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非漢語詞彙對漢語的發展作用研究論文

非漢語詞彙對漢語的發展作用研究論文

非漢語詞彙對漢語的發展作用研究論文

  題目:非漢語詞彙對漢語的發展作用研究

  摘要:從漢語發展的脈絡過程來看, 非漢語詞彙對漢語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不僅僅豐富了漢語的詞彙總量, 也促使了詞彙音節的發展, 同樣對詞語的功能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是中國語言發展中的重要部分。

  關鍵詞:非漢語詞彙; 少數民族語言; 性質; 文化交流; 漢語;

  近年來, 語言學的研究出現了一些趨勢, 其中一項就是由單一的語言研究轉變為多方法多角度的研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 少數民族對整個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從少數民族分佈狀況來看, 大雜居小聚居是基本特徵, 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漢族與各少數民族不斷交流融合的過程, 因而這一獨特的歷史背景也決定了研究古代漢語就必須要重視其中的非漢語詞彙。

  1 古代漢語中非漢語詞彙的詞源

  1.1 上古時期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如果追溯有文字可記載的歷史大約有四千年。如果要對語言文字出現的確切年代做一個界定,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尚無法定性。但從遠古時期漢語的記載來看, 仍舊可以發現非漢語詞彙的一些蹤跡。漢族自古就與周邊地區有著交流往來, 春秋戰國時期的“行人”是專門負責接待外賓的官職, 《禮記》裡也記載周代時期有專門記錄不同少數民族地區語言的官員。由此可以看出, 上古時期的統治者們已經十分重視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因而非漢語詞彙很早就出現在漢語之中。例如“劍”這一詞彙, 中原地區本沒有這種武器, 而根據郭沫若的《兩週金文辭大系考釋》中, “劍”是西北地區的武器, 因而屬於外來詞彙的一種, 不是漢語中本來就有的詞彙, 相關的記載在《史記》、《正義》等古籍中也能找到。除了這些詞彙外, 上古時期漢語中的外來詞彙有很多來自匈奴。漢代時期, 中原政權與匈奴之間交往密切, 既有戰爭, 也有文化往來, 最終匈奴一部分與漢族融合, 一部分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不知蹤跡。來自匈奴的非漢語詞彙有很多, 例如“胡”字, 胡是匈奴人的自稱, 意思大致和“人”差不多;“單于”則是匈奴王的稱號, “閼氏”是匈奴的王后, 也是單于的正妻, 有時也寫作“煙支”, 造成表述不同的原因尚未有定論。

  1.2 中古時期

  中古時期, 非漢語詞彙受到佛教的影響比較大, 大多來自佛經翻譯所帶來的詞語, 以及與古印度交往中所帶來的外來詞彙。在這一時期, 古代漢語中的非漢語詞彙大量增多, 涉及到的內容也更加多方面、多層次, 由此也可以說明民族之間的交往上升到多個角度, 不再是單一的表層文化, 更多的已經涉及到文化的各個方面。

  首先是佛教的.影響。中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 佛教雖然不是本土宗教, 但佛教有著極大的包容性。在傳入中國後, 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 成為世俗化宗教的典範。長久的發展, 佛教文化已經與中國文化緊密相連, 我們甚至可以說沒有任何一種外來文化可以像佛教文化那樣與中國社會緊密結合起來, 從而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佛教文化博大精深, 涉及到哲學、心理學、歷史學等許多方面的內容, 而佛教用語同樣引人矚目, 對漢語語言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從佛教傳入的歷史軌跡來看, 早在東漢時期佛教詞語已經傳入, 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才真正興盛。佛教詞彙傳入中國主要有三個階段, 一是東漢時期透過西域翻譯佛教經典;二是從印度等地的僧人到中國來傳教, 將佛教詞彙傳入;三是玄奘取經後的傳入。從總體上看, 這一時期非漢語詞彙的傳入與佛經的翻譯以及僧人們的傳教有著密切聯絡, 佛經中的故事也豐富了漢語詞彙、語言表述等方面的內容。常見的如“六度”、“三毒”、“剎那”等等, 這些都屬於佛教詞彙, 可以說古代漢語中的佛教詞彙數不勝數。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有著深厚的歷史, 隨著佛教與中國社會的不斷融合, 很多佛教詞彙也逐漸有了更多層含義, 不僅僅侷限在宗教意義層面, 乃至後人把很多詞彙都看做了常規的漢語詞彙, 例如“世界”“境界”“煩惱”等等。從東漢開始, 中國對佛經的翻譯工作一直持續到宋元時期才逐步消減下來, 從事佛經翻譯的古代學者有很多, 如安世高、鳩摩羅什等等, 他們不僅為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更是對古代漢語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們今天看到的佛經有些易懂, 有些仍舊深奧, 其實在翻譯之處, 佛經的翻譯難度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艱難許多。作為一種外來文化, 佛經中的很多詞語、語句等都無法用漢語詞彙來直接翻譯, 只能透過音譯轉換成漢語, 如“般若”“菩提”等等。雖然這些詞彙在通用漢語中一般很少使用, 但仍然可視為漢語語言中的重要成分。

  其次, 中古時期漢語中的非漢語詞彙還有很多少數民族的獨有物品, 在戰亂、民族融合之中, 這些物品逐步傳入漢地, 也有了自己的漢語名稱。例如“蘇幕遮”, 這一詞彙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詞牌名, 殊不知其實蘇幕遮最早由唐代傳入中國, 是一種帽子飾物, 見於西域少數民族舞蹈時所佩戴。

