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下期黑板報
黑板報是以固定或移動的黑板作載體,用粉筆或廣告顏料作書寫繪畫工具的普及性宣傳陣地,具有容易擦洗、修改、更換的優點,是最經濟、最方便、最常見的一種宣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四年級下期黑板報,歡迎來參考!
中秋節的由來.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秋節。由於這一天居秋季之半,所以叫中秋節,民間俗稱八月節,這就是中秋節的由來。
早在漢代,我國就已經有中秋節了。不過不在八月十五,而在立秋之日。這一天,王公貴族出外打獵,將所獲獵物奈把宗廟。唐化,各種書籍中均不見中秋故事的記載,。到了宋代,關於中秋節的記載就多起來了。那時的中秋節責家結錦臺鉗,民間爭佔酒樓,就是貧窮的市民也解衣市酒,勉強迎 歡。從此,中秋節便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
中秋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除漢族外,絮佔、回、蘇、壯、布依、朝鮮等族也過此節日。跟中因古代秋天祭月的禮制有關,中秋節在每年陰曆八月十五舉行,恰值三秋之中,故名。
那麼,中秋節的由來演變如何?諸家說法不同,主要有下列幾種:
中秋節的由來之一:嫦娥奔月說,早在戰國末年成書的《歸藏》記載:昔日嫦娥一西王母的不死藥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人們對嫦娥寄以同情,說她登上了天帝的後庭,十分寂寞。所以在唐代開始將八月十五日夜的賞月改稱為祭月,期盼嫦娥迴歸人間。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 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這就是中秋節的來歷。
《長安玩月詩序》記裁:秋雲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贍魄團,放曰中秋。這就是說,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秋節。由於這一天恰是三種之半,所
以叫中秋節,民問***俗稱八月節。是夜,月亮最明、最因;月色也易美好,千家萬戶圍坐在一起觀賞月色,共享天倫之樂,因而,人們又把中秋節叫做團圓節。
不過,漢代的中秋節定在立秋之日。這天,王者出獵,以所獲祭宗廟包。到了唐代,各種類書中備載四時十二節令,單單沒有中秋節的故事。
而在宋人的筆記中,中秋節的記載就屢見不鮮了。宋代的中秋節,不用說富貴人家,就是貧窮的'市民也是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中秋節晚上,膂力兒童,連宵嬉戲。由此可見,中秋節在宋代已成為我國的一個重要節日。
敦禮臣著《燕京歲時記》雲:京師之日八月節者,即中秋也。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把以毛豆雞冠花。
此記作於四十年前,至今風俗似無甚變更,雖民生凋敝,百物較二年前超過五倍,但中秋吃月餅恐怕還不肯放棄,至於賞月則未必有此興趣了罷。本來舉杯邀***月這只是文人的雅興,秋高氣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覺得有意思,特別定這日為佳節,若在民間不見得有多大興味,大抵就是算帳要緊,月餅尚在其次。我回想鄉間一般對於月亮的意見,覺得這與文人學者的頗不相同。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
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又稱八月節,是農曆一年中三大節日(春節、端午、中秋)之一。由於八月十五在秋季七、八、九三個月,是居中的日子,所以叫做中秋節。提起中秋節的習俗,人們自然會聯想到月餅。
中秋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賞月和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了,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
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 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中國南方、香港及東南亞地區的華人,在中秋節夜晚提燈籠. 或將燈籠掛在門前。或將燈籠掛在門前。
在臺灣,陰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是個重要民俗節日,全臺灣放假一天。至今,臺灣一般民眾仍普遍有賞月吃月餅、柚子的習慣。
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