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第四單元]寫一篇散文> 從王蒙的無私成私想到的散文

從王蒙的無私成私想到的散文

從王蒙的無私成私想到的散文

  看王蒙的《老子的幫助》,第七章“無私成私”中,一段精彩的“你可以僅僅將無私作為手段,作為形象工程,以無私為表象,以成私為目的。然而,狐狸的尾巴是難以久遠藏住的,你的偽裝的結果可能是一時的得計與漸漸敗露與最終失敗”。令我想起餘秋雨的捐款門事件,想起昨晚上葡萄園散步時候與夫人女兒的對話,覺得有趣。

  餘秋雨真假捐款,對我來說並不重要。只是喜歡他的一些散文,並沒有把他作為人生的偶像。有限的精力耗費在關注餘秋雨真假捐款上,而不是學習餘秋雨的寫作技巧上,實在不是我妥善的選擇。重要的是我的`另一半——夫人、我的未來——女兒,是不是與我有著同樣的至少也是相似的“公”與“私”、“真”與“假”的定義。惟有夫人與女兒與我有著一樣或相似的定義,人生才能愉悅幸福,未盡事宜才能得到妥善繼續。

  昨天晚飯後,夫人與女兒放棄洗澡與洗碗,陪我到葡萄園散步。雖說已是炎熱的夏天,但晚上的葡萄園還是涼爽的,風微微吹乾臉上的汗珠,覺得特別的舒暢。三百畝的旅遊生態園,植物不算,動物除掉夜息的雞鴨豬羊,以及棲息在樹枝上的喜雀白頭翁魚鷹等鳥類,還有伏在魚塘邊的狼狗,就是我們家三個人了,顯得特別的僻靜。

  特然間,夫人說:“不好!值夜的還沒來,傢俱被偷了,就……”,我以為什麼樣的大事呢,原來是夫人中午看見有一輛白色的汽車在葡萄園區的路上轉了一圈,既沒下來看看,也沒在園區飯店吃飯,擔心是“來踩點的”,怕晚上來偷東西。我說:“社會財富不減少,偷就偷唄”。女兒說:“那有這樣巧的?”。雖說知道夫人的擔心未必不可能發生,也知道這樣的擔心就是“瞎操心”,根本沒有意義,但還是遵從她的意願,邊散步邊等到值夜的人來了,且與值夜的人強調了“危險性”。

  其實,在我心中,旅遊生態園園是三組四組莊鄰的園子,並不是我家的私有財產。農莊是旅遊生態園的一部分,同樣是莊鄰的莊子,並不是“‘仲文彩’莊園”。只不過是我有幸主動提議籌建旅遊生態園,併為此投資一部分,無息借款大部分。且在具體的設計施工上提供了較多的建議。也就是在生態園與農莊的設計與建設上,有了太多的我的痕跡。能夠在家鄉有一個集休閒健身吃飯的場所,是我的心願。既能改變鄉情鄉景,增加左鄰右舍的收入,又能增強自身的美譽度信譽度,還能提供一個健康安全的散步場所。要說私心,這也許就是。

  “太有意在意刻意經意為已營私,跑鬧叫跳,私心就變成了雜念,動作就會變形,言語就會走板,態度就會失常,發揮就會受損,見解就會偏執,心態就會不安,你會變得嘮叨、狹隘、神神經經、咋咋呼呼、鼠目寸光、小肚雞腸、小人常慼慼、鬼鬼祟祟、氣呼呼、惡狠狠……。最後只能是……,貽笑大方,一事無成,留下笑柄”。真是太精彩了、太形象了。過癮。錄在此,常看有益。愉悅會多此。

  此刻,又想起黃帝的《陰符經》上的一句話:“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印象特別的深刻。之所以印象深刻,首先是觸及了靈魂,心動了。之所以心動了,當然覺得合口味,與自己的價值觀念相溶。源於此,請人把它刻在石頭上,置於後院的門口,警戒心靈深處與此相悖的念頭。

  私,人之本性,習慣成自然,否定它,拋棄它,“無私”是很難,特別是在沒有“私”的時候。但當“成私”後,“私”自然無,此“無”源於“成”。“私”特指私心、私情、私利、私財、私慾。“成”是有,有了就當然不需要,也就“無”了。“無”也是主觀上的無,客觀上還是自然而然的“成”,如果說沒有自然而然的“成”,能夠“無”,才是真境界。而我輩是建立在主觀上“無”,客觀上“成”的基礎上的“無”,所以談論“無”就顯得蒼白無力,沒有底氣,沒有感召力。

  也正是如此,當說出:“社會財富沒有減少,偷就偷唄”後,就無話可說,不知道如何接招。當然,內心也有不爭辯是最好的爭辯,與其爭辯圖增煩惱,還不如讓時間老人代我爭辯的想法。“無私成私”是科學?是境界?是規律?自以為已經“無私”的我尚且如此膚淺理解“成私”,何況他人。但願有一天,刻在石頭的“天之至私,用之至公”,能夠成為我思考問題的習慣性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