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學實習報告錦集七篇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測量學實習報告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測量學實習報告 篇1
一,前言:
1、實驗目的:
測量學實習是測量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除驗證課堂理論外,還是鞏固和深化課堂所學知識的環節,更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在實踐中訓練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綜合應用測量知識的能力。理論聯絡實際,進一步熟練掌握水準儀、經緯儀的使用方法、提高野外測量、內業計算、地形繪圖的技能;掌握測量中的各個細節;掌握大比例尺數字測圖的全過程;培養一絲不苟的測繪技術工作態度、培養吃苦耐勞、團結友愛、集體協作的精神。透過控制網的建立、熟悉地形點的測繪、手繪成圖等,可以增強測繪地面點的概念,提高解決測量中的實際測量問題的能力,為今後參加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實習要求:
要求自己要達到基本專業的測量水平,熟練掌握全站儀,水準儀,經緯儀,羅盤儀的使用方法;要求自己要熟練掌握角度,距離,高差的測量方法和手段。立標尺時一定要規範,要使氣泡居中、自己一定要透過實習來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的步驟方法。
3、實習前期準備:
實習動員:王老師講解實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介紹實習場地,任務,以及實習期間的時間安排,實習期間的注意事項,紀律等問題。
分組:全班分為6個組,我們組組員是,組長:鄧昌松,副組長袁廷光,組員:黃松,黃松,黃梅,楊嬋君,吳廣,周闖,楊濤,陳永勝。
發儀器:全站儀1套(含腳架,目標杆,稜鏡),水準儀2套(含腳架),羅盤儀1個,雙面水準標尺2根,尺墊2個,花杆2根,記錄板1個,毛筆,油漆,計算器(自備)。
時間安排:專案與內容 時間安排 任務和要求 實習動員、領取儀器工具、儀器檢校、測區踏勘
0、5天 做好測圖前的準備工作 控制測量
1天 完成圖根控制點的佈設與測量工作碎部測量
1天 測繪1:500比例尺地形圖1幅平差計算及地形圖繪製
2天 對地形圖進行編輯處理考核、整理資料、還儀器
0、5天 實習總結、考核、上交資料和實習報告等
二,實習過程:
(一)外業工作
20xx年11月30日老師實習動員,講解後我們組領取到了儀器後,用下半天在貴州大學南校區資訊樓前面及附近選擇了A,B,C,D四點進行了四點的控制測量,先選點標記,再在各個控制點安置全站儀,進行控制測量。測量出了AB,BC,CD,DA,各邊的邊長,假定了A點座標為(1000、000,500、000,1100、000)各邊的水平角,達到限差收拾儀器。回來後晚上進行評查計算,算各點的座標和高程。
20xx年12月1日到20xx年12月2日,由於我們組之前測量的資料有些小問題,所以又重新進行了四點的控制測量。計算後沒有錯誤了。下午就開始了。碎步測量,先畫草圖,在草圖上標出要測量的碎步點,再在A,B,C,D分別安置儀器按照草圖上的各個點位一一進行碎步測量。小組分配,讓每個組員都能得到鍛鍊,每個人都能去觀察,立標杆等。兩天內,我們組一共測量了249個碎步點,並一一記錄在全站儀記憶體裡。
20xx年12月三日還儀器。由於我們對導資料沒掌握,加上當天我們有課沒時間,所以資料由老師匯出來。
(二)內業工作
20xx年12月8日到20xx年12月9日在林學樓五樓機房裡繪圖,繪圖是根據之前碎步測量時畫的草圖來繪製的。以上是實習的大概過程。
三,實習步驟:
(一)踏勘選點
我組在指定的測區進行踏勘,熟悉測區施測條件。根據測區實習步驟:範圍和測圖要求確定佈網方案進行選點。選點的密度,應能覆蓋整個測區,便於碎部測量,一般要求相鄰點之間的距離在30~170m之間,相鄰導線邊長大致相等。控制點的位置應選在土質堅實便於儲存標誌和安置儀器,通視良好便於測角和測距,視野開闊便於施測碎部之處。如果測區內有已知點,則所選圖根控制點應包括已知點。在資訊樓前面及附近選擇了A,B,C,D四點點位選定之後,用油漆和毛筆作出標記,並編號。
(二)平面控制測量
在測區實地踏勘、選點後,將控制點佈設成閉會導線的形式。在控制點上進行觀測,經過內業計算獲得平面座標。
1、水平角測量
在每個控制點上用南方全站儀觀測1測回,每測回的精度要求上下半測回互差小於40”。導線網角度閉合差的限差為,n為導線的測角數。
2、邊長測量
用南方全站儀測量,要求往、返測量,在平坦地區邊長相對誤差的限差為1/3000,特殊困難地區限差可放寬為1/1000。導線全長相對閉合差的限差一般為1/20xx。我們此次實習用的是1/3000的誤差允許範圍。
