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自閉的原因是什麼
家庭幸福的李女士,怎麼也弄不明白,自己和丈夫都是老師,怎麼就是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呢?李女士傷心地傾訴著。
李女士的兒子翹翹1996年出生,由於丈夫話不多,所以一直是李女士管教兒子。“我挺疼我兒子的,可這孩子特別皮,他三四歲的時候,和鄰居小朋友打架,一向是把人往死裡打,為此我也沒少揍他。”李女士對兒子的“武力”好像見效並不大,上幼兒園後,翹翹更是變本加利,經常打同學。因為這些,李女士幾乎天天都要揍孩子一頓。
讓李女士更受不了的是,“7歲的時候,翹翹居然在公交車上故意偷人錢包,當場被人抓住後,他竟然說是我讓他偷的。”據李女士回憶,孩子為了讓她出醜,偷了近10次東西,對此,李女士很無奈,該用的辦法也都用上了,可還是“武力”佔絕大多數。“我兒子今年已經12歲了,從去年開始,這個孩子拒絕說話,拒絕和人打交道。我這個兒子算是廢了,可怎麼辦啊?”李女士淚流滿面地說。
專家觀點: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分析:這個孩子有三個階段的變化,先說6歲以前,孩子打人手不留情,肯定一點這不是孩子的本性,因為0-6歲,屬於孩子的模仿時期,也就是說他身邊有人這樣教他。7歲的時候,孩子在公共場合偷東西,我覺得是一種“惡作劇”,目的是來報復母親,透過母親的尷尬,達到自己的心理滿足,同時也是孩子追求母親的負面關注。11歲的孩子已經可以分辨美與醜了,可能他偷東西的毛病還存在,然後同學可能也排斥他,所以他開始孤立自己,隔絕與大家的交往。
建議李女士,改變教育孩子的方法,多和孩子溝通,不要用“武力”解決,只要你能走進孩子的世界,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另外,如果李女士覺得和孩子溝通困難,最好看一下心理醫生。
自閉症的表現
1、刻板行為
對於正常兒童所熱衷的遊戲、玩具都不感興趣,而喜歡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一個瓶蓋,或觀察轉動的電風扇等,並且可以持續數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而沒有厭倦感。對玩具的主要特徵不感興趣,卻十分關注非主要特徵:患者固執地要求保持日常活動程式不變,如上床睡覺的時間、所蓋的被子都要保持不變,外出時要走相同的路線等。若這些活動被制止或行為模式被改變,患者會表示出明顯的不愉快和焦慮情緒,甚至出現反抗行為。患者可有重複刻板動作,如反覆拍手、轉圈、用舌舔牆壁、跺腳等。
對親人或生人說固定的話,做固定的動作,不懂得應因人、因時、因地不同而有所變化;對待玩具或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擺放或擺弄方式;對於某些物品有依賴性。往往表現在吃飯前後、睡覺前後,上廁所前後及出門前和剛回家時,會說固定的話,做固定的動作,這些都被稱做儀式性的行為。很多孤獨症的孩子,對自己的'身體有固定的“使用方法”,例如:斜眼看人,走路踮腳尖,玩自己的聲音(叫、笑、自言自語)用手摸嘴唇、耳朵,玩手指、拍手、跺腳,身體前後搖晃,原地轉圈等。
2、對外界反應異常
很多孤獨症的父母形容孩子“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因而有過帶孩子去看耳鼻喉科的經歷。他們常表現出一種事不關已,若無其事的樣子,好像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外界發生的事情沾染不到他們。也有很多孤獨症的孩子,對日常生活中一些微小的改變,以及一般人不以為然的小刺激,他們卻有很強烈的反應,如用雙手捂住耳朵,好像能聽到旁人感覺不到的聲音刺激,也有人對某些氣味、色彩、形狀、質感等反應過於興奮或恐懼。
3、人際關係障礙
不能與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年幼時即表現出與別人無目光對視,表情貧乏,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擁抱、愛撫的表情或姿態,也無享受到愛撫時的愉快表情,甚至對父母和別人的擁抱、愛撫予以拒絕。分不清親疏關係,對待親人與對待其他人都是同樣的態度。不能與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戀關係,患者與同齡兒童之間難以建立正常的夥伴關係,例如,在幼兒園多獨處,不喜歡與同伴一起玩耍;看見一些兒童在一起興致勃勃地做遊戲時,沒有去觀看的興趣或去參與的願望。
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不粘人,(不會像一般孩子一樣纏著大人不放,喜歡大人抱他、逗他、陪他玩)。有人形容他們把父母視為“生活的工具”,要吃什麼東西才去拉媽媽的手,(而不是“情感物件”)平常沒事就不理媽媽。看到媽媽來了,爸爸下班了,不會表現出特別高興,常常是沒有什麼反應;看見陌生人也不害怕,不認生。對團體遊戲活動不感興趣,很少主動找人玩,很少主動參與一群人的交談,隨年齡增長,有些會在人際關係上有所進步,但仍表現出對“人”不感興趣的特徵。
4、溝通障礙
語言與交流障礙是孤獨症的重要症狀, 是大多數兒童就診的主要原因。語言與交流障礙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多數孤獨症兒童有語言發育延遲或障礙,通常在兩歲和三歲時仍然不會說話,或者在正常語言發育後出現語言倒退,在2~3歲以前有表達性語言,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少,甚至完全喪失,終身沉默不語或在極少數情況下使用有限的語言。他們對語言的感受和表達運用能力均存在某種程度的障礙。
許多家長之所以帶孩子到醫院,就是因為“幾歲了,還不會說話。”主要表現還有:咬字不清,說話速度太快,音調太高或太低;說個別字詞、而不說完整的句子;仿說現象明顯,如背誦詩歌、廣告詞,或重複他人的問題;難以交談,如被動回答,答非所問,重複提問,話題單一;人稱代詞錯用,常常是不用人稱代詞,“我”與“你”混淆。不使用眼神傳達資訊或感情,眼光常飄忽不定;不會用手勢、表情、身體動作與媽媽或其他人交流。
5、智慧障礙
在孤獨症兒童中,智力水平表現很不一致,少數患者在正常範圍,大多數患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國內外研究表明,對孤獨症兒童進行智力測驗,發現50%左右的孤獨症兒童為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智商小於50),25%為輕度智力缺陷(智商為50~69),25%智力在正常(智商大於70),智力正常的被稱為高功能孤獨症。
自閉症孩子的形成原因
遺傳因素:部分患兒與遺傳因素有關,遺傳因素對孤單症的作用已趨於明確,患本病的兒童同胞中有2%-6%患本病,單卵雙生子同病率高達36%。
家庭因素:父母是專業技術人員,受過高等教育,比較聰明,但做事刻板,並有強逼傾向,對孩子冷淡和頑固,家庭缺乏暖和。
腦器質性損害:如產傷、宮內窒息、感染、中毒等,15%-50%的患兒伴癲癇發作、腦電圖異常、腦CT、磁共振有非特異性改變。有的伴有神經系統體徵、軀體畸形等。先天性風疹病毒感染、鉅細胞病毒感染均可能與自閉症發病有關。
環境因素:早年生活環境中缺乏豐富和適當的刺激,沒有教以社會行為。或長期處在單調環境中的兒童,會用反覆動作來進行自我刺激,對外界環境就不發生愛好。
自閉症的出現,可能是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一些徵兆,希望家長們引起重視。所以望家長們注意,孩子兩歲前,要特別注意是否有自閉症的相關症狀。畢竟,現在自閉症的發病率已經高達一百五十分之一。 關於自閉症的形成原因就講到這裡,希望可以幫助到家長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