確此次進餐的主要任務。要明確以談生意為主,還是以聯絡感情為主,或是以吃飯為主。如果是前著,在安排座位時就要注意,把主要談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於交談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後著,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識性的禮節就行了,把重點放在欣賞菜餚上。
最後離席時,必須向主人表示感謝,或者就此時邀請主人以後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文明禮儀手抄報篇二:
禮儀的定義:
1、禮節和儀式。這是傳統的解釋,“禮”字和“儀”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禮”,多指個人性的,像鞠躬,欠身等,就是禮節;“儀”,則多指集體性的,像開幕式,閱兵式等,就是儀式。
2、人們約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種方式。這是現代通俗而簡潔的解釋,這裡的方式分行動型和非行動性,像鞠躬,給老人讓座等,就是行動型的,也就是尊重的形式,這需要行動才有效果;而像莊嚴場合不嘻笑,別人睡覺不吵鬧等,就是非行動型的,也就是行為規範,它不需要行動就有效果。
《詩·小雅·楚茨》:“獻醻交錯,禮儀卒度。”《周禮·春官·肆師》:“凡國之大事,治其禮儀,以佐宗伯。”《史記·禮書》:“至秦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採擇其善。”《北齊書·皇甫和傳》:“及長,深沉有雅量,尤明禮儀。”
基本含義:
致福曰禮,成義曰儀。
古人講“禮者敬人也”,禮儀是一種待人接物的行為規範,也是交往的藝術。它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於受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諧關係為目的的各種符合交往要求的行為準則和規範的總和。
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式、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
文明禮儀手抄報篇三:
文明禮儀小知識
著裝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答:一是要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體型、職業、身份等,使著裝為自己揚美顯善、避短藏拙。二是要合乎規範,注意搭配。三是在不同的場合穿不同的衣服,公務場合要傳統、保守,社交場合要時尚、漂亮,休閒場合要舒適、自然。
問路應注意什麼禮貌?
答:向別人問路時,要熱情、有禮貌,並根據對方的年齡、性別、身份作適當稱呼。當對方告知應走的路線後,要表示感謝。如果對方不能回答,也要表示感謝。
飲酒應保持的正確態度是什麼?
答:客人喝不喝酒悉聽尊便;喝什麼酒,喝多少,主隨客意;主人敬酒不勸酒,更不攪酒、鬧酒;喜慶節日飲酒不過量。
.公共場所主要是指哪些場所?
答:主要指影劇院、體育場(館)、歌舞廳、商場、醫院、旅遊景點、會場(會議室)、圖書館、閱覽室、候車室、候機室和汽車上、火車上、輪船上、飛機上等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