3、連測
當測區內有已知點時,應儘可能與所設圖根控制點進行連測,這樣可使圖根控制網納入統一的座標系統。對於獨立測區可用羅盤儀測定控制網一條邊的磁方位角,並假定一個控制點的座標作為起算資料。
4、平面座標計算
首先校核外業觀測資料,在觀測成果合格的情況下進行閉合差平差,然後由起算資料推算各控制點的平面座標。計算方法根據佈網形式查閱教材有關章節。計算中角度取至秒,邊長和座標值取至釐米。
(三)高程控制測量
1、水準測量
採用圖根水準測量的方法(後-後-前-前)測定圖根點的高程。
各站採用雙面尺法或兩次儀器高法進行觀測,並取平均值作為該站的高差。圖根水準測量的技術指標為視線長度小於100m,同測站兩次高差的差數不大於6mm,路線允許高差閉合差為(mm),式中n為測站數。
2、高程計算
對路線閉合差進行平差計算,由已知點高程推算各圖根點高程。觀測和計算單位取至毫米,最後成果取至釐米。
(四)大比例尺地形圖的測繪
按教師指導的方法在各圖根控制點上設站測定碎部點,然後將資料匯入計算機並利用CASS軟體繪圖。根據草圖,在計算機上吧各個點連線起來,值得注意的是,要讓地形圖體現出不同的地物,就必須嚴格按照繪圖軟體上的提示步驟,按上面的命令來執行各個步驟。
四,實習體會:
在這實習不到一個禮拜的測量學實習中,有些累但我還是很欣慰,因為我收穫了許許多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首先,我真正瞭解到了測量學是一項細心且精度要求極高的工作。透過在學校期間在課堂上對測量學的學習,我腦海中基本形成了一個理論的測量學輪廓,而實習的目的就我們而言,就是要將理論知識的感性認識與實際工程的理性認識聯絡起來,把我們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區,並在這其中完成質的過渡。
透過這次的實習,才深深地瞭解到,實習不僅僅是實習,不僅僅是為了考核而實習。這次實習讓我意識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一次測量實習要完整的做完,單靠一個人的力量和構思是遠遠不夠的,也是不可能將要做的工作做好。只有小組全體成員的合作和團結才能讓實習快速而高效的完成,正所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只有我們團結並很好的合作起來,什麼困難都不再是困難了。
另外,這次測量實習在某種程度上也很好的培養了我們個人分工協作的能力,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感情,深化了友誼。當然,在實習過程中難免會碰到一些疙疙瘩瘩的事情,各有各的方法和見解,但是我們能夠及時地進行交流和溝通,都是為了把工作做完,怎會有對錯之分,在激烈的爭論之後,我們團結一致,一起迎接新的工作!
同時,實習的另一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每個學生熟練的使用測量工作中的常見儀器(如全站儀,經緯儀,水準儀,羅盤儀,鋼尺等)並且能夠單獨的完成一項工作,達到相應的鍛鍊效果後進行輪換,以達到共同進行的目的,而不是單純搶時間,趕進度,草草了事收工。在這一點上我們本組是做的很認真的,每個組員都分別進行獨立的觀察。
記錄每一站,對全站儀測量都是在現場進行計算,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沒有對上一步的檢核,絕不進行下一步的測量,做到步步有檢核,這樣做不但可以防止誤差的積累,及時發現錯誤,更可以提高測量的效率,避免測量的不準確還要進行重測。
即使重測,我們懷著嚴謹的態度,錯了就返工,決不馬虎,。記得我們第一次的A,B,C,D四點的控制測量第一次出了錯,我們第二天就是重測的。我們深知測量工作,細心、耐心、毅力和做事嚴謹的態度,都是必須的!所以我們一直在克服以前的缺點,一步一個腳印的想前邁進!
這次實習中我總結出了幾點應該注意的幾點:
(1)安置儀器:一定要對中,整平,而且要精確對準控制點。
(2)標尺要立直,儘量避免晃動,氣泡一定要居中。
(3)觀察時眼睛要垂直對準十字中絲。千萬不要碰到腳架。觀察記錄時儘量不用嗓子,保護嗓子。
(4)儀器要時刻有人照看。遇到不好天氣一定要打傘觀測。
(5)組員要團結合作。儘量發揮每個人的主動性。
測量學實習報告 篇2
12月10號,我們正式開始了為期兩週的“工程測量實習”,在此之前,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首先,說明了測量任務和測量的實際意義及重要性,我們跟隨老師來到測區地點,依次看了學校的九個控制點,在老師的講解中我們知道了測區是我們學院校區,雖然測區比較大,基本上是我們整個學校,測繪圖也是我們整個學校的平面圖。在這個已經步入冬天的時節,天氣雖然不是很好,冷風刺骨,但我們還是安安心心的測量,抓緊時間實習,為了儘快完成任務,我們每一天都在加班的努力,儘管很累,很辛苦,可我們還是克服了種種困難,同時我們也在實習中感覺到了充實,