  1.3 近古時期

  近古時期, 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交往更加密切,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 少數民族掌握了統一政權, 或是統治一些地區, 因而這一時期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往既有戰爭, 也有和諧交流的一面。契丹、女真、蒙古、滿族是這一時期最主要的少數民族, 分別建立了遼、金、元、清。在少數民族統治時期, 政治上的優勢使得少數民族文化在中原地區深入的傳播開來, 少數民族詞彙自然會融入到漢語語言之中。但是由於漢語語言的主導性, 不少少數民族都自覺的選擇了漢化。很多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了更好的鞏固政權, 不得不任用大量漢族官員, 並且主動地去學習漢語, 因而雖然有很多少數民族語言出現, 但最終仍然是漢語為主導, 少數民族則為漢語語言增添了更多的詞彙容量。

  契丹語, 契丹族建立了遼國政權, 契丹貴族崇尚漢族文化, 在學習漢族文化的同時, 也將一些契丹詞語帶入了漢語語言之中。例如“可汗”, 是契丹族的首領;“猛安”, 指的是契丹的部落。女真語, 女真與滿族有著很深的聯絡, 學界不少人認為女真族是滿族的源頭之一。女真族政權全盛時期建立了金國政權, 但女真族的文化影響到漢族文化的並不多, 因而對漢語詞彙的影響不是很大。蒙語, 蒙古族是草原遊牧部落, 是遊牧文化的代表, 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各族部落, 建立了蒙古帝國。蒙語屬於東胡後裔語言的分支, 到元朝政權正式建立後, 漢族與蒙古族之間的接觸更加頻繁, 統治者為了更好的維護政權, 不得不任命漢族官員、學習漢族文化, 很多蒙語詞彙也隨之融入到漢語之中。例如“那達慕”, 指的是蒙古族運動會, 十分盛大;“敖包”, 指的是路標, 也有借指山神居住的地方;“安答”, 意思是兄弟、朋友。這些詞有些雖然並不經常使用, 但是也成為了漢語中的專有詞彙, 是古代漢語中非漢語詞彙的典型例子。滿族, 滿族建立了清朝政權, 雖然滿語是滿族的母語, 但是出於統治需要, 清朝統治者不得不使用漢語, 以至滿語逐漸衰落, 到最後幾乎湮沒在歷史之中。清王朝統治了近三百年時間, 但由於幾乎沒有使用過滿語, 導致滿語進入漢語的詞彙並不是很多, 而隨著清王朝滅亡後, 這些詞語更是很難見到, 只有很少的專有詞彙進入了漢語詞庫之中。例如“牛錄”, 是一種軍事組織的名稱;“阿瑪”, 是滿語中父親的意思;“額娘”, 滿語中指母親;“薩其馬”, 一種糕點的名稱。但這些詞如今很少使用, 只是作為一些專有名詞存在於漢語之中。

  2 古代漢語中非漢語詞彙中的文化融合

  語言的互動影響所體現的是一種文化的融合, 當一種語言吸收另一種語言時, 往往會用自己的語言習慣來改變被吸收的語言習慣。古代中國各民族在交往的過程中, 漢語在吸收非漢語詞彙的同時, 也在用漢語的習慣來改變這些少數民族詞彙, 以此讓非漢語詞彙更好的融入到漢語語言之中, 使其成為漢語的一部分。這種影響不僅僅體現在語義、語法, 同樣對語音乃至漢字的表述形式上都有影響。

  古代漢語中的非漢語詞彙是文化融合的表現, 這種融合表現在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

  首先在內容方面, 民族交往是不同文化的交往, 不同的文化交往也是不同事物的碰撞過程, 古代漢語中的很多非漢語詞彙實際上都是吸收了來自於少數民族的概念, 如“般若”“薩其馬”等等。從語義的層面來說, 漢語中本來是沒有這些詞彙所相對應的事物的, 但是隨著民族文化的交流, 來自異域的事物出現後, 自然也就有了相對應的詞彙產生, 這些詞彙大多是直接音譯, 加上漢語的語言習慣融合而形成的。

  其次在形式上, 最直接的改變來自於語音的變化。來自少數民族的詞語受到不同語系背景的影響, 很多詞彙在發音上並不能符合漢語的語言習慣, 因而古代漢語在吸收這些詞彙時, 雖然很多是音譯, 但並不是直接的音譯, 而是根據漢語的語言習慣而進行深層次的改造。這種改造會使得非漢語詞彙更好的與漢語語言融合, 漢語語音的一大特色是音調的變化, 而一些少數民族詞彙在原有的發音中並沒有鮮明的音調變化, 因而與漢語的融合首先就需要確定不同的聲調, 再根據含義來確定相對應的字詞, 以完成轉化。

  3 結語

  語言是人類歷史文明發展的見證,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 作為一個多元化的社會, 對於語言研究自然也應當從多元化的角度來進行。語言是民族文化的代表, 記錄了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 是延續歷史的橋樑。研究古代漢語中的非漢語詞彙對於整個漢語語言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正確的面對這些詞彙, 規範的使用詞彙, 才能真正讓漢語語言不斷延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閆慧穎.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古代漢語教學[J].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7 (2) :98-99.

  [2]王仲軻.古漢語中詞類活用現象的多視角研究綜論[J].焦作大學學報, 2017 (2) :34-36.

  [3]牟青.古代漢語詞類活用的型別及規律--以《論語》為例[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7 (2) :86-89.

  [4]李春玲, 王靜.古代漢語兼詞之定位研究述略[J].青海師範大學學報, 2017 (6) :128-133.

  [5]康振棟, 王健.古代漢語“可以”的歷時演變略考[J].遼寧師範大學學報, 2018 (2) :110-114.