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板報大全> 文明禮儀手抄報三年級上冊

文明禮儀手抄報三年級上冊

文明禮儀手抄報三年級上冊

  職業是人們在社會上謀生、立足的一種手段。講究禮儀可以幫助人們實現理想、走向成功,可以促進人們團結互助、敬業愛崗、誠實守信,可以增強人們的交往和競爭實力,從而推動事業發展。

  文明禮儀手抄報篇一:

  泰伯採藥

  泰伯讓國。曲順其親。之荊採藥。被髮文身。

  【原文】

  殷泰伯、周太王長子。弟季歷。生子昌。有聖瑞。太王有傳位季歷以及昌之意。泰伯知父意。即與弟仲雍相約。因父病。以採藥為名。逃之荊蠻。被髮文身。示不可用。孔子以至德表之。

  李文耕謂泰伯之逃。遵朱注以讓商為定論。然即其默窺太王愛季及昌之意。率仲弟飄然遠去。使王季自然得位。而太王亦無立愛之嫌。其曲全於父子兄弟間者。渾然無跡。非至德其孰能之。

  【白話解釋】

  殷朝末年的時候。有個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字叫泰伯。他是周朝太王的長子。他的第三個弟弟。名字叫做季歷。後來季歷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姬昌。就是後來的文王了。生下來的時候。先有一隻赤色的雀子。嘴裡銜了丹書。停在門戶上。表示著聖人出世的祥瑞。所以太王有想把周朝國君的位子傳給季歷。再由季歷傳位給昌的意思。泰伯知道父親的意思。就和第二個弟弟、名字叫仲雍的約下了。假稱因為父親有病。要到山裡去採藥。藉著這個名頭。兄弟倆順便逃到蠻夷的地方。披散了頭髮。又在身上畫了花紋。表示自己的身子。是不可以再在世上幹事的了。孔夫子表揚泰伯。說他已經到了至德的地步。

  文明禮儀手抄報篇二:

  見面禮儀

  1、握手禮:握手是一種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增進友誼的重要方式。與他人握手時,目光注視對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顧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與人握手。在正常情況下,握手的時間不宜超過3秒,必須站立握手,以示對他人的尊重、禮貌。

  握手也講究一定的順序:一般講究“尊者決定”,即待女士、長輩、已婚者、職位高者伸出手來之後,男士、晚輩、未婚者、職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應。若一個人要與許多人握手,那麼有禮貌的順先長輩後晚輩,先主人後客人序是:先上級後下、級,先長輩後晚輩,先主人j士。

  2、鞠躬禮:鞠躬,意即彎身行禮,是對他人敬佩的一種禮節方式。鞠躬時必須立正、脫帽,西,或是邊鞠躬邊說與行禮無關的話。鞠躬前視對方,以表尊重的誠意。鄭重地;,嘴裡不6。後應雙6先女士後男表示尊重與能吃任何東目禮貌地注視。

  3、致意:致意是一種不出聲的問候禮節,常用於相識的人種場合打招呼。在社交場合裡,人們往往採用招手致意、欠身致意、脫帽致意等形式來表達友善之意。

  文明禮儀手抄報篇三:

  文明禮儀概述

  文明禮儀是人類為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的。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

  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物件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做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範稱為禮節,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為禮貌。加強道德實踐應注意禮儀,使人們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的原則上進行人際交往,告別不文明的言行。

  禮儀、禮節、禮貌內容豐富多樣,但它有自身的規律性,其基本的禮儀原則:

  一是敬人的原則;

  二是自律的原則,就是在交往過程中要克己、慎重、積極主動、自覺自願、禮貌待人、表裡如一,自我對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檢點,自我約束,不能妄自尊大;

  三是適度的原則,適度得體,掌握分寸;四是真誠的原則,誠心誠意,以誠待人,不逢場作戲,言行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