在此之前,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到工地上進行實地勘察,但那畢竟是理論的,實際操作對我們來說還是模糊的,所以,這次實習就是對我們整個學期以來本科目的一次大檢驗。我們把這次實習當做我們以後工作的一次磨練,把我們學到的知識與實際聯絡起來,從實踐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彌補我們的缺陷。
測量是一項務實求真的工作,半點馬虎都不行,我們在測量實習中必須保持資料的原始性,這也是很重要的。為了確保計算的正確性和有效性,我們得反覆校核對各個測點的資料是否正確。我們在測量中不可避免的犯下一些錯誤,比如讀數不夠準確,氣泡沒居中等等,都會引起一些誤差。因此,我們在測量中內業計算和測量同時進行,這樣就可以及時發現錯誤,及時糾正,同時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節省了時間,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測量也是一項精確的工作,透過測量學的學習和實習,在我的腦海中形成了一個基本的測量學的輪廓。測量學內容主要包括測定和測設兩個部分,要完成的任務在宏觀上是進行精密控制,從微觀方面講,測量學的任務為按照要求測繪各種比例尺地形圖;為哥哥領域提供定位和定向服務,建立工程控制網,輔助裝置安裝,檢測建築物變形的任務以及工程竣工服務等。而這一任務是所有測量學的三個基本元素的測量實現的:角度測量、距離測量、高程測量。
在這次實習中,我們學到了測量的實際能力,更有面對困難的忍耐力,同時也認識到小組團結的重要性以及測量的步驟。
首先,是熟悉了水準儀、光學經緯儀、全站儀的用途,熟練了水準儀、全站儀的使用方法,掌握了儀器的檢驗和校正的方法;
其次,在對資料的檢查和校正的過程中,明白了各種測量誤差的來源
其主要有三方面:儀器誤差、外界影響誤差(如溫度、大氣折射等)、觀測誤差。瞭解如何避免測量結果誤差,最大限度的就是減少誤差的出現,即要做到:
1、在儀器選擇上要選擇精度較高的合適儀器。
2、提高自身的測量水平,降低誤差。
3、透過各種處理資料的數學方法如:
多次測量取平均數等來減少誤差。
除此之外,還應掌握一套科學的測量方法,在測量中要遵循一定的測量原則,如“從整體帶區域性”、“先控制後碎步”、“由高階到低階”的工作原則,並做到步步有檢核。這樣做不但可以防止誤差的積累,及時發現錯誤,更可以提高測量的效率。透過工程實踐,學會了數字化地形圖的繪製和碎步的測量等課堂上無法做到的東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動手和動腦的能力,同時也拓展了與同學的交際合作能力。一次測量實習要完整的做完,單靠一個人的力量和構思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小組的合作和團結才能讓實習快速而高效的完成。
一週多以來,我們都堅守在自己的“陣地”,觀測、記錄、計算、描點......我們分工合作,力求更好地完成任務。在測量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問題和疑難:如
(1)立標尺時,標尺除立直外,還要選在重要的地方。因此,選點就非常重要,同時並菲點越多越好,相反選取的無用點過多不但會增加測量、計算和繪圖的時間浪費,而且會因點多而產生較大的誤差。
(2)在用水準儀和全站儀測量的過程中,氣泡的居中也會產生誤差,十字絲的對準的等
(3)計算問題。計算必須兩個人來完成,一個初步計算,一個校核。在此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但我們不斷的重複檢驗中算出了正確的資料,儘量的減少了誤差的出現。
這次實習,我們學到很多的東西。讓我更好的掌握了測量的基本功和測量的一些要素,同時也促進了與同學間的交往,使我懂得了團結互助的重要性以及儀器使用的正確方法。
測量學實習報告 篇3
步鞏固、深化。透過實習進一步深入瞭解gps原理以及在測繪中的應用,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熟練掌握gps儀器的使用方法,學會gps進行控制測量的基本方法並掌握gps資料處理的使用方法.
一 實習目的與意義
(1)透過實習,熟悉並熟練掌握gps儀器的使用及進行控制測量的基本方法, 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加深對測量學的基本理論的理解。
(2)瞭解gps原理以及在測繪中的應用,能夠用有關理論指導作業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對控制測量學的基本內容得到一次實際應用,使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深化。
