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日記> 端午節的來歷日記(通用12篇)

端午節的來歷日記

端午節的來歷日記(通用12篇)

  時間過得真快,一天又過去了,這一天裡,大家身邊一定有一些有趣的見聞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日記吧。怎樣寫日記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的來歷日記(通用12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端午節的來歷日記1

  端午節是中華傳統節日之一。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了。據說,它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中國人為什麼要過端午節呢?

  儘管中國各地過端午節的習俗不同,但是他們都是為了祈求健康、防疫祈病。到了每年的.五月五日,家家戶戶都要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等活動。這種習俗可是經過2千多年的演化而形成的。人們選擇五月初五那天作為端午節的原因是因為屈原是在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那天抱著大石頭跳下汩羅江自殺的。賽龍舟的習俗也是從當時的人們划著小船去尋救屈原這種形式演化過來的。因為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他們就把竹筒裡的米撒在水裡。他們認為魚兒吃飽了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屍體了。後來這種活動變成盛著米飯的竹筒,到現在演化成粽子。這種紀念屈原的活動漸漸變成了一種風俗;這種風俗漸漸地在各地流傳開了。

  在流傳的過程中,活動的內容也不斷地增加了。因此,南北方的習俗也有所差別。

  端午節的來歷日記2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讓我說給你聽聽吧!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位大夫叫屈原,他不僅是一位治理國家的人才,還是一位大詩人。當時,楚懷王被秦國抓走了。屈原建議楚頃襄王聯合齊國,共同去抗擊秦國,救回楚懷王。但楚頃襄王不願意。再兼之國王聽了讒言,就把屈原流放了。

  後來,秦國攻進楚國的都城,楚國滅亡。屈原聽到這個訊息,心如刀割、悲痛欲絕。在五月初五這天,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抱著石頭投江自殺。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的樂章,投身汨羅江而死。

  屈原投江後,老百姓紛紛趕到江邊,有的拿飯糰,有的拿肉食,紛紛往江裡投,祈禱魚蝦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後來,一位老醫師拿出一罈雄黃酒,倒入江中,說用酒醉倒蛟龍、魚蝦,免得讓屈原大夫受傷害。再後來,人們怕飯糰被蛟龍所食,就粽葉包米團,外面纏好彩絲,逐漸發展成了今天的粽子。

  在往後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江中競賽,吃粽子來紀念屈原這位愛國詩人的傳統。這節日被稱之為“端午”。

  端午節的來歷日記3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當這個時候,各家各戶都包好了粽子,準備那一天吃得飽飽的。還有一首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怎麼樣,這首兒歌好聽吧。

  端午又稱“重五”,所以很多習俗都和“五”這個數字有關聯。而且要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子、手腕或者足踝,稱為長命縷。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都很多,說也說不完。其中有一個來歷是這樣的,古代有個詩人叫屈原,他受到壞人的誣陷,為了證明自己是清白的`,他投汨羅江而死,主張愛國主義。後來的人們賽龍舟是為了撈救他,投粽子是為了讓魚蝦吃飽,不去吃屈原的遺體。

  我們柳州過端午節的方式是:一大早,大家先去買艾葉和菖蒲掛在門口,再貼上紅紙。我奶奶還會包粽子,粽子的材料是豆子、板栗、豬肉。吃起來可香了!

  說了這麼多,相信大家都瞭解端午節了吧。

  端午節的來歷日記4

  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端午節。

  每逢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棕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艾葉、有些地方還舉行划龍舟比賽……

  關於端午節,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中國古代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名叫屈原。在公元278年,農曆五月初五的那天,屈原在絕望、悲憤之下,投入舊羅江,當地的百姓聞訊後,馬上划船去打撈,一直行止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就變成為龍舟比賽。百姓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就紛紛從家裡拿來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形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根據以上故事來看,這些都是為了紀念屈原而形成一種風俗習慣。我國還有許許多多的傳統文化,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平時還要更多地去了解這些燦爛古代文化。

  中國有許許多多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由於我從小非常愛吃粽子,所以對“端午節”的印象非常深刻。

  端午節的來歷日記5

  每年的農曆初五都是端午節,在這天,人們會吃粽子,賽龍舟,據說,端午節跟偉大詩人屈原有關係呢!

