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不活在別人的眼光裡隨筆

不活在別人的眼光裡隨筆

不活在別人的眼光裡隨筆

  就在莫泊桑蜚聲世界文壇,他的作品幾乎成為小說創作的“模本”的時候,俄國作家契訶夫如是說:“小狗不應該因為大狗的存在而慌亂不安,所有的狗都應該叫——就按上帝所給的嗓門叫好了。”

  生活中的確不乏智者和精英,而我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平常人。世界的美好恰恰就在於其多樣性,平常人不能因為個別精英的成功就認定了他們的人生模式,而應該像但丁那樣堅持“走自己的路”——對於別人的眼光,對於精英的框框,我們也不宜太過在意。

  活在別人的眼光裡,你永遠只是“別人”的複製品;走自己的路,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丘吉爾說過:“寧肯孑然而自豪地獨自堅守,也不要不辨是非地隨波逐流。”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比你更瞭解自己——瞭解自己的潛力,瞭解自己的喜好,瞭解自己的不足。至於別人對你的看法不過是一種“外部觀察”,至多也就是“僅供參考”而已。化學家李比希年少時,校長問及他的理想,他的回答是想成為一名化學家。他的回答引起全班同學的鬨堂大笑,可他並不在意別人怎麼想,而是堅持不懈地朝著理想的目標邁進。最終,他創立了有機化學,被譽為“有機化學之父”。像李比希那樣,為自己的信念而活,而不是活在別人的眼光裡,更不是傀儡般地為他人操控,才能讓生命之花綻放得更有個性、更加絢麗。

  然而,要將別人的目光拒之門外絕非一件易事。現實中的人們,常常會在眾說紛紜中彷徨,會因他人的隻言片語而迷茫,甚至因別人鄙夷不屑的目光而放棄了最初的夢想……

  誠然,“別人的言論”常常具有著一種積毀銷骨的力量,往往會使太過在意別人眼光的逐夢者止步不前。哥白尼太過在意世人的眼光,以致不敢將自己全新的理論公之於世,直到日薄西山,才將挑戰天主教神權統治的“日心說”展示於世人面前。正是因為在意別人的眼光,真理被拖延了產期;如果他能置別人的眼光於不顧,人們至少可以少在“地心說”的迷霧中徘徊數十年。相反,年輕的科學家伽利略卻敢於觸犯沿襲了千百年的亞里士多德的“物體的下落速度和重量有關,並且成正比”這一觀點的權威性,提出了“在空氣阻力忽略不計的情況下,物體自由落體的速度是一樣的,與物體的重量沒有關係”的全新的觀點。正緣於此,將近兩千年的教條經驗被推翻了,伽利略為物理學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人們只有聽從自己內心深處的'召喚,才不會被別人的眼光困擾。楊朱哭於歧路,是因為他的內心深處缺少了一盞指路的明燈。這盞燈,我想可以是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堅定與執著,可以是孟子“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霸氣與坦然,也可以是李白“天才我才必有用”的自信與豪放……

  就像陳歐所說:生命是一個孤獨的旅程,路上不乏嘲笑與質疑。當我們遇上各種嘲笑與質疑的時候,請記住一點:人不應當活在別人的眼光裡,而應當為自己的理想信念而活。

  【評點】

  一個人的生命屬於自己,可生活方式、人生道路卻常常因外人的看法和評價而左右。本文藉助大量的引證和例證,闡明瞭“不活在別人的眼光裡”的現實意義乃至歷史意義。無論是精英人士的生活模式還是別人的評價建議,都只能作為我們生活和事業上的借鑑和參考,而不能簡單套用,甚至照抄照搬。切記:沒有誰比你更瞭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