(3)地形圖的野外認識及填圖,圖形繪製和麵積量算,並對資料的檢查與整理。
(4)學會gps進行控制測量的基本方法並對gps資料的處理,培養實際動手能力。
二 實習內容
1.gps資料採集的方法
(1)手持gps的設定:按menu鍵,進入“系統設定”,選擇“地圖單位”後,可進行以下設定:
a.導航單位設定:設定為公里米公里/小時
b.北參考選擇:選擇真北
c.座標投影:緯度/經度設定為度/分/秒,自定義座標系選擇“橫向墨卡託”後,進行以下設定:原點緯度:00.00000n,原點經度:105.0000e,設定好後進入下一頁設定比例因子:1.00000000,通用米單位:1.0000000,原點向東偏移:00500000.0,原點向北偏移:00000000.0,按“完成”即可。
d.參考橢球:選擇“使用者”後,根據所要測的座標系及3°或6°帶進行da,df,dx,dy,dz的引數的設定,再進入下一頁設定“自定義基準”,x旋轉:+00.00000,y旋轉:+00.00000,z旋轉:+00.00000,比例因子:+01.00000,則完成好設定,最後按esc鍵直到顯示要測資料。
(2)手持gps定位測定方法:手持gps站於待測點,等到精度達到要求時,按下mark鍵,則顯示出已設定好要測量的資料,記錄下顯示出的資料後可按esc鍵進行下一測點的測定。
2.圖上座標高程的量算
如果所求的點剛好位於某根等高線上,則該點的高程就等於該等高線的高程,否則需採用比例內插的方法確定。
如上圖所示:e點位於高程
為51m的等高線上,則e點的
高程就為51m,而f點位於48
與49這兩根等高線之間,可以
透過f點作一大致與兩根等高
線垂直的直線交於這兩根等高
線於m,n點,從圖上量得距離
mn =d ,mf =d1 ,設等高距為h,
則f點的高程為:
hf = hm + h*d1/d
3.面積量算方法
面積的計算方法,可根據不同的目的、用途和精度要求而定。規則的圖形通常可採用幾何圖形量演算法和座標解析量演算法;不規則圖形通常可採用網點法,平行線法,計數器程式設計法,cad法和求積儀法等。
不規則圖形的面積量算:
(1) 格網法
使用以毫米為單位的透明方格紙或透明塑膠模片蒙在欲測圖形上,首先讀出完整的方格數,然後再用目估方法將不完整的方格湊成完整的方格數。最後累加出圖形輪廓線內的總方格數。用總方格數去乘每一方格代表的實地面積,即得欲測圖形的總面積。若整格數為n,不滿整格的一律以二分之一格算,得到方格總數,乘以每個方格所代表的面積,得到圖形的面積。
(2) 格點法:圖形範圍內的點數a,與輪廓線接觸的
點數b,每個點代表的面積s,則圖形面積為:
p = ( a + b/2 )*s
(3)平行線法
將圖形分割成高為h的梯形,然後利用求所有梯形的面積之和用平行線法求面積的精度取決於平行線之間的間隔大小,平行線間隔愈小,則面積量算精度愈高。 4.實習過程
本次實習時不定時多地點的實習,主要是手持gps進行測定,並量算和地形圖的野外認識及填圖。
XX年12月14日上午,各組在林學樓305聽老師講解實習內容及任務,並領取各組的儀器,之後,在我小教學區進行gps的設定及應用,找到教學區佈設好的點,用gps測一些點,學會及熟悉使用gps;下午,在老師的安排下,我們在籃球場集中以待出發,目的地是我校後的劉家山。在出發之前,老師進行了指導,設定了各組的gps引數,一卻都準備好後,我們就沿路勘測選點,並測定、記錄。到劉家山後,老師帶我們測定許多點,這些點組成一個閉合的布控區域,目的是進行野外認識地形圖,並在圖上繪出行進路線,量算閉合區域的面積。
次日早晨,我組8點半在a6集中,安排好測量任務,對我校教學區已經佈設好的22個點進行測定。下午進行東三環勘測選點,佈設測點,並沿東三環向世博園方向測定各點的座標、經緯度、高程,我們們組輪換工作,測了各點的北京54-6°、北京54-3°、西安80-3°帶的座標。
5.本人完成情況
我在這次實習過程中,主要是負責本組的相關事情和相應的測量,組織本組的組員一同完成本次實習內容。由於gps儀器較少,實習中,合理安排小組工作,實習的各項工作每人都有機會參與,小組內各成員之間團結協作,提高工作效率,得到鍛鍊。
實習之初,我進行了gps的設定,學習如何使用gps,並教不會設定和測量的成員。在校園裡測點時,我主要跟同本組成員進行記錄,並設定gps為西安80座標系測定一些點,協助本組成員一同完成了校園內的22個點的測定。在去劉家山的過程中,我測定了從籃球場至林學院飲水池之間的點,測定東三環時,我指導測量,也親自測了一些點,測完之後,我整理好資料,並描繪在地圖上,寫好本次實習的實習報告。
三 地圖比較與分析
從實習報告書上的三張不同時段拍攝的地形圖可以看出,XX年6月航拍的西安80座標系3°帶地形圖上地物符號,地貌符號和註記符號都比較詳細(在同一比例尺下)。