  屈原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人,是楚懷王身邊的一位大臣,一直提倡強國富民,抗擊秦國,可不料被奸臣陷害,流放他鄉,公元前278年,楚國京城被攻破,屈原深感到絕望,便在自己的腳上捆幾塊石頭,跳汩羅江自殺,當地的居民知道後,紛紛的坐船到汩羅江去撈屈原的屍體,有的人為了讓小魚小蝦不吃屈原的異體,就在江裡投入一些米團,告訴小魚小蝦吃米團,別吃屈原。

  後來,有的人用葉子包米團,以此紀念屈原,有的地方還組織龍舟比賽,詩詞比賽。這個傳統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漸漸的,演變成現在的粽子,家家戶戶都是團圓在一起吃粽子,而現在粽子的口味也有很多,有的裡面放了肉,有的放了鹽,還有的放了白糖。

  這就是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的來歷日記6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讓我說給你聽聽吧!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位大夫叫屈原,他不僅是一位治理國家的人才,還是一位大詩人。當時,楚懷王被秦國抓走了。屈原建議楚頃襄王聯合齊國,共同去抗擊秦國,救回楚懷王。但楚頃襄王不願意。再兼之國王聽了讒言,就把屈原流放了。

  後來,秦國攻進楚國的都城,楚國滅亡。屈原聽到這個訊息,心如刀割、悲痛欲絕。在五月初五這天,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抱著石頭投江自殺。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的樂章,投身汨羅江而死。

  屈原投江後,老百姓紛紛趕到江邊,有的拿飯糰,有的拿肉食,紛紛往江裡投,祈禱魚蝦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後來,一位老醫師拿出一罈雄黃酒,倒入江中,說用酒醉倒蛟龍、魚蝦,免得讓屈原大夫受傷害。再後來,人們怕飯糰被蛟龍所食,就粽葉包米團,外面纏好彩絲,逐漸發展成了今天的粽子。

  在往後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江中競賽,吃粽子來紀念屈原這位愛國詩人的傳統。這節日被稱之為“端午”。

  端午節的來歷日記7

  中國的傳統文化像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清,有過年的倒福、中秋節、還有端午節,現在我就給你介紹一下端午節。

  傳說楚國的皇上是一個昏君,只顧吃喝玩樂,屈原卻說無效就投江自盡了,他投江時候還抱著一塊巨大的石頭,因為這樣他一下江就沉下去,在也上不來了。

  屈原投江以後兩岸的老百姓划龍舟去救屈原,人們把江都找遍了,但是還是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在這個緊張危險的時候,突然有一位百姓站出來,他說我們就不了屈原不要緊張,我們可以丟魚和蝦愛吃的東西比如:粽子、雄黃酒、蛋等東西去江裡......

  從此,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端午節,人們一到端午節就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等......

  時間慢慢長久了,傳統文化也慢慢流傳下來.

  端午節的來歷日記8

  大家一定知道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那就是端午節。端午節吃粽子等習俗想必大家也都知道,我就不多說了。關於端午節,有很多故事由來。我就來說說其中人們說得最多的,祭念古代詩人屈原的故事吧!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泊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泊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和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據說粘米可以粘住魚的嘴使魚就不回去要去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I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後來,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習慣,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最後,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的來歷日記9

  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有生氣勃勃的春節,秋意濃濃的中秋節……但是我最喜歡端午節,端午節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呢!

  戰國時期,請過為了統一中國,向楚國發兵攻打,但是卻攻打不下來。就假裝發求和信,楚懷王就打算簽下求和信。這是,愛國詩人屈原,他是大臣阻止楚懷王,而受到楚王和眾臣的指責,被降職回老家。就在五月初五的時候,楚懷王被秦國殺害,楚國就滅亡了,屈原聽到訊息後,百感交集、心如刀絞。最後抱著一塊石頭,跳進了楚江裡,自殺了。這是,正是農曆五月初五。

  後來,屈原的愛國精神把老百姓感動了,在屈原投江的那一天,他們都到楚江邊,為了不讓江中的魚蝦吃了屈原,就把米飯投進江中,不讓屈原被持刀,還在那一天坐小舟去打鬧屈原的屍體,後來就出現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和掛艾草的端午節習俗。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不僅是端午節,還有許多節日值得我們去探索,屈原這種愛國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端午節的來歷日記10

