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蘇興先生瑣記隨筆

蘇興先生瑣記隨筆

蘇興先生瑣記隨筆

  新近購得蘇興教授的遺著《吳承恩譜傳》(中華書局二○一六年版)。蘇興(一九二三至一九九四),遼寧昌圖人。一九四八年畢業於長春東北大學(即今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又讀一年研究生,後留校任教。教書治學,畢其一生。此書從內容上分為“傳記”和“年譜”兩部分,渾厚充實,精見迭出。翻閱散發著墨香的書頁,不由得想起了蘇先生的音容笑貌。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在東北師大中文系讀碩士生,蘇先生是系主任。他身材清癯,戴一副深度近視眼鏡。眼鏡背後,閃動著一種洞悉世事的眼神,有些嚴肅,令人肅然起敬。熟悉的人知道,他亦有頗為詼諧幽默的一面。偶爾聽人轉述他的風趣話頭,今已不記其詳。

  蘇興以研究《西遊記》及其作者吳承恩而蜚聲學林。他的研究,文獻功底極深,可謂竭澤而漁。但他絕不是枯守版本目錄之學、閉守象牙塔的人物。他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學者,很注重實地考察的方法。說起“讀萬卷書”,看看他在《吳承恩譜傳》寫作中參考的文獻,便可知道;說起“行萬里路”,他對吳承恩故里籍貫、生平事蹟的敘寫,有許多是得之於深入細緻的實地調研考察,即可為證。他對具體作家、作品的分析,不囿於單純的文學範圍,而是密切結合當時特定的、具體的社會生活狀況,把作品的來龍去脈、作者的思想行為,生動翔實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總能給人以深邃獨到、超拔時俗之感。

  蘇興治學,專攻《西遊記》,大體不出明清小說的範圍,給人以“專而精”的感覺。其實,他的學術視野是相當寬闊的。我當時聽過他的.幾節課,課程名稱是學術經典和研究方法之類,講的卻是王國維的《殷周制度論》等名篇。王國維論述殷周之際的變革,是“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成為後來讀書治學的一把鑰匙。由此亦可見蘇興視野之開闊、方法之精湛,是其來有自的。從某種程度上說,他是以治史的方法研究小說,把精於考據的乾嘉之學和實地考察、理論分析的富有時代特色的方法,很好地結合起來了。說他受了些王國維的影響,不知過也不過?

  一九八三年,蘇興開始招收他的首屆研究生,弟子二人,即劉嘉陵和劉曉峰。“二劉”和我同屆、同專業(中國古代文學),亦同住一間寢室(還有一位是我的師兄呂書寶)。嘉陵來自瀋陽,出身書香門第,身材魁梧,談吐風雅,有很豐富的人文學識和很細膩的藝術感覺。他因為熱愛小說而研究小說,畢業後任職於遼寧省作協、遼寧電視臺。他後來專攻散文寫作,顯示出超人的水平和實力,其散文名作《京胡》堪稱世紀經典。劉曉峰來自吉林農安的礦工之家,聰明敏銳,富有詩人氣質。他不僅詩寫得好,還善畫畫,具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華。他後來留學日本,專攻古代節日民俗,十年一劍,取得博士學位。學成歸國,到清華大學歷史系當了教授,成為著名的日本研究專家。他的博士論文在日本出版,後來在《讀書》等雜誌也時見其佳作。素來關愛弟子的蘇先生,早已作古多年,倘能看到二位弟子如今的斐然成就,亦當泉下含笑了。

  我後來在東北師大跟隨楊公驥先生攻讀博士學位。楊先生之於蘇先生,應算是亦師亦友的關係。楊公驥是一九四六年東北大學創校時首批教授之一,那時蘇興還是在讀學生,所以對楊公驥很為尊敬。早在五十年代,楊公驥的代表作《中國文學》(第一分冊)出版時,在自序中感謝對書中所引《詩經》作品翻譯幫過忙的人,就提到了蘇興的名字。前些時候,在網上看到蘇興曾偶然購得《全唐詩》第八函第九冊“李義山(商隱)詩”,細細端詳,似曾相識,卻原來是楊公驥所藏之書,不知何故流出於坊間。後聞人言,方知是楊公驥所出售。於是他提筆寫下一段跋語,記述這段因緣,寫得很有感慨,寥寥數語,顯出那個年代學者的師友情誼之深摯、學術情懷之真誠。謹抄錄如下:

  曩於驥公(按:此非“公驥”誤寫倒序,乃是對楊公驥的敬稱)書齋睹藏書,有《全唐詩》一散冊,是揚州詩局原版。今於舊書店見此冊,如有所晤。以人民幣五角購之,以其為原版,且為李義山詩全篇。書杏同志雲,是驥公所售。乃大悟。一九六一年六月五日午飯後。古榆城高陽子志。(按:原文無標點)

  “揚州詩局”是清代為刊刻欽定《全唐詩》而專設的出版機構,故其所刊之書可稱“原版”。“古榆城”是蘇興故鄉昌圖的別稱,或以古城荒蕪、長滿了榆樹而得名。“高陽子”當是其別號。

  “以人民幣五角”購得一冊線裝書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而老輩學者的悠長情愫和深厚底蘊,今天細細想來,仍不禁令人為之浩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