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思念的精神團聚的現實抒情散文

思念的精神團聚的現實抒情散文

思念的精神團聚的現實抒情散文

  精神文化領域的最高標準永遠不應該是實用主義

  ——餘秋雨 《重山間的田園》

  像擊碎月亮在水中的幻影,所有終結性的孤獨沉澱為人格,飄零零地凝結成思念。中國人的月亮,無情地注視著每一個思念的碎片,思念的依舊思念,“獨唱獨酬還獨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國式獨特的一種精神——歸不去的人們,所產生的,寄託在孤獨,思念之上的,最清越的美學概念。在我看來,若失去了這部分精神文化,中國的大美也不會完整罷。

  人們永遠在夢,夢迴故鄉,魂牽故里。甚至於夢到家鄉的每一個細節——月光下的田埂,青煙繚繞的大山,或是,靜靜倚在家門口,等你回來的老祖母,就那麼一個遙遙的一個身影,就足夠了,足夠在每一個歸不去的人們的心裡印一輩子,而且,越印越深。其實,我們都回不去了,我們所乘坐的這架航班,永遠只會向前飛,過去的一切,誰都不可能再一次在現實中抓住它,所以,我們稱它為回憶。有的人一輩子失失落落地去尋找自已回憶中的家鄉,到頭才發現,回憶根本不用去尋找,並且在現實中再也找不到,因為它哪裡都沒去,就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所以我用了開頭餘秋雨先生的那句話。思念這種文化永遠不會在現實中使用,也不能實用,因為,在現實中,思念這種文化,一文不值!

  所以,我在想,所謂“中秋”給我們帶來的,究竟是現實的團聚,還是精神上的思念呢?究竟那一種更有價值呢?我想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我們必須明白的一點就是,正因為有了精神上的思念,才有現實中的`團聚,反之亦如是,餘秋雨先生的話固然是對的,但精神文化和實用主義,二者還是相互依存的,不是嗎?

  沒有一種美,是沒有現實依據的。失去了現實色彩的精神,我想這種精神就像虛無縹緲的風,總沒有一個落腳的家一樣吧。

  它們二者不是同一個領域,不能共面而論,但卻像風箏和天空一樣。風箏因為有了天空才自由,天空因為風箏而遼闊!

  這是中秋節帶給我的思考。至少寫到現在,我還沒有徹底弄清楚。好了,我們換個角度來說吧!

  大家都知道,中秋晚上總要吃吃月餅,大家一起賞賞月,嘿!我們家也許就很奇怪,從未在中秋晚上賞過月亮,也沒在那天晚上吃過月餅,只是一家人聚在一起,放鬆地在一起吃一頓飯。所以本是主角的月亮就被可憐兮兮地棄之一旁了,所以我想,月亮本就是,而不是主角吧。

  啊!月亮是思念的寄託,月亮是團聚的媒介,中秋是寄託的實現,媒介傳遞的成功。啊,這麼一說就通了!

  “我有所思在遠道”,這種置身於寧靜和孤獨之中的文化人格,最高標準固然不是團聚,而是永遠不匍匐於泥土之上的大文化。但我們終究是世俗的人們,不像那些颯颯的魏晉名士,他們脫離社會,注重精神,快活瀟灑於竹林之中,消失得讓人再也找不到。而我們真的是做不到,那就懷著那些思念,去景仰思念,追求團聚吧!

  花好月圓人團圓,多誘人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