  同學們都知道端午節在每年農曆五月五日,但是大家是否都清楚端午節的來歷呢?恐怕有許多同學不清楚吧,今天我就來講一講端午節的來歷。

  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名大官叫做屈原。屈原是個很有名的文人,他寫了鼎鼎有名的詩集《離騷》,其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句子我們都耳熟能詳。不僅如此,他還開創了一種新的文體格式叫“楚辭”。屈原清楚時事,對楚國忠心耿耿,主張抗秦。

  當時的楚王被秦王騙得團團轉。楚王親近的小人被秦國買通,天天在楚王面前說屈原壞話,在其慫恿之下,楚王對屈原的抗秦計劃毫不理睬,屈原被流放到外地。

  多年後,屈原終於回到楚國都城,但沒多久,秦王就派使者請楚王赴宴。楚王的小兒子子蘭也被蠱惑,極力勸楚王赴宴。楚王不聽屈原勸告,前去赴宴,被秦國囚禁而死。

  楚王死後,子蘭成為宰相。屈原上朝時常責備子蘭,把子蘭罵得狗血淋頭。子蘭十分厭煩,暗中謠言中傷屈原,將屈原再次逐出都城,流放到現在的湖北一帶。

  就在屈原被流放期間,秦國大將白起率軍攻入楚國都城。屈原得知訊息,悲痛不已,抱著一塊巨石投江自殺。屈原深受百姓愛戴,百姓得知屈原投江自盡,紛紛劃舟,尋找屈原屍體。有人擔心魚群食用屈原的屍體,將米、豆子一類食品投入江中,讓魚群食用。

  從那時開始,在農曆五月初五時都要劃舟、投食。這一天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節。端午節的主要活動就是由劃舟與投食演化而來的賽龍舟、包粽子與吃粽子。

  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同學們,你們清楚了嗎?

  端午節的來歷日記11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有許多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就是其中之一,關於它,還又一個美麗的傳說呢。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時,有一個正面臨亡國之難的國王—楚王,它召集大臣們一起商議對策,屈原是國王非常重視的一個大臣,他想出了一個十全十美的方法,而國王覺得不妥,另一個大臣也想出了一個辦法,國王連連點頭稱讚,並賞了那個大臣,但屈原卻說不行,屈原要和國王爭議,不料,國王卻把屈原逐出了這個地方。

  果然,楚國滅亡了。屈原見自己胸懷大志,卻報國無門,他一氣之下,就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進汨羅江自盡了。

  聽說屈原投江,沿岸的老百姓紛紛划船去尋找他的屍體,可是始終沒有找到。人們回來後,只見屈原夫人獨自立在江岸上,雙手捧著一個竹筒,大家都過來安慰她,屈原夫人平靜的說:‘我想,先生活在這個世上,憂愁太深了,這清清的汨羅江水或許能沖走他的憂愁,就讓他去吧,先生最愛吃糯米蒸飯,我這就給他獻上。’說著,將糯米蒸飯投進了汨羅江。

  千百年來,人們忘不了憂國憂民的屈原,於是就把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每到這一天,人們都要報粽子,系五彩繩,賽龍舟以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來歷日記12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夏季這個最重要的節日——端午節來臨時,我就會聽見從運處飄來的歌聲。

  端午節在農曆五月五日,又稱重五節、端陽節。

  傳說,屈原是楚懷王時大臣,因為他受到楚蘭的嫉護,就在楚王及繼位的頃襄王之前誹謗屈原。楚王逐漸疏遠,最後甚至將屈原放逐。屈原滿懷悲恨,落拓江湖,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跳江自盡。屈原自盡後,百姓哀痛異常。紛紛下江尋找屈原的屍體。有的人為了不讓魚蝦吃屈原的屍體,還做了粽子等食物去給魚吃。從而慢慢演變成賽龍舟和吃粽子了。

  在過端午節時,人們還有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等許多習俗。這麼多的習俗都是為了驅邪或紀念屈原的死。

  在我們家,一般都是奶奶包煮好粽子後,把粽子發幾個給鄰居,表示友愛,再各家慶賀節日。到了晚上,我們全家開始看電視、遊夫子廟……

  我想:原來大家身邊的節日都有這麼動聽的故事,看來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瞭解歷史,知道更多的文化知識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