從西安80座標系3°帶的西林地形圖上可看出,現在的東三環,我校的工學樓,圖書館,林學樓,標本館等地物符號都沒有,說明當時這些都沒有建造。在現在的東三環路上及沿線兩側,由於修建而拆遷了許多建築,現在世博交易中心、市兒童福利院、市第一、二看守所等在其他兩幅圖上沒有,而校門口下面的農場在西安80座標系3°帶的西林地形圖上已經沒有,說明XX年後已經不存在或搬遷走了。
四 資料分析
gps測量的優點相對於常規測量來說其特點明顯,測站之間無需通視,這樣就使得選點更加靈活方便,但測站上空要求開闊,以使衛星訊號不受干擾。不受天氣因素的影響,這就使得全天候作業成為可能。觀測時間短。
gps測量靈活,方便,能大大節省人力物力,減少野外的工作量,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過渡點,gps由於接收衛星訊號,在直接收到衛星訊號的同時,還可能收到經天線周圍地面物反射的衛星訊號,多種訊號疊加就會引起測量參考點的位置變化,gps測量還存在衛星傳播訊號誤差,電離層折射誤差, 對流層折射誤差,人為誤差等等。
gps採集到的各點的高程為大地高程,其精度非常低,而在圖上量算高程時,比較麻煩,要進行計算,容易出錯,也有一定的誤差,精度高於gps採集到的。在地形圖上量算時,由於地形圖上等高線的密度,高程標註及明暗程度等使得量算困難。根據表現形式的不同,通常將誤差分為偶然誤差和系統誤差,在測量時,都存在儀器誤差,而且gps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使得測定結果有一定的誤差。採用方格法量算面積,誤差來源於所數方格數的多少,描點,連線時線條的粗細以及對不滿整格的處理等等。
採用計數器程式設計法計算面積,誤差來自點的輸入,程式的編制,但程式正確,則精度高於方格法所求的面積。
透過多次測定取平均值可以削弱偶然誤差的影響,但不能完全消除偶然誤差的影響,系統誤差透過正確的操作可以消除。
使用方格法求面積,簡便易行,只要操作認真,精度可以得到保證,缺點是比較費工費時。
方格法量算面積為了保證量算精度,首先必須保證使用的方格紙或模片的方格大小合乎要求。另外,為提高量算精度,最好將方格紙或模片放置不同方向,進行兩次量算。
五 實習體會及建議
透過這次實習,讓我深刻明白了理論聯絡實際的重要性,實習的目的,就是要將這些理論與實際工程聯絡起來。此次實習學到了測量的實際操作能力,更有面對困難的忍耐力;但更重要的是學到了小組之間的團結、默契,而且鍛鍊了自己很多測繪的能力。為了能儘快地完成任務,我們小組分工進行測量,一次測量實習要完整的做完,單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有的困難的,只有小組的合作和團結才能讓實習快速而高效的完成,而這些,就是在測量之外所收穫的。小組成員的合作很重要,實習小組的氣氛很大程度上影響實驗的進度。我在測量的過程中克服困難,沒有感到辛苦,反而從中能自得其樂。
測量是一項精確的工作,各項都要達到一定的精度。測量應遵循“從整體到區域性” 、“先控制後碎部” 、“由高階到低階”的原則,並做到“步步有檢核”,這樣做可以防止誤差的積累,及時發現錯誤。
但就整個實習過程來說,此次實習的每個步驟都不是那麼的困難,只要我們親手去做過,就不難掌握,同時鞏固、擴大和加深我們從課堂上所學理論知識,獲得測量工作的初步經驗和熟練掌握測量儀器的操作的基本技能,培養我們的工作能力,並對地形圖及填圖有一個全面和系統的認識。加深對控制測量學的基本理論的理解,能夠用有關理論指導作業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對控制測量學的基本內容得到一次實際應用,使所學知識進一
測量學實習報告 篇4
在學校安排下我於20xx年08月在中鐵二十局中南通道專案許村隧道參加實習工作,期間主要以隧道的監控量測工作為主。現將實習情況,收穫與體會回報如下。隧道現場監控量測是新奧法的重要內容。現場監控量測是監控施工中圍巖穩定性,檢驗設計與施工是否正確合理的重要手段,搞好監控量測並及時將量測資訊反饋到設計施工中去,可以掌握圍巖在和支護在施工過程中的力學動態及穩定程度,保證安全,為評價和修改初期支護引數,調整掘進進尺和施工方法及二次襯砌施作提供資訊依據。這次實習,我們主要是學習關於隧道監控量測的相關技術及資料分析處理的方法。
一、隧道概況
中南通道專案鐵路連線我國東西部的重要煤炭資源運輸通道。專案西起山西省呂梁市興縣瓦塘鎮,自河南省臺前縣跨越黃河,進入山東省梁山縣,橫穿東平、泰安、萊蕪、沂源、沂水,由日照港下海,省內線路全長426公里,組成山東省“四縱四橫”鐵路框架之重要“一橫”。
