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讀《內傷》有感

讀《內傷》有感

讀《內傷》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內傷》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手捧萬和先生的著作《內傷》,那是整個民族的顫動。這不僅是一部家族史小說,更是一部民族史小說。

  這是整個民族的興衰史,民族的內傷,人性的悲歌,愛情的絕唱!掩卷長思,深受震撼,其宏大主題、深邃的內涵、老道的筆法,以及跌宕起伏、動人心絃的故事情節,濃郁的湘南風情,決定了這是一部可以屹立於文學之林的鉅著。難怪餘秋雨先生說它是“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文學作品”。

  正如譚萬和所言:“一部作品需要作者的經歷和時間。”而《內傷》這部作品便是以作者的家鄉為背景,一個充滿了神話、迷信、巫楚文化和天倫之樂的地方。在這樣以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為開端,譚萬和開啟了他的文學創作。

  其實萬和先生對於開始寫作來源於一個偶然的巧遇,20xx年初夏的一天,他在西藏漫無目的地遊蕩時,偶遇色拉寺的一位活佛。這位活佛迎著耀眼的陽光微笑著面對他的打攪,用親切的漢語朗聲說道:“那一刻,我升起風馬,不為祈福,只為守候你的到來!......”萬和先生為之動容,介面吟誦:“這一世,我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就此,基於對倉央嘉措的共同膜拜,他們成為朋友並朝夕相處了半個月。一天晚上,活佛詢問譚萬和有什麼夢想時,他說沒有。萬和先生髮現活佛的表情有些失望,很顯然,譚萬和不夠坦誠的回答傷害了他們的友誼。因為他深藏於心的人生夢想就是成為一個作家。但是,譚萬和感覺那太遙遠了,在紛繁複雜的現實中,他時常為生老病死傷情,為柴米油鹽費心,為眼前伸手可及的利益折腰。譚萬和以為自己早已放棄了年少時的偉大夢想。活佛點撥他說:“人的意識是有神奇力量的,如果你專注於一只蒼蠅長達十年,你就會成為一位蒼蠅專家。所以,只要你凝神靜心、孜孜不倦地去做你想做的,你現世中的夢想一定能在現世中實現。”於是,他毅然結束了揹包客的生涯,放棄了一切俗務和胡思亂想,像苦行僧似的獨居城市一隅,開始了閉門潛心創作,寫下了這部偉大著作。

  譚氏家族的興衰史是中國近現代史的典型縮影。萬和先生用譚氏家族的.興衰這一主線反映中共建政以來的農村發展曲折道路和繁盛興衰。湖南的興安村先前是一個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這個村莊裡生活的是一群以打獵為生的興安百姓。他們沒有世俗的煩惱,以最原始的狀態呈現在我們面前。沒有爾虞我詐,沒有為利益而爭奪,過著男耕女織的原始生活。但一切的一切卻因為一條馬路而改變,一條公路打亂了興安村的生活節奏。這條公路雖然把興安村與外界連線起來,為興安村帶來了不同於鄉土氣息的文化。帶來了對於興安村百姓來說較為稀奇古怪的東西,也把興安村百姓的心帶出了這個村子。這個村莊從此沒有了大山的阻隔,卻出現了人心的阻隔。戰爭、狡詐、醜陋和瘟疫;沒完沒了的政治的運動讓興安人失去的本來的自我,打破了道德約束,開始了爾虞我詐,爭狠鬥勇,將醜陋的本性暴露無遺;而市場經濟又使從來不懂得金錢價值幾何的興安人陷入了物質狂熱,將重義輕利的道德傳統拋棄殆盡,興安古村面目全非,銅臭熏天,汙穢遍地。這一切的發生難道真的只是因為一條看似普通的公路嗎?

  小說的最終以譚氏家族的覆滅為結局。經歷了種種磨難,譚氏家族最終卻沒有剩下一個人。這或許就是生命的輪迴吧,讓譚氏家族又回到最初的生存狀態,在新一輪的生命中誕生。

  合上書,心情略帶沉重。一切的一切都化作烏有,與世無爭的小山村也是逃脫不了歷史的趨勢,慢慢地商業化,最終導致山村的四分五裂。一個如此龐大的家族也逃脫不了命運的糾纏,一個一個慢慢地死去,最終不剩一個。這是一個家族的內傷,更是一個民族的內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