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備忘歲月散文

備忘歲月散文

備忘歲月散文

  喜歡讀吳偉科的作品,不僅僅是因為與之熟識,也不在於他對散文、詩歌、雜文和小說等體裁的自如運用,不在於他的文風或冷峻或辛辣或抒情或質樸的豐富多彩,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他的作品充滿了理性色彩,他擅長用犀利的筆撩開生活的面紗,把生活的本質和人類的靈魂指給我們看,使我們有所參悟有所深思,這就如同做醫生的他總是很準確地找到病患的癥結,然後再對症下藥一樣。他的作品少有輕飄、浮躁、甜膩和熱鬧,就彷彿沉默的他不愛輕言承諾,而更願意交給真心朋友一諾千金的誠摯,讀他一定不會讓我們失望和空手而歸。

  吳偉科的新作《小木屋》再一次感動了我,這是一篇關於音樂的散文。用文字去詮釋音樂往往會吃力不討好,沒有聰穎的藝術感悟能力和良好的文字表達能力是很難成功的。畢竟音樂的有聲無形和文字的有形無聲有著本質的不同,更何況對音樂的瞬間感受是可遇不可求的。吳偉科在此文中並沒有簡單地複述世人皆熟悉的《梁祝》,而是將此曲置於殘酷的特殊場景中讓我們去感受。他運用對比烘托方式達到了強烈的反差效果,比如烈火的熾烤與冰雪的冷炙、雜音不斷的半導體與高雅素潔的音樂廳、纏綿柔曼的江南雨與凌厲剛烈的`北國風、虛與實、生與死、抒情與與敘事等等對比無處不在。他讓哀婉悽美的樂曲從四壁透風的小木屋、從咔啦作響的半導體中聖潔地飛出,讓我們看到了火焰和翅膀、希望和溫暖,也看到了夢。人類有夢才能戰勝寒冷、飢餓、困頓和苦痛,才能熬過漫漫長夜。音樂如風,沒有重量卻有力量,它能使心海掀起浪濤,吳偉科捕捉到了風一樣的音樂,也撥動了我們的心靈之弦,同時告訴我們此刻的《染祝》與愛情無關,卻比愛情更加美麗。

  文字與音樂之間相通的路難尋難走,然而吳偉科卻走通了。這或許是因兩者都是精神與夢想的象徵吧。《小木屋》使我想起他的另一篇關於音樂的散文《回家》,假如音樂和文學是夢,那麼小木屋就是寄託魂夢的家園,如果說這些年吳偉科一直守望著精神的家園,那麼我們不也是一直走在回家的路上麼?

  平生第一次為人作序,既備感榮幸又惴惴不安。通常為人作序者,都是在某些領域裡,具有一定說服力和代表性的人物,然而我卻不是。因此,我對作者的信任非常感謝。

  《小家屋簷下》是一本非常特別的書。特別之處在於它記錄了一個家庭化艱辛為幸福,化貧苦為甘甜的奮鬥歷程和真實故事;在於該書的作者胡秀芳不是作家,而是一位退休的財務工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妻子和母親。因其特別,這本書才有著重要價值,作者的行動也有著重大意義。

  也許有人對我用“重大”和“重要”二個詞不以為然,會認為對一個家庭而言,一無轟轟烈烈的事件,二無起伏跌宕的情節,沒有什麼可寫的。但我認為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的確不會有驚天動地的大事件,但這並不意味著它不值得寫。雖然我們都是滄海一粟,但我們並不渺小,而且很重要。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一次的生命需要珍惜和尊嚴,珍惜生命要從每一天、每一個細節開始。《小家屋簷下》因為記錄了很多感人、可愛和生動的細節,便成了一本有意義的家庭書籍。

  這本書是一本家庭備忘錄,對這個家每個人的成長曆程都給予了較為完整的記錄。我國有上億個家庭,然而有回憶錄的寥寥無幾,從此使這些家庭的許多美好時刻隨時光的流逝都了無痕跡了。這的確很遺憾。其實我們都希望自己在世上留下點什麼,希望自己瞭解祖先,更想讓子孫瞭解自己,然而不是誰都能幸運被人記錄,或有心去描寫別人。作者為這個家做的貢獻很多,但最大的貢獻就是寫下了這本回憶錄。她的文字將使子孫的人生更加完整,更加清楚家族演變的歷史和了解自己的來龍去脈。

  回憶錄的價值遠高於家譜,因為家譜只是一種證明和符號。它只能證明你在這個家族中的位置和序列,你是第幾代而已,你無法從家譜中瞭解祖先的脾氣、愛好和人生經歷,也不會知道你身上到底留下了多少祖先的烙印。但你可以在備忘錄中找到這一切。多年以後你的後輩們仍能沿著文字的大道走回從前,感受一下從前親人們的生活,進而完成過去與未來的對話。

  我們對自己的童年都十分好奇,總想了解兒時的自己,就像照完相的人明知自己丑俊,卻心急火燎地想見到照片上的自己一樣。然而爾時候的我們又很健忘,往事如夢,一覺醒來,記憶中的過去只是一些模糊的影像和片斷而已,所以,我們常常需要藉助別人來證明,而父母就是我們最好的見證人,他們的雙眼和愛心是最好的攝像機,給我們的故事以完整的記錄。在這本書裡作者描繪出了孩子們的童年,回答了李穎三姐弟“我從哪來,又到哪去”的古老問題。作者不僅給予了她們生命,還給予了她們完整的人生。她們是天下最幸福的孩子。

  我經歷了這本書的編輯全過程,這使我有更多的機會拜讀此書。我被書中真誠敘述和濃濃的親情所感動,被這一家人不竭的向上精神所感染。我不僅是在讀書,而且是在學習做人。這個家庭有許多令人驚奇之處。一奇是男主人公初中畢業後,憑著一支勤奮的筆,從農村寫進城市,在文字的道路上一直走了三十幾個春秋;二奇是三個孩子都是研究生;三奇是已年過半百、第一次提筆的作者,竟然在幾個月內寫下了十幾萬字,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我常思忖其中的奧妙,當然書中自有答案。無論為什麼,這個家庭都有許多讓人學習的地方,這也是該書將帶給我們的啟示。

  這是一本真正的書,儘管這本書僅僅在家庭內部發行。但我想,評價一本書的好壞不應以是否公開發行為標準。一本好書,應是飽含作者真情、記錄真實故事、反映真實情感、揭示生活真諦的書。這些是《小家屋簷下》所具有的。而作者豐富的經歷、流暢的語言和生動的敘述也使該書有了一定的可讀性。我感覺《小家屋簷下》像一道天然、純粹、綠色的農家菜,給我們的生活送來了一縷清新和舒爽。

  我真誠地祝願這個“幸福之家”永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