許村隧道位於山東省沂源縣許村北側低山區。工點起訖里程為DK1092+264~DK1093+044,全長780m。隧道穿越地山丘陵區,沖溝發育,地面高程330.0m~443.8m之間,相對高差最大約110.8m,丘坡自然坡度較陡,縱向自然坡角一般為50~65o,橫向自然坡角一般為50~60o。植被髮育,多為林樹,區域性有少量果樹。地勢陡峭。隧道進口位於沂源縣大黃莊村西南山坡中,隧道出口附近為許村通往山坡上的沙石路;隧道進口位於陡峭山坡處,交通不便,隧道出口附近有沙石路相通,交通較為便利。隧道埋深較淺,洞身最大埋深約84m,隧道內為4.5‰的單面下坡。。隧道岩層以灰巖為主,圍巖級別有Ⅲ、Ⅳ、Ⅴ級。Ⅲ、Ⅳ級圍巖採用複合式襯砌,Ⅴ級圍巖採用加強複合式襯砌。Ⅲ~Ⅴ級圍巖採用曲牆加仰拱結構形式。Ⅲ級圍巖568m,Ⅳ級圍巖132m,Ⅴ級圍巖80m。該隧道位於直線段,從進口單口掘進。洞門型式採用雙側擋牆式洞門。遂址區位於魯中隆塊沂源凹陷,地質構造不發育,地下水主要為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不良地質主要為岩溶。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1g,地震基本烈度7度。
二、量測專案、方法和目的
透過隧道監控量測,掌握圍巖和支護狀態,進行動態管理,根據量測資訊,預見事故和險情,以便及時採取措施;預測和確認圍巖最終穩定時間,指導施工順序;根據隧道開挖後所獲得的量測資訊,進行綜合分析,修正支護引數和檢驗。
三、工作步驟:
(1)水平淨空收斂實測步驟:根據設計要求隨時掌握岩石的變化情況,測點安裝應靠近開挖面又不宜被破壞的地方,並且保證在開挖後12小時(最遲不超過24小時)內埋設,且在下一次迴圈開挖前量測到初次讀數,初期觀測為每天兩次,如岩石沒有異常變化按照上表中量測頻率進行觀測。監測點的鋼筋根部應深入岩石並灌入水泥砂漿使其牢固。量測方法:每個監測斷面兩次掛尺的最小讀數為0.01mm,量測結果的取值也為0.01mm,能夠反映圍巖的細微變化,滿足精度要求。
四、完成工作量
我監測組根據《鐵路隧道監控量測技術規程》(TB10121-20xx)和許村隧道技術方案的要求開展工作,20xx年8月1日至20xx年8月29日許村隧道開展的工作如下:許村隧道共完成拱頂下沉斷面監測2個、周邊收斂斷面監測2個、地表沉降斷面監測0個,滿足停止監測的斷面有1個。
五、施工進展情況
截至20xx年8月29日,施工進度如下:
許村隧道進口本月掌子面未開挖。
六、下月監測工作計劃
監測組將根據監測方案和施工進展情況,及時佈置各斷面的必測及選測監控量測元件,並展開相應的測試和監測工作,對已經佈置的監測斷面例行監測,並及時資料分析和反饋給相關各方單位。
測量學實習報告 篇5
《地籍測量》是一門專業課,是一門尤為重要的課程,不僅注重理論知識,實際動手能力也相當主要。
一、實習目的
1、熟練掌握地籍測量的流程及相關軟體的操作和使用方法,培養我們的動手能力
2、熟練掌握地籍調查的程式,地籍草圖的繪製,宗地圖的繪製。
3、培養測量的組織能力,團隊意識,提高各自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熟悉掌握地籍測量的全過程
二、實習要求
1、 對測區佈置控制點,對界址點以及相關的地籍要素進行施測和資料處理,對相關的地形要素做到合理取捨。
2、 理解界址點的概念,掌握面積量算的方法
3、 繪製地籍圖,並由地籍圖編制宗地圖
4、小組成員必須全部參與各環節,並且要求各成員熟練掌握
5、實習過程中不得隨意請假,無故不去測量,若有特殊原因,必須向老師請假,並經老師許可才行
6、各組成員之間要互相配合,團結一致,嚴格按照要求完成地籍測量的各個實習環節
7、組長要負責組織、安排,保證本組成員都能熟悉地籍測量的各個環節,各環節人員輪流替換(並在外業草圖上簽名)
8、成圖比例尺為1:500,房屋測量0.5米以上要求測出
9、愛護儀器,強化野外作業觀念,儘量做到以最短的時間完成任務,並在實習過程中注意做好日記,以方便實習結束時寫實習報告
三、實習任務
1、資料整理和上交實習成果
(1)每人一份不低於20xx字的實習報告,以電子稿的形式上交;
(2)個人提交電子成果(PDF格式)
包括:
地籍調查表
宗地圖
界址點成果表
界址點點之記
(3)實習組提交成果——CASS實測外業圖(CAD格式,單獨發)
四、實習地點時間
地點:東華理工大學周邊黃家湖村
時間:20xx.12.27-20xx.1.15
五、實習具體內容
1、實習準備
實習之前召開了動員大會,並且老師給了我們CASS7.0的相關教程影片,讓我們進行學習,對GPS的操作學習,學會如何使用GPS 分組 : 三人一組,自行分組,總共分成了12組,各組分別按照要求借好儀器。
2、儀器
全站儀2組1臺,稜鏡1個,腳架1個,對中杆1根,記號1瓶(或塗改液),GPS一個班一臺
3、土地權屬調查及準備工具
權屬調查的實際工作流程為:利用GOOGLE地圖作為地籍調查工作圖,對黃家湖村進行地籍調查。預計時間:外業宗地權屬調查1天。內業宗地草圖繪製2晚。
準備工具:(1)塗改液(或記號筆) ()皮尺(2)地籍調查表&宗地(3)記錄紙(記錄丈量尺寸資訊等)(4)每人調查本作業區一個宗地(不重複),主要調查土地坐落、地號、土地用途,人名等權屬資訊可模擬。
4、界址調查
每組應假定幾個宗地界址點、線,並距建築物有一定的距離,以便埋設不同的界址點,對界址點進行編號,老師會進行實地檢查 界址點編號方法:在宗地編號的基礎上按一定順序進行界址點編號
5、宗地草圖繪製
按照老師上課所講的的方法對宗地草圖進行繪製
6、地籍控制測量
採用GPS進行控制測量、碎部測量,測量之前,用GPS佈置控制點,再根據控制點支導線,方便於碎部的測量和觀測
7、地籍圖的野外測量
主要內容:
(1)宗地界址點測量,實測每個界址點
(2)房屋測繪
(3)地形測量
(4)其餘地籍要素與地形要素的測量
8、內業地籍成圖及所需使用的軟體
(1)AUTOCAD、CASS7.0測量外業圖繪製,宗地圖繪製
(2)pdfFactory Pro 中文版(帶註冊機):虛擬印表機,用於生成PDF檔案(圖件利用虛擬印表機pdfFactory Pro 中文版輸出為PDF格式,再進行列印)
(3)用Foxit PDF Reader開啟PDF檔案 。
9、土地面積量算
根據測量成果、計算各宗地土地面積。
10、成果驗收:實地用全站儀及鋼捲尺量距,不合格重測。
六、實習總結
本次生產實習收穫頗多,感受頗深。收穫是學到了許多課堂以外的東西,許多時候現實工作與課堂內容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這時我們就必須以實際情況為準。此外,我還感受到現在農村的土地管理上存在著很多問題:
1.空心村整治需要下大力度;
2.有很多地方存在著違章建築,有的人家把自家車庫建到了宅基地以外,嚴重影響了別人的交通。
3.農村缺乏整體的規劃,房屋道路參差不齊,大量新宅基地還在吞噬農用耕地。
因此借這次實習的機會,也想提醒有關部門加以注意。更好的做好新形勢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測量學實習報告 篇6
上週,我們專業進行了為期一週的實習。進入這個專業已經一學期了, 可對這個專業並不十分了解,現在終於有機會可以對這個專業有個較全面的認識,我感到十分的開心。實習分兩部分:參觀工地,各種建築和路橋。在實習開始之前,我還不在意這次實習,因為我感覺在書上學學就行了,知道是怎麼回事就可以了吧。再說我也去過工地,也看過施工,感覺出去實習時多此一舉。不過從第一天走進工地,這個思想就不在我的腦海裡了。
第一天實習,我們跟著邢老師和王老師去了濰坊軟體園。這個建築是個框架結構,它是指以鋼筋混凝土澆搗成承重樑柱,再用預製的加氣混凝土、膨脹珍珠岩、浮石、蛭石、陶爛等輕質板材隔牆分戶裝配成而的住宅。這個人軟體園主要由樑柱構成,構件截面較小,因此框架結構的承載力和剛度都較低,它的牆體是填充牆,起圍護和分隔作用,特點是能為建築提供靈活的使用空間。框架結構雖然有很多結構,但同時也存在著缺點。比如,框架節點應力集中顯著;框架結構的側向剛度小,屬柔性結構框架,在強烈的地震作用下,結構所產生水平位移較大,易造成嚴重的非結構性破性;對於鋼筋混凝土框架,當高度大、層數相當多時,結構底部各層不但柱的軸力很大,而且梁和柱由水平荷載所產生的彎矩亦顯著增加,從而導致截面尺寸和配筋增大,對建築平面佈置和空間處理,就可能帶來困難,影響建築空間的合理使用,在材料消耗和造價方面,也趨於不合理。
看完軟體園後,我們跟隨老師去參觀了磚混結構施工現場,老師向我們詳細介紹了施工順序和什麼是磚混結構。所謂磚混結構,先砌築結構基礎,然後按軸線砌磚,砌磚應按設計預留構造柱的位置,構造柱與牆體的連線處應砌成馬牙槎,必要時還可在構造柱旁預留孔以便釘模板,待牆體強度達到要求後支設構造柱模板,綁紮鋼筋,澆築混凝土,如此往上施工。磚混結構是平磚。磚混結構有很多優點:
由於磚是最小的標準化構件,對施工場地和施工技術要求低,可砌成各種形狀的牆體,各地都可生產。
它具有很好的耐久性、化學穩定性和大氣穩定性。可節省水泥、鋼材和木材,不需模板,造價較低。施工技術與施工裝置簡單。磚的隔音和保溫隔熱性要優於混凝土和其他牆體材料,因而在住宅建設中運用得最為普遍。在這場地看著這些建築,我興奮不已,同時也感到自己將來責任重大,雖然那天很熱,但是我還是因為見到了這麼多建築裝置而感到高興。就這樣我們結束了這一天的實習。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坐車來到了濰坊體育場。這個體育場佔地28.7萬平方米,投資4.5億元,總建築面積7.8萬平方米,這個體育場很多地方使用鋼結構,鋼結構重量輕、強度高。用鋼結構建造的住宅重量是鋼筋混凝土住宅的1/2左右,它的抗震效能好,其延性比鋼筋混凝土好。將鋼結構體系用於住宅建築可充分發揮鋼結構的延性好、塑性變形能力強,具有優良的抗震抗風效能,大大提高了住宅的安全可靠性。尤其在遭遇地震、颱風災害的情況下,能夠避免建築物的倒塌性破壞。再者,建築總重輕,鋼結構住宅體系自重輕,約為混凝土結構的一半,可以大大減少基礎造價。結構是適合創新的住宅結構體系。鋼結構可隨著人們審美觀的不同,使用功能要求的不同,設計各種造型、尺度、空間的新型房型。生產廠家能高精度、高質量、高速度完成,使建築物達到既美觀又經濟的效果。這個體育場除了用了大量的鋼結構之外,還用了大量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所謂鋼筋混凝土結構是指用配有鋼筋增強的混凝土製成的結構。承重的主要構件是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包括薄殼結構、大模板現澆結構及使用滑模、升板等建造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築物。用鋼筋和混凝土製成的一種結構。鋼筋承受拉力,混凝土承受壓力。具有堅固、耐久、防火效能好、比鋼結構節省鋼材和成本低等優點。用在工廠或施工現場預先製成的鋼筋混凝土構件,在現場拼裝而成。這個體育館基本上是有這兩種結構相結合而成,他們相互補充,相互結合。
在奧體館現場看到,拱形的體育場大屋頂線條柔和舒緩,個性獨特,與人工地面完美相接,彷彿從天空飄落到廣闊大地上的風箏翅膀,並與周邊的綠色相協調,充分發揮了鋼結構的優勢,使我讚歎不已。
測量學實習報告 篇7
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在課堂上,我們學了很多理論知識,但是如果我們實際當中不能靈活運用那就等於沒學。實習就是將我們在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在為期兩週的實習過程當中,我們組共進行了三個大項的實習。
一是,5月18日到21日的使用dj-6大地經緯儀進行導線測量和建築施工放樣。這項內容是在學校本部正門內的廣場上進行的,按照實習安排要求,我們組在進行導線測量時,共進行了6站2測回角度測量及距離測量。結束後,我們就進行建築放樣,我放了兩棟建築,(1)是分別用覘點f23和f20放出建築n;(2)是分別用f22和f21放出建築o。
二是5月22日到25日的使用ds-3大地普通水準儀進行等外水準測量,這項內容是在雁山校區周圍進行。測量路線是一條閉合環路,共6個點,分別進行一次往返測量,往、返測量路程均大致為4。3公里。我在滿足規範要求 的情況下測量了至少2公里的路程。
三是5月27日的地形圖的識圖與等高線的描繪。這項內容是在五通鎮附近的山上進行。按照實習要求,我認真辯識了地圖上圖示與實物。並按等高線描繪圖上指示的地點去實地認真觀察了地形,並分別一一標註在圖紙上。
所有實習大項外業測量、觀測完成後,接下來的時間便是整理測量觀測資料,畫等高線等。這樣,短短的兩週實習便結束了。縱觀整個實習過程,總結出了以下幾點心得感受:
一。風雨中和歷練
實習期間,天空並不作美。不管是用經緯儀進行導線測量,建築放樣,還是等外水準測量,我們都是在風雨和陪伴下度過的。特別是等外水準測量時,路線環境相當複雜,在泥濘的道路上,每前進一站都異常艱難。儘管有時雨量太大,而不能進行測量。但是隻要雨足夠小,我們組就會繼續進行測量。風雨中,我們撐傘,是為了保護儀器不受潮,儘管我們全身已淋溼;風雨中,我們抱一塊滿是泥巴的木板,是為了儀器站得更穩,儘管鞋子已沾滿了泥巴;風雨中,我們一路前行,是為了完成測量任務,儘管腳下的路很長,而且坑坑窪窪;風雨中我們挺過去了,證明我們行,我們能吃苦。這就是一種歷練。
二。團結就是力量
有人驚歎我們為什麼會測得那麼快,因為我們組,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裝儀器,調腳架,大家七手八腳;你觀測,我記數,大家分工明瞭;有問題,齊思考,大家幫忙指導。在我們組,大家都是平等看待,只要誰想測量多些,就讓誰測。儘管有人會出錯,但誰也不怪誰;儘管有人會測得慢些,但誰也不著急;儘管還會出現小摩擦,但小不忍則亂大謀。我們就這樣過來了,懷著平和的心態,相互協助,這就是我們團隊的力量。
三。科學就要一絲不苟
俗話說“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在測量中更能體現出來,無論是對點,還是調平,只要有點偏差,就會產生很大的誤差,甚至產生錯誤。因此,做測量工作就不能馬虎。或許,有人想大概大概地測量合格就可以了。但這樣做能使我們學到什麼呢?恐怕只能大概大概地測量出個概數吧。相反,一絲不苟地測量,你會發現很多誤差產生的原因,並能儘量在以後去避免它。一絲不苟地測量,你會明白一個小失誤會產生多大的後果。一絲不苟地測量,會練就你一雙慧眼,讓你去發現問題的所在,並能找出解決的辦法。一絲不苟地測量,這才是工作。
四。挑戰你的耐性
測量工作,工程量很大,一次野外觀測站就能產生厚厚的一本資料。如果你沒有耐心,或許偷工減料就可以很快地測完。如果你沒有耐心,就不會去發現這堆資料中的錯誤的測量。如果你沒有耐心,就沒有信心再去把錯誤的測量再次重做。如果你沒有耐心,面對龐雜的資料,你可能寧願選擇放棄,而去抄襲他人計算出來的成果。而事實上,我們組不只一次發現測量中出現的錯誤,重做的測次數也記不得做了多少。因此,可以說,我們可以忍耐,可以耐住這紛繁而乏味的重複工作。進而得出科學的結果。
這就是我這次實習得出的總結。我認為,這就是學習的過程。在書本上學到理論,在實踐中得到昇華。我所學到的,這不僅只獲益於測量學這個課程,更會獲益於很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